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往往反复发作,亦有急性暴发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由于免疫因素异常,涉及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并和遗传因素有关。1免疫学因素由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本病的免疫异常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意义尚未做出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合并结节性红斑、类风湿性关节炎、溶血性药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肾上腺皮质…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 (In 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之一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因素等有关。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参与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结肠粘膜层 ,且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结肠远端 ,但可向近端扩展 ,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主要症状为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该病有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 ,少数患者甚至引起癌变 ,被WHO列为现代临床难治病之一。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或中或西、或针或…  相似文献   

3.
慢性结肠炎又叫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发性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溃疡为主,主要发生于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也有遍及整个结肠者。表现为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血、脓和粘液性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病程迁延,窖易复发,部分可发生癌变,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和遗传有关,而感染、精神因素,过敏等可能为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慢性结肠炎又叫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发性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溃疡为主,主要发生于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也有遍及整个结肠。表现为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血、脓和粘液性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病程迁延,窖易复发,部分可发生癌变,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和遗传有关,而感染、精神因素,过敏等可能为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白癜风(vitiligo)是由于皮肤黑素细胞减少或缺失而引起的色素脱失斑.易诊断,难治疗.病因不清,有多种学说,多数认为与黑素细胞自身破坏、自身免疫有关.因为患者可伴发自身免疫病,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此外,神经化学因素、血清铜离子降低及遗传因素都被认为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大白鼠模型观察的结果。将纯系大白鼠胎鼠结肠移植于同基因成年鼠的肾包膜下。在移植成功的16例中,全部移植的胎肠和宿主结肠均呈现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并有粘膜腺体萎缩,局部粘膜上皮缺失脱落等病变,与人类的溃疡性结膜炎的病理变化相似。并观察到宿主鼠血清中存在的抗结肠抗体能同时与同基因胎鼠和成年鼠的结肠抗原发生免疫学反应,宿主鼠血清的淀粉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进一步证实这些大白鼠的确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这个动物模型将有助于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系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和克隆病的总称。其病因尚未阐明,但许多研究提示本病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精神等因素及食物过敏有关。最近有作者指出,克隆病患者的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结处的原发性通透性增强,使抗原分子或感染因子得以进入肠壁,可能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炎症性肠病在欧美为常见病,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结、直肠粘膜炎症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9.
柴胡疏肝散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溶菌酶过多、感染、遗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属于一种心身性疾病。笔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灌肠治疗该病6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结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为主.伴有肠外多器官损害的疾病,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病因是牯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11.
Crohn病病因和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ohn病(CD)又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此病于1932年由Crohn等最早描述,因而称Crohn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1病因1.1免疫异常:有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应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现抗原体复合物和补体C3。克隆病患者出现关节痛也与循环免疫复合体沉积于局部而引起的损害有关,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上皮细胞,切除病变肠段细胞毒作用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结肠相关黏膜细胞凋亡失控在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加速、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凋亡延迟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细胞发生凋亡分别受CD95、Apo-2.7、Bcl-2、核因子κB等基因的调控,在UC发病机制中CD95、Apo-2.7主要加速上皮细胞凋亡,Bcl-2、核因子κB主要抑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凋亡,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促使UC发病。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1].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症状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以感染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本文运用中医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内服、灌肠取得较好疗效.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肠癖"、"痢疾"、"泄泻"、"肠风"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郁结,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发病多实,久病多虚,主要责之脾气、肾阳,标实责之于热壅滞、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3、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粘膜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UC患者的结肠粘膜和血清抗体,1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3及IL-17的表达及其血清含量。结果 UC组患者结肠粘膜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IL-13结肠粘膜的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隆病 (Crohn’sDisease)同属炎症性肠病 (IBD) ,UC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然而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肠道粘膜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 ,并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相互作用[1] 。一般认为 ,异常的免疫反应或正常免疫调节的破坏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在UC的结肠粘膜中查到 ,而上述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受细胞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以血性粘液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本病有别于肠炎、痢疾.属中医"肠癖"、"痢疾"、"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4临床特点及诊断步骤。方法:回顾1990年5月-2001年7月间37例病例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病因达12例,血管阻塞性因素近70%,51-70岁年龄段者62.2%,发病部位75%于左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触痛,便血,腹泻及腹胀,约90%急性发病。钡灌肠检查80%显示有肠粘膜紊乱,点片状溃疡或肠管挛缩等,结肠镜检查依结肠缺血程度不同而有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肠腔变形及狭窄等。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多数病因的肠血流阻塞性病变,急性发作的腹痛是其临床特点,内镜检查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绝大多数的结肠肿瘤是腺癌,原发性结肠淋巴瘤和多中心类癌肿瘤也有报道。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增高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粘膜内在的缺陷或来自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可能是最主要的诱因。同时,环境、营养以及遗传因素可能同样是最重要的。近来有人推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是由于长时间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丝状分裂细胞增多,新生细胞进入基底膜,最终重度不典型增生而变成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向结肠癌演变过程是结肠上皮细…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系直、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端.病变主要侵犯黏膜层.早期仪黏膜充血、水肿和糜烂等炎症改变.肠腺底部隐窝内有脓肿形成.并可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及非特异性感染有关.病变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主要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部位可见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出血以及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