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IDWG)变异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肾内科229位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患者转归资料。根据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变异度(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IDWG-CV)三分位数0.374(0.287,0.410),将患者分为IDWG高变异组、IDWG中变异组和IDWG低变异组3组。分析IDWG-CV与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229例患者平均年龄(61.79±14.47)岁,平均透析龄(58.93±21.10)月,死亡患者55例(24%),其中心血管事件死亡24例(10.5%)。IDWG-CV高变异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χ^(2)=8.724,P=0.013),全因死亡率高于IDWG-CV中变异组和IDWGCV低变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5.219,P=0.074)。结合IDWG是否达标的亚组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且高变异组的全因死亡分别高于其他5组(χ^(2)=22.351、2.030、11.379、0.765、11.831,P<0.001、0.154、0.001、0.382、0.001)心血管死亡较其他5组相比最高(χ^(2)=11.672、7.506、10.201、1.851、7.305,P=0.001、0.006、0.001、0.174、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2.365,95%CI:1.160~4.822,P=0.018)、少尿(HR=0.525,95%CI:0.284~0.972,P=0.040)、低蛋白血症(HR=0.291,95%CI:0.162~0.522,P<0.001)和高IDWG(HR=3.385,95%CI:1.909~6.002,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HR=0.223,95%CI:0.087~0.575,P=0.002)和高IDWG(HR=3.318,95%CI:1.387~7.940,P=0.007)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DWG未达标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达标的患者(χ^(2)=26.570、10.423,P<0.001、0.001);IDWG高变异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变异组和中变异组的患者(χ^(2)=7.116、10.097,P=0.028、0.006)。结论MHD患者IDWG变异度较大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高,其中IDWG不达标且变异度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控制IDWG达标且低变异度可能更有益于提高MH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贫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3个月、年龄≥18岁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患者252例,收集以上患者血常规、肾功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 Hu EPO)用量等,并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建议,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0g/L为血红蛋白达标,将血红蛋白达标组的患者根据RDW正常范围的界值(15.0%)分为RDW正常组和RDW升高组,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r Hu EPO用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r Hu EPO/Hb)比值等情况进行分析。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RDW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血红蛋白达标组的患者中,RDW升高组的患者r Hu EPO用量及r Hu EPO/Hb比值显著高于RDW正常组(t=7.279,P0.001;t=5.762,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RDW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RR=1.752,95%CI 1.320~2.325,P0.001),血红蛋白浓度(RR=0.951,95%CI 0.934~0.968,P0.001)和血浆白蛋白浓度(RR=0.900,95%CI 0.850~0.954,P0.001)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RDW升高的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较低,RDW升高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浆白蛋白浓度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个血液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转移性钙化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3例MHD患者,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随访10年间发生的首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及次要终点事件:影像学检查发现转移性钙化证据(胸片提示主动脉弓钙化、腹平片提示腹主动脉钙化、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瓣膜钙化)的相关因素进行COX回归检验,分析临床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HR=0.225,P<0.001)和低血清白蛋白水平(HR=0.041,P=0.001);心脑血管因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HR=0.035,P=0.035)、高钙磷乘积(HR=1.678,P=0.049)、血钙水平低(HR=0.020,P=0.030);转移性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2003年时患者的透析龄(HR=0.693,P<0.001)。结论透析时间越长,MHD患者发生转移性血管钙化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MLR)与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HR=2.773,95%CI: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95%CI: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类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全因死亡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始接受长期MHD患者310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血管通路并发症事件和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组(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组(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参数及全因死亡差异。结果共纳入310例MHD患者,男性184例(59.4%),年龄(65.69±13.11)岁。2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及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4,P=0.002;χ~2=11.792,P=0.007)。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高于AVF组(χ~2=5.120,P=0.024),AVF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发生率高于TCC组(χ~2=4.696,P=0.030);经过50.00(25.00,73.25)月随访,219例患者死亡,男性(HR=1.384,95%CI:1.042~1.839,P=0.025)、开始透析年龄(HR=1.036,95%CI:1.023~1.049,P=0.001)、心血管疾病史(HR=1.698,95%CI:1.244~2.318,P=0.001)、使用TCC血液透析(HR=2.264,95%CI:1.703~3.009,P=0.001)、糖尿病肾病(HR=1.734,95%CI:1.322~2.275,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F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更高,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较高,使用TCC透析、开始透析年龄、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原发病糖尿病肾病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年生存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的MHD患者216例,随访3年。根据血管通路类型分2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st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组和带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组。观察终点为患者3年全因死亡。结果(1)216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86例(39.8%),糖尿病肾病60例(27.8%),男性132例(61.1%),TCC组55例(25.5%)。(2)2组死亡原因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676,P=0.879);AVF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39.5%),其次是感染(30.2%),TCC组分别是感染(39.3%)和心血管事件(35.7%)。(3)随访期间AVF组累积生存率高于TCC组(χ^(2)=9.618,P=0.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854,95%CI:1.766~4.612,P<0.001)、透析龄(OR=0.973,95%CI:0.963~0.983,P<0.001)、原发病(OR=2.296,95%CI:1.435~3.673,P=0.001)、血管通路类型(OR=2.091,95%CI:1.294~3.378,P=0.003)、白蛋白(OR=4.281,95%CI:2.050~8.938,P<0.001)和胸部CT影像(OR=0.409,95%CI:0.255~0.655,P<0.001)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重要因素。(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原发病、年龄、透析龄、白蛋白、血管通路及胸部CT影像后,维持性血管通路类型(OR=0.921,95%CI:0.545~1.557,P=0.759)对全因死亡无直接影响;透析龄(OR=0.976,95%CI:0.966~0.986,P<0.001)、低白蛋白(OR=2.898,95%CI:1.327~6.330,P=0.008)和胸部CT影像改变(OR=2.060,95%CI:1.258~3.376,P=0.004)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VF与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对患者生存无直接影响;积极纠正营养不良,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有效防治肺部炎症,改善CT影像异常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透析后容量负荷过重(细胞外液与总体液比值升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临床无显性水肿的MHD患者,应用赛康mBCA515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患者透析后总体液(total body water,TBW)、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water,ECW)和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water,ICW)、肌肉及脂肪质量等,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血压、化验、超声心动等数据,定义ECW/TBW%>正常上限为透析后容量负荷过重(over hydration,OH),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以全因死亡为因变量,透析后OH为研究自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和既往研究中存在临床意义的变量作为校正变量,共同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MHD透析后OH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结果①入选119例MHD患者,随访4年,随访期间肾移植2例,最终入组117例(男/女:73/44),年龄(58±15)岁,透析龄中位数67(39,120)月。随访结束时死亡21例(17.9%)。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经年龄、透析龄等多因素校正后,透析后OH(HR=17.459,95%CI:2.801~108.832,P=0.002)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后细胞外液与总体液比值可敏感识别无显性水肿的MHD患者容量状态,透析后容量负荷较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给予患者容量管理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MHD治疗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18岁的患者180例。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2组患者开始行MHD时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计算得出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L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血小板水平、NLR、PLR、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而淋巴细胞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HR=1.009,95%CI:1.001~1.017,P0.05)、年龄(HR=1.040,95%CI:1.004~1.077,P0.0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L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83.8%(P0.05),最佳临界值为180.47,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81.1%。结论 PLR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望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白蛋白(albumin,ALB)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在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数据登记系统中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以及预后,评估CRP、ALB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314例,平均年龄(63.32±13.57)岁,透析龄65.00(43.75,100.00)个月,死亡患者88例(28.03%)。CRP阳性(≥3 mg/L)157例(50.00%),ALB阳性(38g/L)126例(40.13%)。CRP联合ALB将患者分为双阴性组109例、单阳性组127例和双阳性组78例,全因死亡分别占13.76%、26.77%和50.00%(χ~2=29.766,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双阴性、单阳性、双阳性累积生存率依次降低(χ~2=39.380,P0.001)。多因素COX回归提示,年龄(HR=1.022,95%CI 1.001~1.045,P=0.044)、糖尿病(HR=1.665,95%CI 1.068~2.596,P=0.024)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血肌酐(HR=0.998,95%CI 0.997~0.999,P=0.005)是保护因素。CRP联合ALB单阳性作为参考,双阳性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1.709,95%CI 1.027~2.843,P=0.039)。结论和单独CRP或ALB相比,CRP联合ALB与死亡更相关,双阳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随访队列的生存分析,探讨腹膜炎发生频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4年4月新进入腹膜透析治疗的成人(年龄≥18岁)终末期肾病患者,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按患者腹膜炎发生频次分为3组:A组(<0.2次/年);B组(0.2~0.5次/年);C组(>0.5次/年)。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共22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经过多因素COX回归,患者年龄(HR=1.058,95%CI:1.040~1.076,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HR=1.274,95%CI:1.107~1.466,P=0.001)、时间平均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HR=0.998,95%CI:0.996~0.999,P=0.001)和腹膜炎发生频率(HR=3.301,95%CI:2.098~5.196,P<0.001)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炎发生频率不同的3组间总体生存率存在差异(χ^(2)=99.473,P<0.001),C组死亡风险高于A组(HR=2.022,95%CI:1.184~3.452,P=0.010);高于B组(HR=3.450,95%CI:1.723~6.906,P<0.001);而A组、B组死亡风险无差别(HR=1.013,95%CI:0.621~1.652,P=0.958)。结论腹膜透析治疗中,腹膜炎发生频率可以影响患者生存。但其影响存在阈值,当腹膜炎发生频率超过0.5次/年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个血液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转移性钙化的危险因素及心血管死亡危险因素。方法纳入340例MHD患者,对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随访9年间发生的首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MSCT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证据的相关因素进行COX回归检验,分析临床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透析龄(HR=1.218,95%CI 0.987~1.586,P0.001),血清磷(HR=1.126,95%CI 0.092~2.638,P=0.00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HR=1.112,95%CI 0.806~1.132,P=0.032),与使用非含钙降磷药呈负相关(HR=0.627,95%CI 0.223~1.164,P=0.037)。心血管因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HR=1.016,95%CI 0.935~1.062,P=0.014),透析龄(HR=1.233,95%CI 0.872~1.418,P0.001),血清磷(HR=1.146,95%CI 0.898~2.674,P=0.007),与血红蛋白(HR=0.880,95%CI0.806~1.203,P=0.033)呈负相关。结论透析时间越长,血清磷越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越高,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风险越高,使用非含钙降磷药则降低冠状动脉钙化的风险。年龄越大,透析龄越长,血红蛋白越低,血清磷越高,MHD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甲状旁腺(parathyroid,PT)增生在全因死亡和MACE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7月~2019年7月的MHD患者,收集其死亡或MACE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及PT增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资料较为完整的MHD患者70例,中位随访时间71个月,基线平均年龄(60.07±13.62)岁、透析龄(58.37±50.17)月;男性占61.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44.3%(31/70),MACE发生率34.3%(24/70)。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3.707,P0.001)、PT增生的比例(χ~2=8.504,P=0.004)及CaCS值(Z=-3.536,P0.001)明显高于非死亡组;血磷(t=-1.222,P=0.226)、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t=1.877,P=0.065)在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T增生和高龄是全因死亡(PT增生HR=2.422,95%CI:1.081~5.427,P=0.032;年龄HR=1.054,95%CI:1.013~1.097,P=0.032)和MACE(PT增生HR=9.117,95%CI:2.195~37.877,P=0.002;年龄HR=1.055,95%CI:1.003~1.110,P=0.036)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T增生组全因死亡(χ~2=5.760,P=0.016)和MACE事件(χ~2=6.794,P=0.009)发生率高于PT非增生组。分析PT增生的相关因素发现高血磷(OR=125.805,95%CI:5.009~3159.418,P=0.003)和长透析龄(OR=1.023,95%CI:1.000~1.046,P=0.047)是PT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增生是全因死亡和MACE的危险因素;血磷水平升高是PT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早期干预导致PT增生的危险因素,如高磷血症等,可起到降低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入院时心率(HR=1.006,95%CI:1.001~1.011,P=0.022)、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心房颤动(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及全因死亡的预测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透析龄、血压、血钙、血磷、白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等,测定患者单次透析前CFPWV,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收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绘制生存曲线,明确CFPWV在MHD患者中的临床预后意义。结果具有不同水平CFPWV患者(大于等于13m/s、小于13m/s)的远期预后存在显著性差异,CFPWV小于13m/s的患者累积生存率及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生存率高于CFPWV大于等于13m/s的患者;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 1.052,95%CI 1.019~1.086,P=0.002)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HR 2.972,95%CI 1.240~6.590,P=0.007)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FPWV(HR 5.697,95%CI 1.460~22.235,P=0.012)及年龄(HR 1.080,95%CI 1.014~1.150,P=0.017)、糖尿病(HR 5.961,95%CI 1.590~22.354,P=0.008)、平均动脉压(HR1.056,95%CI 1.003~1.112,P=0.038)、脉压(HR 0.952,95%CI 0.911~0.995,P=0.030)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FPWV的不同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更高的CFPWV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NTIS)时FT_3水平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 809例AMI患者,按甲状腺功能检查分为NTIS组和甲功正常组,随访1~8.5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T_3水平对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中NTIS的发生率为21.7%。与甲功正常组相比,NTIS组住院死亡率、远期全因死亡率和远期心血管死亡率均升高(14.3%vs.1.8%,23.1%vs.14.5%,14.0%vs.7.6%,P0.05)。FT_3水平(HR=0.304,95%CI:0.134~0.693,P=0.005)与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FT_3水平(HR=0.241,95%CI:0.093~0.622,P=0.003)也是AMI患者远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中常见NTIS,FT_3水平是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规律透析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DW变化分组,分析2组患者一般情况和RDW等血液学指标之间的差异,以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组,分析2组患者RDW、NLR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利用Kaplan-Meier及COX回归模型分析RDW、NLR能否独立预测MHD患者的预后。结果纳入221例MHD患者,年龄(56.348±13.104)岁,透析龄31.000(8.000,58.850)个月,共发生不良事件68例,其中29例死亡,39例非致命性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组时间平均RDW、NLR较无事件生存组高(Z值分别为2.642、5.044,P值分别为0.009、<0.001)。COX回归分析示:时间平均RDW(HR=1.300,95%CI:1.000~1.691,P=0.049),NLR(HR=1.189,95%CI:1.074~1.316,P=0.001)是MHD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时间平均RDW、NLR可独立预测MHD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其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51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最近一次全血细胞计数的参数并计算NLR、PLR值及其最佳临界值。将上述相关参数引入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及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并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中NLR、PLR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结果对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单因素及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其危险因素(HR=1.13,95%CI:1.04~1.24;HR=1.003,95%CI:1.000~1.007;HR=1.24,95%CI:1.14~1.35;均P<0.05),淋巴细胞可作为其保护性因素(HR=0.51,95%CI:0.36~0.73,P<0.001)。NLR及PLR高低是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HR=3.01,95%CI:1.69~5.36;HR=1.98,95%CI:1.07~3.65;均P<0.05]。IL-6水平与高NLR、PL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34。结论术前NLR、PLR可作为影响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对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及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PD患者骨密度,同时采集其临床、生化检验结果。记录患者骨折、死亡的时间及原因。分析PD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关系。结果共74例PD患者纳入研究,女性38人,平均年龄(60.9±14.1)岁,中位随访时间59.5(27.8,98.0)个月,随访期间共52人死亡,其中26人为心血管死亡,5人骨折。腰椎与股骨骨量异常的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697,P<0.001)。低体质量指数(OR=0.666,95%CI:0.508~0.874,P=0.003)和高龄(OR=1.065,95%CI:1.007~1.126,P=0.027)是股骨骨量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骨量异常使PD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58倍(HR=3.582,95%CI:1.193~10.760,P=0.023)。结论股骨骨量异常是PD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住院、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Ⅳ级的CHF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因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或因心力衰竭死亡。分析入院FT3水平与CHF患者6个月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患者入院时FT3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FT33.45pmol/L(63例)、3.45~4.71pmol/L(64例)、4.71pmol/L(63例)3组。FT3 3.45~4.71pmol/L组糖尿病患病率、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FT33.45pmol/L组和FT34.71pmol/L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T3 3.45~4.71pmol/L(HR=0.475,95%CI:1.181~4.631,P=0.019)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NT-proBNP(HR=1.516,95%CI:1.103~5.443,P0.01)和糖尿病(HR=2.116,95%CI:1.218~5.652,P=0.021)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FT3 3.45~4.71pmol/L(HR=0.567,95%CI:0.198~0.896,P=0.023)是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或因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NTproBNP(HR=1.643,95%CI:1.132~5.467,P0.01)和糖尿病(HR=2.253,95%CI:1.198~5.451,P=0.031)是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或因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T3 3.45~4.71pmol/L的重度CHF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最低,同时该水平FT3也是因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或因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老年营养风险指数(the 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的年度变化(ΔGNRI)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398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数据,计算患者基线期和1年后GNRI的变化差值(ΔGNRI)。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G1),GNRI≥91.2且ΔGNRI≥0%;G2组:GNRI≥91.2且ΔGNRI<0%;G3组:GNRI<91.2和ΔGNRI≥0%;G4组:GNRI<91.2且ΔGNRI<0%。考察ΔGNRI和基线GNRI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组间差异。多元COX回归模型计算各组死亡率的调整风险比(adjusted hazard ratio,a HR)和95%CI。结果ΔGNRI中位数为0.16(0.07,0.46)。ΔGNRI与基线GNRI呈负相关(ρ=0.199,P=0.005)。中位随访3.7(1.9,6.9)年,期间共有108例患者死亡。基线GNRI<91.2[a HR(95%CI):2.59(1.54~4.33),P<0.001]和ΔGNRI<0%[a HR(95%CI):2.33(1.32~4.32),P=0.003]是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G1、G2、G3和G4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8%、43.2%、39.9%和19.2%(Log rank检验:χ^(2)=18.654,P<0.001)。以G1组为参照,G4组全因死亡率的a HR(95%CI)为3.88(1.62~9.48),0.003。结论GNRI的年度变化与基线GNRI呈负相关,能较为准确预测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