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分析,探讨术前介入治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68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术前介入治疗(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35例,单纯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均行MRI检查,观察MRI图像上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信号变化,比较两组术后的生存率。结果MRI示观察组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29/33);26例(78.79%)T2WI信号消失;25例(75.76%)T1WI增强扫描肿瘤不强化或轻微强化;11例(33.33%)盆腔内淋巴结肿大。对照组与观察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2.86%(29/35)和84.85%(2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43%(18/35)和75.76%(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介入治疗能为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根治手术创造条件,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预后,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MRI对宫颈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出血的疗效宫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子宫动脉、出血血管、有无动静脉瘘、肿瘤染色等情况后栓塞子宫动脉。结果: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成功率100%,手术时间30-90分钟,术后有效止血率100%,术后随访2个月-48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7例非肿瘤患者均无异常出血发生,均在2-4个月内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有1例患者结婚生子。15例肿瘤患者中经介入治疗后均止血,有5例宫颈癌患者肿瘤缩小,周围组织界限清晰,采取了二期手术,生存至今。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创伤小,疗效快速肯定,术后随访期及长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危机生命的子宫出血和保守治疗无效的子宫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Ⅱa期5例、Ⅱb期24例、Ⅲ期3例)行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并进行疗效、副反应与并发症等观察及评定。结果: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NR)7例,进展(PD)5例,缓解率62.5%。副反应轻,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治疗后获得Ⅱ期手术,Ⅱ期手术率为25%。结论:选择性动脉化疗栓拳术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并可为部分中晚期宫颈癌Ⅱ期手术创造条件,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前或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或放疗前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2 8例 ,根据治疗后肿瘤消退情况决定手术或放疗 ,对术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阴道切缘阳性者给予术后补充放疗。结果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缓解率 5 7.14 % ,均为部分缓解 ,1例 (3.5 7% )疾病进展。缓解率与临床期别无关。巨块型缓解率 6 6 .6 7%。鳞癌的缓解率 (72 .2 2 % )明显高于腺癌(30 .0 0 % ) ,外生型的缓解率 (84 .6 2 % )明显高于内生型 (41.6 7% )。 b期可手术率 (83.33% )明显高于 a期(42 .86 % )、 b期 (16 .6 7% ) ,但 a期、 b期之间可手术率统计学上无差异。 NIC后行根治术的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行根治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相比统计学上无差异 ,放疗后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 b期淋巴结转移率及宫旁浸润率较对照组 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或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好 ,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黄艳君 《中国保健》2009,(19):819-82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宫颈癌患者(Ⅰb2~Ⅱb期)经股动脉插管、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PFM),化疗后2—3w74例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对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癌术前化疗有效率85.9%,其中Ib2期84.6%、Ⅱa期85.3%、Ⅱb期83.8%;术后Ⅰb2期宫颈残留癌率53.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3.8%,Ⅱa期宫颈残留癌率88.2%、盆腔淋巴结转移率5.9%,Ⅱb期宫颈残留癌率100.0%、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2.2%。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提高Ⅰb~Ⅱb期宫颈癌的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介入栓塞化疗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提高晚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机会的可行性。方法:对确诊为ⅡA~Ⅳ宫颈癌的18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法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药物剂量:卡铂80mg,长春新碱2mg,丝列霉素16mg。妇科检查结合B超和CT测量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消退百分比。1个月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化疗总有效率94%,17例部分缓解。结论:术前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播散,增加了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机会,有望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徐红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47-2049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宫颈癌Ⅰb~Ⅱb期患者56例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动脉化疗组,同期Ⅰb~Ⅱa期未行介入化疗直接手术的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化疗组化疗后肿瘤直径较化疗前明显缩小,总有效率89.3%;动脉化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膀胱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介入动脉化疗栓塞能明显缩小肿瘤直径,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不影响术后恢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宫颈癌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曾燕  陈拉妮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31-2333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经术前血管性介入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术后,分期逆转后获得行根治性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活检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Ⅱb、Ⅲa患者29例,术前行血管性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s技术超选择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或主干,灌注栓塞卡铂300 mg/m2,2/3量灌注,1/3量混合于明胶海绵中进行栓塞,然后将导管退至髂内动脉前干,再灌注化疗药:鳞癌采用博来霉素45 mg/疗程,腺癌采用吡柔吡星60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分双侧灌注。介入术后15~20天给予根治性手术,随访5年,通过介入术后观察宫颈肿瘤的反应性、根治性手术的情况,淋巴结转移、复发、生存时间的长短来评价疗效。结果:29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15~20天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或消除,近期效果显著,出现临床分期逆转后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4例患者癌细胞变性,坏死,7例宫旁浸润消失或显著减轻,6例脉管内癌栓,6例淋巴结转移。介入治疗加手术后至今无复发或转移12例。结论:根治性术前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具有较好的缩减肿瘤,粘连松动的效果,不增加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可使原来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切除病灶的机会,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组织分离容易,手术彻底,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Ⅱ期的临床运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探讨介入化疗方案在宫颈癌Ⅱ期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4年8月至2008年2月解放军452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宫颈癌Ⅱ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4例符合介入治疗纳入标准(介入化疗组),行超选插管化疗栓塞,2~3周后,根据疗效,行宫颈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6例不符合介入治疗标准患者(单纯手术组)行宫颈癌子宫广泛切除术。分析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学报告等临床资料,并评估疗效。结果14例行介入治疗患者(介入化疗组)中,13例有效,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无效,行放射治疗。介入化疗组较单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介入放疗组病理报告提示,肿瘤坏死、变性,瘤体组织中有炎性细胞浸润,周围脉管系统内未见癌栓形成。结论介入栓塞治疗是宫颈癌Ⅱ期新辅助化疗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闵坤  孔祥华  范萍 《中国保健》2009,(20):885-885
目的:探讨年轻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及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Ⅰa期患者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行宫颈锥形切除术;Ⅰb、Ⅱa期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Ⅱb期以上者采用根治性放疗。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和白带异常。以早期癌(临床分期≤Ⅱa期)居多,占80%。治疗后随访3~5年,5例原位癌患者无瘤生存4年,Ⅰa~Ⅱb期共30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80%;中晚期患者(〉Ⅱb期)8例的3年生存率为25%,3例死于广泛淋巴结转移,3例死于盆腔肿瘤复发。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本组患者临床分期以早期癌(≤Ⅱa期)所占比例高,接触性阴道流血为年轻宫颈癌的危险信号。诊断时应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尤其应使用特异性较高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PV不同的高危亚型在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差异,从而得出在宫颈癌的医学治疗中HPV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引物及多重型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门诊宫颈癌患者(其中宫颈腺癌30例,宫颈鳞癌30例)在石蜡包埋组织中HPV六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45、16/18)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HPV高危型在宫颈癌与宫颈鳞癌中的存在意义。结果:对60例宫颈癌患者检验后发现:其包埋组织中HPV感染率分别为71.7%、80.0%;通过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有脱漏的现象,HPV在宫颈癌中的比例较高占主要地位。HPV高危亚型存在不同的表达形式:HPV18与宫颈腺癌最具相关性,HPV16则与宫颈鳞癌密切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临床分析、及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gt;0.05)。HPV18感染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HPV亚型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宫颈腺癌不同组织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和指导预测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Ⅰb2-Ⅱb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47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化疗方案:紫杉醇150~175mg/m2静脉滴注1 d,顺铂50 mg/m2分2 d静脉滴注,化疗后均行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本组47例巨块型子宫颈癌应用辅助化疗治疗,有效率(CR+PR)82.98%(39/47),其中12例Ⅰb2期患者宫颈肿物完全消失,效果显著。不同期别宫颈癌患者化疗后肿瘤均较化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采用NACT可使肿瘤缩小,提高症状改善率和手术切除率,为争取早中期宫颈癌根治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DNA检出情况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淋巴结组织中HPVDNA检出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鄂州市中心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33例宫颈癌组织及115枚盆腔淋巴结组织中HPVN/18DNA。结果33例宫颈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HPV16/18阳性检出率为54.55%(18/33),其阳性检出率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体及阴道侵犯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28、5.241、10.481、7.187、3.915、7.274,均P〈0.05)。宫颈癌组织HPV16/18阳性检出率为72.73%(24/33),与盆腔淋巴结HPV16/18阳性检出率进行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0.398,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总淋巴结个数的HPV16/18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49,P〈0.05)。结论检测盆腔淋巴结有助于发现早期隐匿性转移,HPV可以作为检测微转移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年轻早期(ⅠA1~ⅠB1期)宫颈癌患者行不同入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的预后情况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RT年轻(<4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行腹式RT(ART)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ART组),阴式RT(VRT)加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3例(VRT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和生育情况,对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及多因素Cox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切除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宫颈切除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VRT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均明显小于ART组[(282.7±201.0) ml比(429.4±320.8) ml、(2.42±0.51) cm比(2.98±0.11) cm、(2.39±0.37) cm比(2.82±0.2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宫颈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到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48,95% CI0.077~0.882,P=0.032).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RT是可行的,VRT略优于ART,但术后妊娠结局需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肿瘤直径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重要且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常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2例,可以随访到的患者213例,随访率78%,术后随访时间1年。包括Prolift盆底重建手术组77例,改良盆底重建手术组65例,传统手术组(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71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术中同时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通过术后随访,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POP的近期疗效、SUI纠正情况以及术后压力性尿失禁(POSUI)的出现情况。结果:无论术前是否行简单尿动力学检查(不包含压力传导率等测定),均不能有效预测POSUI的发生,不同手术方式POSUI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种手术方式同期TVT-O手术治疗SUI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3种手术方式治疗POP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lift手术组及改良手术组的疗效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简单尿动力检查对POSUI的发生无预测价值。Prolift盆底重建术、改良式盆底重建术以及传统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术中同期行TVT-O手术均能够达到治疗SUI理想的效果。Prolift及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治疗POP的近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诊治的5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肿瘤直径大小分为A组(肿瘤直径〈4cm)16例,B组(肿瘤直径≥4cm)38例。根据病变大小及症状分别采用观察随访、栓塞、肿瘤剜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术。结果:A组中14例无任何症状(87.50%),未行手术干预;2例(12.50%)有症状,行肿瘤剜除术。B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瘤剜除术1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7例,行肾切除术7例。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随诊患者肿瘤无进展及恶变。结论: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可临床随访;对有症状及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治疗应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 EC 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 EC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 OS 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 EC 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 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 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 logical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响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3.787,95%CI (2.113-6.786),P=0.00]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IGO 分期晚、肿瘤体积大(直径〉2 cm)、LVSI呈阳性、宫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是导致 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 FIGO分期,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TACE)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TACE化疗术,药物是卡铂500mg,丝裂霉素10mg,5-氟尿嘧啶1.25g,超声乳化油10~30ml。伴有肿块破裂或肝硬化时同时用明胶海绵颗粒做肝动脉栓塞或部分脾栓塞术。而同时期仅予保守治疗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生存时间半年生存16例(生存率80%),1年生存11例(生存率55%),2年生存3例(生存率15%),而对照组半年生存7例(生存率35%),1年生存3例(生存率15%),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采用TACE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筛查ws分型对宫颈高度病变的价值与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体检和就诊的1 126例育龄期妇女,进行了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HPV和TCT检测结果任意一项为阳性和两者均为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多点取材活检。检查结果依据高危型HPV ws分型将患者分为A9,A7,A5/A6 3组;对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高度病变患者行电子阴道镜下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分别统计宫颈高危型病毒感染发生率、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比较分析高危型HPV不同ws型感染者不同宫颈病变的分布情况及病变结局。结果:1 126例育龄期妇女(体检和就诊)共检测出14种高危型HPV,高危型HPV检出率为8.5%(96/1 126),高危型HPV不同ws型感染者宫颈病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经过3个月至半年的治疗,高危型HPV感染者总体HPV转阴率是74.0%(71/96),其中A9组的HPV转阴率为78.9%(30/38),A7组的HPV转阴率为67.7%(21/31),A5/A6组的HPV转阴率为74.1%(20/27),3组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2,P>0.05)。结论:LEEP疗效确切,高危型HPV不同ws型感染者治疗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2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平衡测试提示跌倒中高风险,随机分成A、B两组进行跌倒风险干预。A组干预内容包括,骨化三醇0.25μg,1次/d;跌倒风险和骨质疏松教育;平衡训练;下肢肌力锻炼。B组,骨化三醇0.25μg/d。所有患者每天均补充元素钙600mg和维生素D125IU。评价指标包括跌倒指数、骨密度、血钙磷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跌倒指数较干预前自身比较均明显下降(A组t=2.16,P=0.03;B组t=2.08,P=0.04),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跌倒指数继续下降,A组患者跌倒指数下降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P=0.04);干预1年后,A组跌倒指数较B组进一步降低(t=2.66,P=0.01)。结论活性维生素D干预3个月即可有效地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高危人群的跌倒风险,干预12个月可同时提高腰椎骨密度;联合定期的患者教育、平衡训练和肌力锻炼等健康管理措施,跌倒风险干预的有效性和依从性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