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TDI)用于评价患者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程度差异的价值.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患者3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27例,均合并不同程度FMR.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测得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二尖瓣瓣叶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与E/A值;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E/Em值及PASP值;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会聚方法测得二尖瓣有效返流口面积(EROA)表示FMR严重程度.对两组患者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ICM与DCM患者的传统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LVEDD、LVSED、LAD、E、A、E/A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组织多普勒测量指标比较结果显示:ICM组E/Em高于DCM组,而Sm、Em、Am值均低于DCM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同时ICM组EROA及PASP值亦高于DCM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DI能够更好地反映二尖瓣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心肌病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程度差异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永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因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0例患者,经诊断分为DCM组和ICM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超声心电图指标、各瓣膜返流状况。结果 DCM组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收缩末内径(LA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E峰)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舒张晚期峰值(E/A)均较I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存在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情况,且DCM组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情况较ICM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心电图显示ICM与DCM在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脏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超声心电图可为临床诊断鉴别ICM与DCM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金花  寇海燕  梁莉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4,20(17):3218-3220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11月入武警总医院并经确诊的42例ICM患者和4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分别为ICM组和D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ICM组心力衰竭大多呈现左心衰竭,继而右心衰竭,DCM组大多出现全心衰竭;ICM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有轻度反流,而DCM组的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均有反流,且出现中度和重度反流显著地高于I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M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均低于ICM组患者[(60.2±4.1)mm vs(72.4±4.9)mm,(46.5±3.8)mm vs(61.1±3.3)mm,(38.2±2.5)mm vs(42.3±3.1)mm,(41.2±5.8)mL vs(75.2±8.7)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ICM的鉴别诊断明确,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35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53例为DCM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82例为ICM组,两组患者均完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形态指数、心腔测值、超声频谱参数及心功能参数。结果:(1)DCM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S)分别为(49.83±3.51) mm、(64.62±3.48) mm,均高于ICM组(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为(73.34±4.05) mm,低于ICM组(P<0.05);(2)DCM组右心房内径(RAD)为(23.92±5.94) mm,高于ICM组(P<0.05);(3)DCM组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速度(PVE)、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速度(AV)、肺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速度(PV)分别为(0.87±0.22)...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二尖瓣返流(M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二尖瓣返流情况,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MR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均显著高于无MR组(P<0.01),LVEF显著低于无MR组(P 结论 AMI后合并MR者,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心源性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因素,掌握各项指标在评价心功能分级和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方法。方法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及患者临床表现,将138例DCM患者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22)、心功能Ⅲ级组(n=86)、心功能Ⅳ级组(n=30),回顾性分析影响三组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脑利钠尿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脏彩超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的BNP、同型HCY、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心房收缩末期内径(RA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LVEDd、LVEF、LVPWTd存在相关性(P<0.05),而HCY与各项测量值无相关性。结论 BNP、HCY、LVEDd、LVEF、PASP在临床中可用于指导DCM患者心功能分级和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这为DCM患者进行病情危险分层、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陶宇  邢军辉  邢钰  李凌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18-2321
目的基于3.0 T心脏磁共振(CMR)探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首次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最终诊断为DCM的139例患者,按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分为室内传导正常组(9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组(1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彩超和CMR检查,对3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及核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成像(LGE)进行比较。结果 CLBBB组男性比例低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和LAFB组,年龄大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各组经心脏彩超测得的LVEDV、LVESV、LVEDD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LBBB组和LAFB组经CMR测得的LVEF均低于室内传导正常组,LGE检出率均高于室内传导正常组,CLBBB组LVESVI大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结论合并LBBB的DCM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更严重,心肌纤维化病变更广泛,且相对于常规心脏彩超,CMR能更好地反应LBBB对DCM患者心脏结构、心功能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惠小勤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84-1286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鉴别要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确诊为31例缺血性心肌病、2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ICM组心力衰竭大多先呈左心衰竭,继以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DCM组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②a)ICM组心脏呈"圆拱门形",室壁活动节段性减弱。DCM组心脏呈"球形",室壁活动弥散性减弱;b)ICM组多为轻度二尖瓣返流;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P<0.01);c)DCM组收缩功能降低,舒张功能正常;ICM病组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二尖瓣E/A:ICM组<1,而DCM组>1(P<0.05);d)ECG RV6/Rmax≥3.0对DCM和ICM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及重复性好的特点,是ICM与DCM有价值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DCM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检测各组患者RDW水平,并评价RDW水平与DCM患者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血RDW水平明显升高(F=5.58,P<0.01)。DCM患者心功能越差,血RDW水平越高,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RDW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3.44,P<0.05)。血RDW水平与DCM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307,P<0.01;r=0.459,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18,P<0.01)。结论:DCM患者血RDW水平升高,RDW可以对不同心力衰竭程度的DCM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即刻有创血压变化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7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ICM)9例(ICM组),扩张型心肌病(DCM)18例(DCM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中记录双室起搏前后的心电图及有创血压,并测量双室起搏前后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对双室起搏反应的差异。结果:①双室起搏即刻所有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P<0.05),QRS波时限均缩短(P<0.05);②双室起搏即刻患者血压升高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内经、左室舒张末容积、QRS波时限缩短程度、起搏时QRS波时限及NYHA心功能水平相关(P<0.05);③术后即刻DCM组患者在收缩压升高水平和QRS波时限缩短程度方面较ICM组显著(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T-P/D术中双室起搏即刻收缩压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和起搏即刻QRS波时限缩短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即刻血压改善与急性期心脏再同步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