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郑钦安学术思想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介绍了其温阳学术观点;同时对于郑钦安临床使用附子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附子临床应用上的贡献作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2.
附子,补阳要药,但因其具有毒性,严重影响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为了使附子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作者通过查阅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附子的使用指征、使用剂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方面都有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解毒之法。说明只要合理应用,方法得当,附子的毒性并不影响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郝大宏 《当代医学》2010,16(32):38-39
目的总结历代医家对附子临床应用,促进合理使用附子。方法研究对附子的功效,附子与乌头的区别,附子常用配伍,用量,煎煮方法,中毒及解救。结果应用附子的合理性。结论附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只要临床用药中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临床对附子、半夏配伍的认识,列举临床典型病案,总结了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经验和使用注意事项.认为在使用附子、半夏配伍时,只要抓住患者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中医病机,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配伍"相反"不是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5.
清末医家郑钦安是火神派的鼻祖,临证擅于辨阴阳,对于阳虚证的辨治疗效显著,在其《医理真传》中也记载有不少应用苦甘化阴法治疗阴虚疾病的实例。通过对郑钦安应用苦甘化阴法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郑钦安苦甘化阴法的原理,其原理可总结为三点:苦寒泻热生阴、苦辛散热生阴和苦温助阳生阴,目的是为临证治疗阴虚病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封髓丹首见于明·董宿《奇效良方》,潜阳丹为清·郑钦安所创,后世医家常将二者合方应用,吴佩衡称之为“潜阳封髓丹”。吴生元教授擅用潜阳封髓丹治疗风湿病,在原方的基础上(砂仁、附子、龟板、甘草、黄柏)加减配伍,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于下元不藏、虚火上浮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风湿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肾气丸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代医家临床应用肾气丸医案的分析 ,认为医家通过辨证论治合理地扩大了本方的主治范围 ;其使用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白 ,质胖 ,苔薄白 ,脉沉弱无力 ;桂枝易为肉桂或生地黄易为熟地黄 ,并且加重附子和桂枝的用量增强了本方温补之效 ,使肾气丸由温补肾气之剂衍变为温补肾阳之方 ;其加减变化包括药量、药味与剂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火神派相对于中医学其他流派,其独特性表现在:除了对典型的寒证、阳虚证使用大量的热性药物之外,对一些看似热(火)证的疾病往往也是通过扶阳而收效。那么火神派如何认识寒邪和热(火)邪?笔者从《郑钦安医书阐释》中整理出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9.
“半夏反附子”历来是多数医者谨守的一条中药配伍禁忌,但随着临床实践的验证,一些医者对半夏附子不可配伍的态度也逐渐有了改变,历代医家使用半夏附子药对治疗顽疾的医案不胜枚举。中医药学界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改良了附子的品种和改变了附子的品性,使得附子烈性减缓,毒性减弱;此外,饮片炮制技术的改进以及减毒中药的配伍应用,使得半夏附子配伍变得更加具备可能性与安全性。半夏附子配伍时需注意煎煮时间、剂量与比例等用药安全性因素。医者结合众多医家的用药经验,抓住“阳虚”及“湿盛”的核心病机,在脾胃、肾系、癌痛、妇科、心系、肺系等各系病症中配伍半夏附子均有不错的疗效。本文旨在拓宽临床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为附子半夏药对临床应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附子一直被古今医家视为补阳要药,医圣张仲景的四逆汤、真武汤等皆是应用附子的代表方剂。火神(扶阳)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现代名医吴佩衡、李可、朱良春等都是善用附子的医家。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从  相似文献   

11.
附子汤为《伤寒论》中少阴病篇中的经典方剂,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也吸引了历代医家去研究及应用。现介绍孙西庆教授临床应用附子汤验案一则,重在扶阳,脾肾同补,正盛邪方可退。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附子、蜂毒在中医治疗风湿病的领域中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作者回顾了历代医家对其的认识,并阐述了其现代研究热点,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其应用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附子、蜂毒在中医治疗风湿病的领域中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作者回顾了历代医家对其的认识,并阐述了其现代研究热点,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其应用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附子与5种中药配伍抑毒增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论述了干姜、甘草、大黄、木通、生地黄5种药物与附子配伍后对附子毒性和药效的影响。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增强附子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同时发现,配伍后5组药物中均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其配伍体现了对立统一观。这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附子,扩大其使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清代医家郑钦安以阴阳为纲,注重阳气,治病以火热立论的医学思想。并评述了他的3种著作及其版本流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云山 《河北医学》1998,4(2):64-65
应用大剂量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067300)河北省兴隆县医院李云山近几年来,笔者重用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打破了历代医家不敢大剂量应用附子的习惯。温习古代中医本草对附子之论述,俱云:“性大热、有大毒、通行诸经,除六腑之沉寒...  相似文献   

17.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首载于《本经》 :“主热气目痛 ,眦伤泪出 ,明目 ,肠癖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其味苦性寒 ,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广泛用于湿热证 ,实火证。经历代医家的配伍应用 ,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今就其反佐配伍拙述如下 :1 .药性相反黄连性寒 ,与温热之品如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等配伍屡见不鲜。1 .1黄连配附子 早见于《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主治“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二者相配 ,寒热并用 ,能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黄连得附子 ,清热而不伤阳 ,附子得黄连 ,固表而无迫津外泄之弊。1 .…  相似文献   

18.
附子与5种中药配伍抑毒增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论述了干姜,甘草,大黄,木通,生地黄5种药物与附子配伍后对附子毒性和药效的影响,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增强附子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同时发现,配伍后5组药物中均在着对立的一面,其配伍体现了对立统一观,这为临床安全有效效应用附子,扩大其使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