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腹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将22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针加药物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对照组),2星期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验(PSQI),以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的前后差值作组间比较.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针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作用的疗效研究。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两组的PSQI均下降,两组PSQ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针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3.
腹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腹针在改善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腹针与常规针刺相比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将纳入病例分为腹针组30例,常规针刺组30例,假腹针组30例。治疗前后及结束后1个月观察匹兹堡睡眠量表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的变化,并监测相关的安全性指标。结果:(1)腹针组及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数和各项睡眠因子分数均有较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假腹针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和睡眠因子分数无明显降低,P>0.05。(2)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匹兹堡总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别,P>0.05。(3)7个睡眠因子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障碍3个因子,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的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经统计学处理,腹针组的变化较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腹针对睡眠总体情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但腹针在某些睡眠因子的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而且腹针具有痛苦小、处方及操作相对规范的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行为矫正疗法对大学生失眠型亚健康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长沙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65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行为矫正组和联合治疗组。针刺治疗组22例,选取主穴:印堂、内关、神门,辨证配穴:心俞、脾俞、太溪等;行为矫正组20例,采用行为矫正疗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23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PSQI评分降低率。结果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行为矫正组总有效率为80.0%,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P 0.05)。结论针刺结合行为矫正疗法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失眠型亚健康睡眠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9,(11):2412-2415
目的:通过观察腹针治疗组与艾司唑仑组对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对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血浆5-HT水平初步探讨腹针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腹针治疗组(A组)和艾司唑仑组(B组),同时纳入30例正常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4周、12周分别测量A组和B组PSQI评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A组、B组血浆5-HT,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一次及第二次随访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2)经治疗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睡眠障碍评分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治疗后腹针治疗组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腹针治疗组在第一次及第二次随访时各睡眠因素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5-H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00 0.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正常组分别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腹针疗法改善患者睡眠的效果优于艾司唑仑口服,尤其是在改善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腹针治疗组存在较好的远期疗效;腹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慢性原发性失眠心肾不交证的血浆5-HT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埋线疗法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失眠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埋线组33例和针刺组31例。埋线组取百会、神庭、风池(双)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百会、神庭、风池(双)、神门(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等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于疗前、治疗第2周及第4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第2周,传统针刺对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埋线组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对睡眠因子的改善情况各有侧重;治疗第4周,针刺组和埋线组对各项睡眠因子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方法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总体改善没有明显差异,但埋线组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改善患者入睡时间方面优于针刺组。结论:头穴埋线与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穴埋线疗法改善失眠患者入睡时间因子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针疗法对妇科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把90例术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假针刺组、空白对照组,通过深睡眠质量评估表的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出院当天的睡眠情况。结果腹针组治疗后及出院当天的深睡眠质量评估表总分均低于假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在各睡眠因子的比较中,腹针组患者在治疗后及出院当天的评分较前降低,其中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早醒、睡眠深度、梦境情况以及白天身体状况6个因子的改善情况尤为显著,P0.05。结论腹针疗法可改善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尤其是在改善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早醒、睡眠深度、梦境情况以及白天身体状况方面。因此,腹针疗法是治疗妇科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四神聪对失眠患者睡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春华  刘继明 《中国针灸》2005,25(12):847-849
目的:评价针刺四神聪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失眠患者65例,采用多导睡眠检测仪进行规范检测,比较失眠患者经针刺四神聪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经过针刺四神聪治疗3周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估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睡眠率由(61.95±22.90)%升高至(79.27±11.05)%(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阴泻阳法针刺法联合高压电位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80例,予补阴泻阳法针刺法治疗;高压电位组80例,予高压电位疗法治疗;联合组80例,予补阴泻阳针刺法联合高压电位疗法治疗。3组均以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联合组愈显率80.0%、总有效率95.0%,针刺组愈显率65.0%、总有效率88.8%,高压电位组愈显率55.0%、总有效率85.0%,联合组愈显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高压电位组(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高压电位组(P0.05);3组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针刺组及高压电位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阴泻阳针刺法联合高压电位疗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降低PSQI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两者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宣雅波  郭静  王麟鹏  吴希 《中国针灸》2007,27(12):886-88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特点。方法:将原发性失眠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24例,采用针刺调神法,穴取百会、神庭、神门等为主;药物组22例,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2.7%,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艾司唑仑在延长睡眠时间方面优于针刺治疗,而针刺在改善睡眠障碍和提高日间功能状态方面优于艾司唑仑(P<0.05)。结论: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在于改善睡眠障碍和提高日间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性。方法:从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中抽选117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59例,接受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对照组58例,单纯采取调气扶阳腹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后,实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4904、3.4920、4.6953、6.3527,P=0.014、0.001、0.000、0.0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失眠患者采取调气扶阳腹针合并耳穴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失眠症状,明显提升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后天经络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优点,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随着腹针理论的不断完善,在临床中适应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多,目前已经涉及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而且在国外也有对腹针疗法的应用和研究。现将近5年腹针为主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神经系统疾病1.1失眠李黄彤等[1]应用薄氏腹针治疗慢性失眠62例,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为基础穴位,根据  相似文献   

13.
《河北中医》2021,43(4)
目的雷正权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多与心、脑相关,故以"脑神论"为基础,认为治疗失眠关键在于调"神",从"心脑同治"出发,提出健脑安神针刺疗法,神安则寐。健脑安神针刺疗法穴精效佳,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入睡不易、睡眠深度浅、易醒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4组失眠患者进行腹针加体针辨证治疗,观察各组的疗效.方法:对80例失眠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胃腑不和型、肝火上扰型4型,然后进行腹针加体针辨证治疗.治疗结束后,行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问卷调查,4组间通过有效率、疗程间的对比、失眠(PSQI)症状评分比较对照分析.结果:心脾两虚型与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效果最好,肝火上扰型则最差.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失眠症患者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瑾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23-24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症。针刺作为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在临床长期广泛运用。失眠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失眠患者在针刺治疗后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多数患者焦虑症状改善较明显。笔者观察了42例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焦虑状态的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走罐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失眠是睡眠障碍最常见的一种、针灸或药物一般均可治愈。但顽固性失眠用一般疗法则很难秦效。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了针刺结合走罐治疗顽固性失眠,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综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耳穴压豆组、针刺组、中药组及综合疗法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分别予以相应治疗,耳穴压豆组采用耳穴压豆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中药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综合疗法组采用以上3种治疗方法。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4组患者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综合疗法组>中药组>耳穴压豆组>针刺组,但组间比较,只有综合疗法组及中药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压豆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其余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0%(30/30)。结论:耳穴压豆、针刺、中药内服及针药综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均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药综合疗法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针刺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睡眠障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行针刺治疗,对照组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于第3天、第2周评价两组睡眠状况。结果:第3天失眠改善有效率对照组85.71%,针刺组为95.23%,第2周失眠改善有效率对照组90.04%,针刺组9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有效、安全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9.
孙氏腹针治疗甲基苯丙胺戒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孙氏腹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女性甲基苯丙胺戒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女性甲基苯丙胺戒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4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印堂、太冲、神门、内关、膻中),观察组予孙氏腹针针刺治疗(穴取腹一区、腹八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6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戒断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戒断症状评分、HAMD评分及PSQI量表各项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戒断症状评分、HAMD评分和PSQI量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孙氏腹针可改善甲基苯丙胺戒断后抑郁患者戒断症状、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升高血清5-HT含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失眠患者采用壮医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百色市中医医院壮医学科接收的106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4例,进行常规西药(艾司唑仑片)治疗;研究组52例,加用壮医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睡眠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壮医针刺能够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