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178-2180
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患者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90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责任制护理,比较两组BI指数及NIHSS评分。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其BI指数,降低NIHSS评分,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53例失语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157例和对照组96例,采用巴氏评分(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SADQ-H)、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评定。结果: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62.0%。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反映在性别、学历、居住情况、个人收入、血管高危因素、并发症、失语类型、失语程度、BI、NIHSS评分、EPQ分值、PSSS分值方面有差异。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前进法)分析显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病主要与女性、血管高危因素、并发症、失语程度、BI、NIHSS评分相关。结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各亚型及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神经内科对292例血清标本(包括232例ACIS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匿名处理后送检验科测定IMA水平,检测完毕后,对所有盲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232例符合筛选标准的ACIS患者设为卒中组,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卒中组按照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分型(OCSP)标准进行分型,分析ACIS患者血清IMA水平与OCSP各亚型的关系。根据血清IMA水平将ACIS患者分为高IMA组和正常IMA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于患者入院、出院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差异。结果卒中组各亚型血清I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IMA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与正常IM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MA水平对ACIS的OCSP分型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与患者早期预后有关,IM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进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90 d后随访,行改良Rank量表(Modified R ankin Scale,m R S)评分。根据血清25(OH)D水平、m R S评分分组,比较两组资料。结果:200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90 d后失访13例,失访率为6.5%,94例(47%)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事件。25(OH)缺乏组165例,年龄、脑血管病史、入院NIHSS评分、90 d m RS评分、胱抑素C水平、D-二聚体水平大于非缺乏组(P0.05);90 d预后不佳组94例,25(OH)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房颤、脑血管病史、D-二聚体、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OR=0.895,95%CI 0.840~0.95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1.811,95%CI 1.428~2.296,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89-3690
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1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与BI评分,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评分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时,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脑出血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在治疗后1、4、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及副作用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副作用评定。结果在治疗后8周,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存活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就诊,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MCAO的119例患者进行随访,以改良Rankin评分(mRS)为结局指标,将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9例MCAO患者中失访17例(14.28%),平均随访46.8个月。将MCAO患者分为功能预后不良组(mRS2,48例)和功能预后良好组(mRS≤2,54例),并进行两组比较;功能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CRP)、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功能预后良好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低于结局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NIHSS评分为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越大、NIHSS评分越高,MCAO后存活患者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 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 vs. 57%,P < 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P均< 0.025),2组间入院时、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90 d时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56%(10/18),非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63%(22/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部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各46例。两组均行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比两组NIHS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及QOL-BREF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行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依据血糖结果分为糖尿病前期组56例和糖代谢正常组109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发病后1年的预后情况。结果 脑出血预后不良与年龄、血肿量、破入脑室、血肿扩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感染、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有关。与糖代谢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除了入院后的HbA1c外,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糖尿病前期组更容易出现血肿量增大、NIHSS评分升高、破入脑室及并发感染状况。糖尿病前期组脑出血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1.43%,高于糖代谢正常组的3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前期脑出血患者病情更重,预后更差,临床需关注糖尿病前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提出脑出血预后判断模型,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脑出血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65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30 d后的Rankin指数(mRs),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好组(mRs≤2分)、预后差组(mRs 3~6分);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年龄、糖尿病病史及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否合并肺部感染、Glasgow昏迷指数、NIHSS评分、入院时ADL、入院时饮水试验评分、出血部位、出血体积、是否中线移位.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入院时ADL、NIHSS评分、出血体积与脑出血30 d后预后不良相关;以此构建脑出血功能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脑出血预后不良转归的阳性预测率为86.7%,阴性预测率为78.1%,预测准确率为83.3%.结论 年龄、出血体积、幕上出血体积、入院时ADL、NIHSS评分可用于预测脑出血的预后,该预测模型对于脑出血起病后30 d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25(OH)D的水平,根据水平分为A组维生素D充足(≥75 nmol/L)、B组不足(50.0~74.9 nmol/L)、C组缺乏(≤49.9 nmol/L).并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神经功能受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根据NIHSS差值判定预后.结果 A、B、C 3组间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NIHSS及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及BI评分明显高于B组、C组.血清25(OH)D水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BI评分呈正相关.A组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明显高于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无变化、恶化例数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5(OH)D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娟  谭延国 《检验医学》2009,24(1):33-36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tau蛋白浓度对颅内出血(ICH)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基底节出血患者(ICH组)和98例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前瞻性研究。ICH组患者在脑出血后1.0.13.8h而对照组在入院时即测定血清tau蛋白浓度,分析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血肿量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0、0.594,P均〈0.01),且ICH组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19.278,P〈0.01)。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H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三个月死亡及三个月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NIHSS评分(0R=1.411、1.397、1.286,95%CI=1.110,4.521、1.103~4.224、1.097。3.923)、血肿量(0R=1.812、1.782、1.611,95%CI=1.218—5.539、1.201~5.210、1.182~4.281)、及血清tau蛋白浓度(OR=1.202、1.197、1.128;95%CI:1.079—4.721、1.071—4.209、1.059~3.581)(P均〈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显著升高,且与脑出血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预测脑出血短长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与其预后的关系,总结经验,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将2008年9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平均动脉压分为低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观察并比较4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血糖等指标的异常例数低于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好转,而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有所改善,但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出现多种危险因素,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2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rt-PA组和UK组,每组31例。rt-PA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UK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NI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2组NIHS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索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I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发病48h内入院12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首次300mg,以后75mg/d),对照组应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mg/d),两组连用14d。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有脑水肿者适当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2h、第7天、第14天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并于随访3个月时再评估。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用药第8天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梗死灶面积是否扩大或出血。结果治疗后72h、7d、14d,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头颅CT或MRI,治疗组有1例梗死灶出现点状出血,对照组未见脑出血;两组各1例皮疹;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完成3个月随访者98例,治疗组50例,BI≥75者35例(70.0%),有效率≥18%者40例(80.0%);对照组48例,BI≥75者19例(39.6%),有效率≥18%者21例(43.8%)。治疗组BI≥75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明显较标准氯吡格雷更能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未发现安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便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7d以内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死亡率等。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行神经功能评定,用Barthel生活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12周时再次测评BI、MRS。便秘的评定方法依据罗马Ⅱ标准。采用4周及12周时的NIHSS、BI及MRS和12周内的死亡率作为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入选的122例患者发生便秘63例(51.6%)。发病1周时便秘组NIHSS、MRS和BI分别为(10.05±6.38)、(4.10±0.84)和(38.41±23.64)分,与非便秘组的(4.36±4.34)、(3.12±0.79)和(70.25±20.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协方差分析后,便秘组4周NIHSS、MRS评分改善程度及12周MRS评分改善程度均低于非便秘组(P〈0.05或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2周时便秘组、非便秘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1周时BI是影响患者发生便秘的因素(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发病1周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卒中后便秘可能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遗留病残程度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梗死组(73例)和出血组(4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7名),观察梗死组和出血组患者发病24 h、第(5±2)天和第(12±2)天这3个时段的NT-pro BNP水平、梗死面积、出血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发病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并分析NT-pro BN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在24 h、第(5±2)天和第(12±2)天时的NT-pro BNP水平分别为546.78 pg/m L、456.62 pg/m L和176.14 pg/m L;出血组患者分别为458.57 pg/m L、366.31 pg/m L和159.95 pg/m L。不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分数亚组间的NT-pro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