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损伤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 对1995年至2005年间经玻璃体手术治疗1075只外伤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合并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含外伤性脉络膜分离)或视网膜下出血在内的不同类型脉络膜损伤共41例41只眼(3.8%),采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进行治疗,统计比较手术预后。 结果 视网膜复位38只眼(92.7%),最终视力大于0.1者10只眼(24.4%);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29只眼(70.7%),其中合并视网膜下出血组14只眼(87.5%,14/16),合并浆液性脉络膜脱离组12只眼(75.0%, 12/16),合并出血型脉络膜脱离组3只眼(33.3%,3/9),三组患眼的视力提高率χ2=8.394,P=0.015,P<0.05。最终黑朦6只眼,均为出血型脉络膜脱离者。17只低眼压眼中8只眼(47.1%)需持续硅油填充,出血型脉络膜脱离5只眼(55.6 %,5/9)。 结论 合并脉络膜损伤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其中合并视网膜下出血者手术预后较好;合并出血型脉络膜脱离眼预后较浆液型明显差,但也并非眼球摘除适应证。严重外伤性脉络膜分离眼预后较差常 为低眼压需长期硅油填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5-298)  相似文献   

2.
体外反搏近十年来作为辅助循环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反搏能显著地提高主动脉、颈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有利于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以改善视神经和视网膜缺血.缺氧状况。我院自1988年以来对中心性浆液性网脉络膜病变。陈旧性视网膜病变.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外伤性视神经挫伤,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外伤性网膜血管痉挛等病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并对其疗效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体巩膜植入联合“Z”形皮瓣治疗陈旧性外伤性下睑退缩的临床疗效。方法伤后5—14个月用异体巩膜植入联合“Z”形皮瓣治疗12例(12眼)陈旧性外伤性下睑退缩,术后自静脉及滴眼途径给予抗感染抗炎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12个月,9眼单次手术后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恢复,1眼经2次手术后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另2眼(16.67%)单次手术后效果不佳但未再手术治疗。结论异体巩膜植入联合“Z”形皮瓣是治疗陈旧性外伤性下睑退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971年Amalric氏首次报告后睫状动脉阻塞引起三角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以后,有些学者称为“外伤性扇形脉络膜萎缩”,外伤性三角综合征、外伤性三角综合征候群、后睫状动脉闭塞扇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我科治疗1例如下。谭××男26岁工人。1981年10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针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眼科诊断中发现的12例(12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全部采用营养、扩血管、促进积血吸收对症治疗.结果 经过6月的随访,1例视力维持不变,11例视力有提高,其中1例由就诊时的数指/30 cm提高到1.2.结论 脉络膜破裂和出血累及黄斑部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外伤性脉络膜损伤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15例(15只眼)外伤性脉络膜破孔接受了巩膜外加压手术,36例(36只眼)外伤性脉络膜断离接受了经巩膜一玻璃体途径脉络膜缝线固定术。经过修复手术脉络膜与巩膜贴附、术后不发生硅油脉络膜上腔移位者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5例脉络膜破孔中12例破孔封闭,手术后未发生硅油脉络膜上腔移位,手术成功率为80.0%。36例脉络膜断离的病例经手术缝合后断离的脉络膜都有一定程度的复位,其中31例断离口封闭良好,术后未发生硅油的脉络膜上腔移位,手术成功率为86.1%。结论外伤性脉络膜破孔的巩膜外加压手术以及外伤性脉络膜断离的经巩膜一玻璃体途径脉络膜缝线固定术能够阻止玻璃体腔与脉络膜上腔的沟通,减少手术后硅油向脉络膜上腔移位。  相似文献   

7.
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眼底缺血性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及脉络膜缺血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及脉络膜缺血性病变19例(21眼),双眼外伤2例,单眼伤17例,进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颞部皮下注射,每次2 ml,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损伤严重者提高较少。由治疗前的无光感~0.6增加至数指~1.5(数指/30 cm 2眼,0.1 3眼,0.6 7眼,1.0 6眼,1.5 3眼)。4例合并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所致的斜视恢复正位,复视消失眼球运动自如。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有明显效果,对同时合并其他颅神经的损伤也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三角症候群,自71年Amalric报告以来相继有扇形脉络膜萎缩,外伤性扇形脉络膜萎缩,外伤性三角症候群,后睫状动脉闭塞扇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许多篇报导。我科近几年积累9例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9.
眼循环障碍既可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变化所致,也可由眼外动脉的继发性改变而引起。它是涉及眼科和内、外科的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腊样芽胞杆菌所致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11眼)蜡样芽胞杆菌所致外伤性眼内炎,其中4眼因角膜全部水肿溶解坏死行眼内容摘除术,7眼于诊断后立即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结果7眼因感染不能控制行眼内容物摘出术,其余4眼随访4月~3年,视力0.03者1眼,数指1眼,手动1眼,光感1眼。结论蜡样芽胞杆菌所致外伤性眼内炎发病迅速,常在24小时内破坏眼球,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罕见,但系极严重之内眼手术并发症。似以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度近视眼患者产生此并发症的机会为多。 Manschot(1955)的6例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眼,术前均患有青光眼。5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一支或多支睫状动脉局部坏死,乃推断眼压升高致动脉萎陷,促进管壁变性,因而易破裂。Winslow(1974)报告一例角膜溃疡自发破裂后,发生自发性暴发性脉络膜出血,此例似为后睫状动脉进入脉络膜上腔时撕裂之故。从上述报告看,动脉循环受阻加之突然的眼压降低,似为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青光眼。本文旨在研究脉络膜静脉回流受阻,是否为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黄斑部出血的病因及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42例152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合病史、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例98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其中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型39例44只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CNV)23例23只眼,高度近视22例25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4例4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1例1只眼,诊断不明1例.在非脉络膜新生血管所致的52例54只眼中,高度近视漆裂纹出血17例19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2例12只眼,黄斑区小分支静脉阻塞8例8只眼,黄斑前膜5例5只眼,脉络膜外伤4例4只眼,脉络膜血管瘤4例4只眼,诊断不明2例.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对黄斑部出血疾病病因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锯齿缘断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容易误诊,漏诊,报道的20例(24眼)锯齿缘断离中,被误诊或漏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8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7眼,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眼,弱视4眼,分析了误诊,漏诊的原因并论述了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 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又称为脉络膜驱逐性出血,是一种罕见而又极严重的内眼手术合并症,本症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出血来自睫状动脉,特别是睫状动脉从巩膜进入脉络膜上腔处,即血管外压从眼球外压(包括大气压及周围组织对血管的压力)变为眼内压的临界处。动脉的纤维坏死和破裂是出血的主要原因。Manschot(1955)与M(?)ller(1959)发现出血来自后睫  相似文献   

16.
小梁切除术后由脉络膜脱离 (简称脉脱 )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约 6 %~ 12 %左右[1] 。我院自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 5 %安息香酸钠咖啡因 (安钠咖 )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 78例 87眼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小梁切除术后脉脱患者 12 9例 ( 14 5眼 ) ,术前眼压均控制于 2 1mmHg( 1mmg =0 133kPa)以下。术式均为小梁切除术 ,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以角膜缘为基底的 4mm× 3mm大小 ,1/ 2厚度的巩膜瓣 ,继而咬切1 5mm× 1 5mm大小的深层巩膜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ION)脉络膜厚度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4-12/2016-10门诊就诊的NAION患者(对侧眼未受累)共30例30眼,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60例60眼,应用EDI-OCT分别测量患病眼、对侧眼及对照组右眼的脉络膜厚度。

结果:患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统计学检验,患病眼、对侧眼中心凹附近及视盘盘周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病眼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AION患者患病眼、对侧眼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提示睫状后短动脉小血管的阻塞可能影响脉络膜的血供,进而影响脉络膜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 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临床特点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以及FFA在脉络膜破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22例(123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FFA及常规眼科检查.结果 123眼中86眼(69.92%)为脉络膜破裂与出血并存.造影前眼底检查未发现裂口者15眼,占12.20%.结论 FFA在诊断脉络膜破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脉络膜破裂病灶,尤其是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微小、隐匿的破裂与出血;在造影的晚期大都能清晰地显示出脉络膜破裂的部位、大小与形态.能客观地确定损伤的程度范围,有助于确诊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 非缺血型RVO患者37例37只黄斑水肿眼均使用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吻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对比分析建立和未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眼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oigraphy, FFA)、中心5°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变。 结果 37只眼中,激光治疗后2个月内有18只眼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成功率48.6%。建立与未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眼,治疗前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建立吻合的眼,中心5°光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提高(t=2.910, P<0.005);FFA显示16只眼黄斑水肿消失或减轻,2只眼黄斑囊样水肿仍存在。未建立吻合的眼,中心5°光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t=1.928, P<0.05),FFA显示黄斑水肿加重。 结论 RVO所致黄斑水肿未发展至囊样变性之前,激光诱导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可使RVO所致黄斑水肿消退或减轻,从而改善视功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1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