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其病因大多为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或外伤筋骨,或劳逸不当,经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日久筋脉失养,拘急不用所致,遇冷痛重,得热痛减,夜间痛重,白天活动后痛减。近年来笔者运用综合疗法治疗146例肩周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46例为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门诊患  相似文献   

2.
<正>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劳损或肝肾不足,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复感风寒湿邪,使营卫气血不和,经脉闭塞不通而发病,从而引起颈背部不适、疼痛麻痹或头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推拿配合药枕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3.
腰椎骨质增生是,骨质退行性变所致.属于祖国医学腰骨痹范畴,是由于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之邪侵入,或长期姿势不良,过度负重、用力伤及气血,致使气血不和,凝滞于脉络,筋骨,经脉运行受阻,气血阻滞不通所致.笔者自1999年5月至2000年11月,运用自拟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该病3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范畴,近年来治疗方法较多,并有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足跟痛多因年老体弱,肾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肌肉筋骨失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或因过度肥胖,或产后失于调理,损伤了肌肉筋脉甚至筋骨  相似文献   

5.
节骨性关节炎(KOA)的发生与膝关节功能退化、骨质疏松、关节软骨慢性重力磨损等因素有关.KOA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年老体弱、肾气亏虚、肝血暗耗而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复因感受风寒湿邪,停滞于关节,痹阻经脉,关节肿胀而拘挛,功能活动受限而屈伸不利.推拿疗法治疗KO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损伤性等特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落枕可由劳累、扭伤和外感受邪等原因引起,造成局部气血壅滞,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临床针灸治疗落枕常选用局部穴位或循行所过之经脉穴位(多为阳经)来通经活络、调理气血,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治疗心胸胃部疾病的主穴内关,在临床上治疗落枕有着独特优势,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风之通法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偏枯、中风,本病起病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迅速,病情多凶险,常留有后遗症,往往难以速愈。为了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必须积极探讨中风的病因病机,确定其治法治则。纵观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横览当今各家之方论,我们认为,通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且作用重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通法运用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中医学认为,人体以气血流通为贵,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宣通,经脉道通行全身并能濡养筋骨,通利关节。故而气血和平,邪气无所犯。《灵枢.本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反之,人体一旦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于脉道,则津液不行,脏腑功能不调,经络循行不利,最终将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疾病蜂起。正如金.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里的郁,即滞而不通之义;中风病发病机制亦多为气血失和,甚则逆乱,继而或瘀血内生,或血溢脉外,因旧血不去,遂新血难生,久则气血双亏;气血不运,正气日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亦阻滞不行,痰湿横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  相似文献   

8.
腰痛属中医的"痹证","腰痹"范畴,多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脉络瘀阻,气血不通或肾气虚亏,经脉失养所致,在辨证方面以肾虚血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固定不移,麻木,转侧不利,甚则生活不能自理.笔者运用子午流注针法结合补肾活血蠲痹方治疗腰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属于中医学"痹症"、"骨痹"、"劳伤"、"鹤膝风"、"筋痹"等范畴,多以膝部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关节肿大或屈伸不利,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合,合而为痹。"素体虚弱,筋骨失荣为其内因,复感受风、寒湿邪而闭阻经络,气血循行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以荣养经络,不荣则痛;治  相似文献   

10.
骨质增生从肾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好发于颈、腰、膝等大关节.临床上以眩晕、疼痛、肢体麻木为其特征,甚则不能站立行走,疼痛剧烈或掣痛,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病情多缠绵难愈且易复发,其发病多为内外相引,外为风寒湿邪侵袭,内为年老肾虚、房劳过度、重力损伤而致.其病机为肾虚精亏,筋骨失养,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脉.笔者认为,骨质增生病理基础在肾,其根本在肾,其治本亦在肾.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补肾壮骨、益气通络、温经散寒的治疗,确能提高疗效,消除易患因素,而对于远期疗效和预防保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学属"伤筋"、"痹证"范畴,主要是由于慢性劳损所致。多由体质素弱、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而瘀阻经筋,致血不荣筋,筋骨失养而发病。本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罗志军  彭单红 《中医杂志》2011,(Z1):141-14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是引起腰腿痛及坐骨神经痛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因肝肾亏损,感受外邪,慢性劳损,跌扑闪挫,致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痹"范畴。临床95%的腰  相似文献   

13.
<正> 多年来对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将一得之见,略陈如次,仅供参考.本病属于中医痹证和腰腿痛、伤筋等病症范畴.多因患者素体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痹阻而为患;或劳累过度,负荷过重,或闪挫撞击,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一、辨证施治1.寒湿型:发作时往往沿经脉上下走串疼痛,或重着不移,伴有肌肤不仁,痛处有寒冷感,得热则舒.苔薄白或白腻,脉沉涩或紧,治宜温经化湿散寒.药用:制草、川乌各7.5克(先煎),桂枝15克(后入)苍术15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牛膝15克,炒苡仁20克,  相似文献   

14.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症,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道肿瘤等.中医学认为,本症多因寒邪凝滞、湿热壅滞、饮食停滞、气机郁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而发,病机为气血瘀阻、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气血失和而痛.临证时应辨清虚实寒热,审证求因,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5.
王萌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3-554
邓悦教授认为,双心疾病之病因病机在于虚、郁、瘀,三者可互为因果,多在气血不调的基础上,形成肝郁、脾虚、血瘀.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型.虚者,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经脉;实者,气滞血瘀,痰浊阻滞,脉道壅塞不通.治疗上常用“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之法,灵活运用养心汤加减,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病变部位有所不同,但其中医学病因病机多为风寒湿邪侵袭、跌扑劳损所致的风寒湿滞、痰湿互结、血瘀气滞.人至中年后肝肾日渐亏虚、气血生化不足也是其另一种致病机制,甚至是其根本的病理基础.风、寒、湿、瘀、虚导致筋脉痹阻、失养,气血运行不畅,经气不通,不通则痛.依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二者均属...  相似文献   

17.
耳部功能的正常发挥与颈部气血通调有重要关系,多数耳鸣应为颈部骨错缝、筋不舒导致经脉不通,气血遏制不能上荣于耳,以致耳窍失养所致,法宜疏经通络。应先以颈椎手法整复利关节、通筋骨,骨正则筋舒,次以局部针刺、拔罐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经脉得以疏通,气血可上达耳窍,则耳鸣自除。  相似文献   

18.
肩背肌筋膜炎过去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现在中青年患者发生该病越来越多见,它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 中医辨证属"痹证"范畴,多因劳损、肝肾不足或外邪侵犯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经脉不通所致.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浮针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42例,并与传统的电针疗法进行了临床疗效的比较与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纪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证经验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和RA的临床特点,陈教授认为,肝肾、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而风寒湿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20.
肩周炎又称为"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属于康复科常见疾病,该病发病归因于肩部局部感受风寒湿邪,或体虚、劳损等导致肩部的局部经络不通,引发疾病的发生。患者可能由于气滞血瘀、劳碌过度、气血不足、经脉失养等原因,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医外治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中医康复治疗和中国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也被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其疗效要优于单独治疗,本研究通过综述中医康复结合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促进肩周炎的中医外治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