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在潍坊市中医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首先1 min内静脉推注总量的10%,然后60 min静脉泵入剩余90%,最大剂量9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次,2次/d,连续治疗14 d,然后改为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连续治疗9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90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期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MMP-9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期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血清MMP-9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2例轻中度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温水冲服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43%、9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TXA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在脑部血栓内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3 mg/kg,总量不超过2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0%、94.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对照组和治疗组BI评分优良率分别44.4%、6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对照组和治疗组m RS评分良好率分别为50.0%、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对照组和治疗组再发脑梗死率分别为33.3%、8.3%,对照组和治疗组再发脑出血率分别为25.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出血率、再梗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注射用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纤溶酶,100 U加入到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速度50滴/min,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5%、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BI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注射用纤溶酶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给予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院当日,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11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肌肉注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2mL中,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三七通舒胶囊,1粒/次,3次/d。两组患者接受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BI)指数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CP)、血细胞比容(HCT)和全血高切黏度(HS)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9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P、HCT和HS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CP、HCT和H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于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1次/d,连续使用21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2次/d,连续使用14 d,然后改为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连续使用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5%、9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21 d后,两组血浆LP-PLA2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P-PLA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节血浆LP-PLA2水平,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内压、服用阿司匹林抗凝、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依达拉奉改善脑循环、服用脑保护剂等,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原发病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和颈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3%、90.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降低,而血细胞比容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而Barthel指数显著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MT和RI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生活质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粒/次,3次/d,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量表、MBI评分,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内皮祖细胞(EPCs)数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0.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FMA-UE、FMA-LE、MBI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RHI、EPC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RHI、EPCs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1、v WF水平均显著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显著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外周血EPCs数目、有效调节ET-1/NO平衡,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治疗前后进行NIHSS评分,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NIHSS评分治疗后两组均显著较治疗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治疗后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九味镇心颗粒联合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氟伏沙明片,1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九味镇心颗粒,1袋/次,3次/d。两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分、家庭负担访谈问卷(FEIS)评分及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1.8%、9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DRS-17评分、HAMA评分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IOSS中各因子(绝望、乐观、睡眠、掩饰)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IO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IS中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IS中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中PCS评分、MCS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CS评分、MCS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镇心颗粒联合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睡眠,降低自杀风险,减轻照料者的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分析产前胎儿电子监护结果时,改良Fischer评分法和NST评分法评价胎儿电子监护情况与产后新生儿出生情况Apga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本院住院做产前胎儿电子监护无宫缩孕妇775例的监护结果,每例监护结果均用改良Fischer评分法和NST评分法分别分析评分,将评分的分数与新生儿出生情况Apgar评分分数比较。结果:一般情况下改良Fischer评分法的分数高于NST评分法的分数,相差3-6分的164例,占21.16%;164例中改良Fischer评分法的分数与Apgar评分7~10分段百分比吻合率达92.45%,而NST评分法吻合率相差较大.且改良Fischer评分法与NST评分法行χ^2检验.P〈0.01。结论:建议在对胎儿电子监护结果进行分析时,医生多参考改良Fischer评分法的评分分数并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resting heart rate as a prognostic factor was described in several studies. An elevated heart rat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to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lso heart rate is elevated in the Multi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and the mortality due to MODS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inadequate sinus tachycardia.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long scoring systems lik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II),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and Glasgow Coma Score (GCS).

Method

By analyzing data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an open label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at compared the different means of osmotherapy (mannitol vs bolus or infusion hypertonic saline), heart rate, GCS, APACHE II and SOFA score were measured at baseline and daily for 7 days up to 60 day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ed heart rate and mortality during the first 7 days and 60th day were assessed.

Results

After adjustments for confounding factors, although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ean heart rate between either groups of alive and expired patients, however, we have found a rel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60th day mortality rate and resting heart rate (P=0.07).

Conclusion

Heart rate can be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estimating mortality rate in brain injury patients along with APACHE II and SOFA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评估,并分析2种评分方法对AP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将195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141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54例。通过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评分系统对2组AP患者SIRS发生率、病死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法对AP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病死率和SIRS发生率均低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Bahhazar-CTSI评分>3分者为2例(1.42%)少于SAP组的15例(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IRS评分将AP患者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组间Bahhazar-CTSI评分>3分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均可用于评估AP患者的预后,且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对评估AP预后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毒严重度评分(PSS)与APACHEⅡ评分在评估阿维菌素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9例急性阿维菌素中毒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相关数据采集,4周后为观测终点,预后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方法对阿维菌素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死亡作为观察指标时,两种评分方法均显示高危组死亡率大于中、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低、中、高危组分别为0、10.4%、66.7%,APACHEⅡ评分低、中、高危组分别为0、33.3%、75.0%。两种评分方法判断阿维菌素中毒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70.5%、88.2%,特异性分别为94.1%、97.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6.7%、7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8%。结论 PSS及APACHEⅡ评分对阿维菌素中毒患者的预后具有同等预测价值。两种方法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均高,都能正确挑选出非高危患者。APACHEⅡ评分敏感性较高,如果应用其评分后的患者为"高危",则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需对其进行加强治疗和监护,且评分方法相对更复杂,适合监护病房使用。PSS评分敏感性相对低,且评分方法结构简单,对于预测为"非高危"者可以认为预后良好,适合阿维菌素中毒患者在门急诊、留观病房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清心滚痰丸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8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用药方式不同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起始剂量1mg/次,2次/d,第二周逐渐加量至4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清心滚痰丸,6 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清指标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9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心滚痰丸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抑郁程度、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甘海胃康胶囊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每次将40 mg溶于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20~30 min/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甘海胃康胶囊,6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典型症状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内镜积分、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9%(P<0.05)。治疗后,两组反酸、烧心、胸骨后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典型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17、GerdQ评分和内镜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HAMA、HAMD-17、GerdQ评分和内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反流总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及立位酸反流、液体反流和混合反流的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且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甘海胃康胶囊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食管黏膜状态,同时可大幅提升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探究左西孟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观察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健康清洁级ApoE-/-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左西孟旦(2 mg/kg)组、左西孟旦(2 mg/kg)+脂多糖[LPS,2 mg/kg,Toll样受体4(TLR4)激动剂]组,每组15只,以高脂饲料喂养;取15只健康清洁级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8周后,ip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ip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4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与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形态变化与纤维化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全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动脉M1型标记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M2型标记蛋白分化群206 (CD206)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法检测主动脉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与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精氨酸-1(Arg-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动脉TLR4与磷酸化的核转录因子 k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面积显著增加,伴随大量纤维化(P<0.05);iNOS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206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TNF-α、IL-6 mRNA水平显著上调,TGF-β、Arg-1 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同时TLR4、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左西孟旦组小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病理现象减轻,斑块面积显著减小,纤维化程度显著变小(P<0.05);iNOS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而CD206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NF-α、IL-6 mRNA水平显著下调,TGF-β、Arg-1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TLR4、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LPS联用基本抵消左西孟旦对上述病理现象的改善作用。结论 左西孟旦能够抑制TLR4的表达,阻止下游NF-κB信号途径的激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联合双醋瑞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双醋瑞因胶囊,1粒/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美舒利胶囊,1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0%、9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而LKSS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IL-6、COX-2和MMP-3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美舒利联合双醋瑞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降脂稳定斑块、神经保护、调控血压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次,2次/d,滴注时间≥50 min,用药时间间隔≥6 h。两组均连续治疗28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MMSE、Mo CA、ADL和BDAE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