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锥体神经元电活动增强及5-羟色胺(5-HT)1A受体敏感性下降与AMPA/KA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6-OHDA损毁大鼠SNc后,颈静脉应用AMPA/KA受体阻滞剂NBQX,进一步局部应用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后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颈静脉应用AMPA/KA受体阻滞剂NBQX后,帕金森病(PD)组大鼠锥体神经元爆发式放电比例明显降低(P0.05),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进一步局部应用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后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PA/KA受体阻滞剂对PD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电活动增强有恢复作用;5-HT1A受体敏感性下降可能与AMPA/KA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 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后,mPFC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PD模型大鼠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01),使其从(11.95±0.81)Hz降至(7.28±0.78)H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1).结论 单侧黑质-纹状体通路损毁对内侧前额叶皮层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缝中核(MRN)中5-羟色胺(5-HT)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 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后,MRN中5-HT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PD模型大鼠5-H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著增强(P<0.05),放电形式趋向爆发.结论 PD模型大鼠MRN中5-HT神经元电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食欲素受体(OxR)通路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取脑,急性分离单个CA1区锥体神经元。选140例神经元,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活动,根据神经元自身放电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神经元分别用人工脑脊液(低频对照组60例和高频对照组22例),食欲素A受体激动剂(O6012 200nmol/L,低频实验组48例和高频实验组10例),O6012 200nmol/L和选择性OxR1拮抗剂SB334867混合液(低频拮抗组7例和高频拮抗剂组1例)刺激,观察低频实验组28例和高频实验组4例给药前、给药期间和停止给药的电活动变化。结果低频实验组激活58.3%神经元,给药期间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给药前(5.36±4.01Hz vs 1.43±0.88Hz,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期间和给药前放电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激活40.0%神经元,给药期间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给药前[(6.98±2.45)Hz vs(4.93±2.55)Hz,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期间比较放电频率显著减少(P0.05),停止给药后与给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可能存在OxR;激活OxR可兴奋神经元,并介导某些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伴发抑郁的模型试验,评价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治疗癫痫伴发抑郁的疗效.方法 建立癫痫伴发抑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及卡马西加低、高剂量8-OH-DPAT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通过尼氏染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抗癫痫的疗效,通过强迫游泳,开放视野的行为学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5-HT1A受体表达量来评定抗抑郁的效果.结果 5-HT1A受体激动剂与卡马西平联合使用,且能明显的改善抑郁行为、可以增高5-HT1A受体mRNA的含量,同样也具有对抗神经元凋亡和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P<0.05).结论 5-HT1A受体激动剂不仅具有抗癫痫和抑郁的作用,而且也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在孤立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功能表达。方法将出生15~20d的Wistar大鼠取脑,急性分离出单个CA1区锥体神经元,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电活动,观察非选择性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5μmol/L)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自发发放频率的影响。根据Win55212-2对膜电位的影响分为超极化组(n=7)和去极化组(n=6)。组织切片活性用MTT染色法检测。结果与给药前比较,超极化组神经元给药中动作电位频率和膜电压显著降低[0Hz vs(4.3±3.2)Hz,P0.05;(-57.0±4.6)mVvs(-54.1±3.8)mV,P0.01];与给药中比较,给药后动作电位频率及膜电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给药前比较,去极化组神经元给药中动作电位频率显著降低,膜电压显著升高(P0.01);与给药中比较,给药后动作电位频率显著升高,膜电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区锥体神经元可能存在大麻素受体功能表达且不限于大麻素受体1;激活大麻素受体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抑制CA1区锥体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13只大鼠内侧前脑束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为模型组,另9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记录分析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7只脚桥核神经元信号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同时利用尼氏染色法观察6只帕金森病大鼠脚桥核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脚桥核神经元类型Ⅰ和神经元类型Ⅱ放电频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2.09±1.62)Hz vs(7.35±0.98)Hz,P0.05;(4.09±0.34)Hz vs(2.87±0.26)Hz,P0.01],放电变得不规则;脚桥核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损伤侧脚桥核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较正常侧分别减少了20.3%,19.4%和20.9%(P0.05)。结论 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了脚桥核内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广泛变性及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小剂量索曼(soman)染毒对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1和m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皮下注射索曼为大鼠染毒模型,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μg/kg染毒组(6μg/kg)、10μg/kg染毒组(10μg/kg)、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半数致死量对照组(大鼠在取样前注射一次索曼,剂量为100μg/kg),每组6只;除半数致死量染毒对照组外,均每日上午背部注射1次,共14 d。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1和m4 mRNA表达水平。结果乙酰胆碱受体m1和m4 mRNA的变化结果以OD乙酰胆碱受体m1(乙酰胆碱受体m4)/ODGAPDH表示,6μg/kg组大鼠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1 mRNA为(0.250±0.016),10μg/kg组为(0.247±0.018),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287±0.021)和半数致死量对照组(0.277±0.028)(P<0.05);海马乙酰胆碱受体m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6μg/kg组为(0.275±0.022),10μg/kg组为(0.270±0.019),生理盐水对照组为(0.294±0.027),半数致死量对照组为(0.289±0.029)。6μg/kg组和10μg/kg组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4 mRNA表达分别为(0.364±0.031)和(0.426±0.066),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274±0.025)和半数致死量对照组(0.271±0.046)(P<0.01),6μg/kg组和10μg/kg组海马乙酰胆碱受体m4 mRNA表达分别为(0.627±0.030)和(0.671±0.074),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528±0.031)和半数致死量对照组(0.531±0.054)(P<0.01)。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半数致死量对照组间乙酰胆碱受体m1 mRNA和m4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小剂量索曼染毒致大鼠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1mRNA表达下降,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受体m4 mRNA表达增加,这种变化为索曼慢性作用的结果。索曼可能从基因水平影响乙酰胆碱M受体的表达,从而导致胆碱能系统功能下降及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9.
牛建一  徐芳 《山东医药》2010,50(11):56-57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羟多巴胺(6-OHDA)组和绿茶多酚组各12只,后两组于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制作PD模型,绿茶多酚组在造模前5d予绿茶多酚(400mg/kg)灌胃,共2周。造模4周后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比色法观察中脑氧化应激水平。结果绿茶多酚组、6-OHDA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但绿茶多酚组显著高于6-OHDA组(P〈0.01);6-OHDA组损毁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绿茶多酚组(P〈0.01)。结论绿茶多酚对偏侧PD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鱼藤酮对帕金森大鼠中脑中缝背核色氨酸羟化酶(TPH)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帕金森大鼠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印记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中缝背核TPH的表达变化.结果 鱼藤酮组大鼠中脑中缝背核TP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TPH与β-actin吸光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TPH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鱼藤酮对5-HT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Nanog基因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A脑内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OHDA+磷酸盐缓冲液(PBS)组、6-OHDA+PNL组与6-OHDA+Nanog组,各组又分注射后1、14 d亚组。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脑立体定向注射技术,6-OHDA+PBS组注入PBS,6-OHDA+PNL组注入空载体,6-OHDA+Nanog组注入转Nanog基因载体。各组动物注射阿朴吗啡(APO)后观察各时间点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变;行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数量变化、纹状体NF-κBp65的表达改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NF-κBp65表达的定位。结果注射后14 d,6-OHDA+Nanog组大鼠APO诱发的旋转效应明显低于6-OHDA+PNL组与6-OHDA+PBS组(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注射后14 d黑质TH阳性细胞数普遍较注射后1 d减少(P<0.01),但6-OHDA+Nanog组损毁侧黑质存活的TH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6-OHDA+PNL组与6-OHDA+PBS组(P<0.01),且其注射侧纹状体NF-κBp65阳性细胞数低于注射后1 d组(P<0.05)、注射后14 d的6-OHDA+PNL与6-OHDA+PBS组(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注射后各组各时程均可见NF-κBp65的阳性表达,并呈现核内转移现象。结论转Nanog基因可抑制6-OHDA诱导的PD大鼠模型脑内NF-κB的活化,同时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波  杨蓉  田维珍  刘海霞  孔德祥  刘长金 《山东医药》2012,52(20):32-35,103
目的 探讨电针与小剂量锌合用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DA能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SD大鼠100只,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备单侧黑质损毁的PD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0Hz组和120 Hz电针组、120 Hz+锌组和锌组,另设有假手术组,共6组.治疗或观察6个星期,观察治疗前后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的形态、数量以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锌组、120 Hz组以及120 Hz+锌组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5或0.01),大鼠损毁侧TH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加,DA能神经元凋亡数显著减少(P<0.05或0.01).与120 Hz组比较,120 Hz+锌组大鼠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的增加及凋亡细胞百分比的减少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小剂量锌合用治疗PD模型大鼠在使DA能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TBI) 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次数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芬太尼组、TBI组.使用Feeney 法自由落体致伤原理,制作TBI 模型,连续记录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次数,再将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电生理纪录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较,TBI 组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芬太尼组腹腔注射芬太尼后VPM核的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被明显抑制,与TBI 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芬太尼可抑制TBI后VPM的放电频率,阻断痛觉传导,减轻神经源性炎症,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严重程度与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次数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使用Feeney法自由落体致伤原理,制成的撞击装置打击大鼠颅顶部,制成轻度、中度、重度TBI模型,致伤后记录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次数,再将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假手术组及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的放电频率及次数的均数依次增加,经方差分析各组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次数及频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创伤性脑损伤程度的加重,其放电次数及频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6-OHDA 注入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及中脑腹侧被盖(VTA),经阿朴吗啡(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旋转圈数大于210 r/30 min,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黑质、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变化,以及高效液相法检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旋转实验检测:80只大鼠中32只旋转圈数大于210 r/30 min,成功率为40%,并且至少可以维持12 w.②免疫组化结果: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和纹状体区TH阳性的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P<0.01).③高效液相法检测结果:4和12 w模型鼠右侧黑质纹状体中DA 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6-OHDA 毁损法可有效建立模拟人类PD中晚期的大鼠模型,并且至少可以维持12 w,为研究PD治疗提供稳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腺苷(Ado)对大鼠痛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侧脑室注射及记录神经元胞外放电的方法,观察Ado对缰核痛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 侧脑室给予的Ado可引起缰核痛兴奋神经元(PEN)放电频率明显抑制和痛抑制神经元(PIN)放电明显增强.而Ado A1受体阻断剂8-环戊-1,3-二丙基嘌呤(DPCPX)能够阻断Ado在缰核引起的这种效应.结论 Ado具有降低大鼠缰核痛神经元对体外刺激的敏感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缰核内的Ado A1受体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对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5-HT4受体激动剂对MMC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介导因素。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8人并观察给予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后MMC的变化。并且在给药前后检测MMC不同时期血浆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NO的浓度。结果健康人给药后MMC周期显著缩短[(87.5+24.2)min vs(60.5±18.4)min,P0.001],MMCⅢ期波幅、动力指数、传播速度均比给药前显著升高(P0.05)。MMC不同时期血浆MOT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SS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NO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5-HT4受体激活对人MMC有兴奋性作用,该兴奋作用可能通过SS、NO等胃肠激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5-羟色胺2(5-HT2)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对SD大鼠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动剂组与拮抗剂组,每组10只,均行手术安放脑电及肌电电极,并在第Ⅳ脑室安放微注射套管.术后恢复一周,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连续3 d.第1天不给予任何处理;第2天监测前向第Ⅳ脑室微注射40μl人工脑脊液;第3天监测前向激动剂组大鼠第Ⅳ脑室微注射40μl 5-HT2激动剂(6 mmol/L),拮抗剂组微注射40μl 5-HT2拮抗剂(2 mmol/L).结果 以第1天的空白监测和第2天的微注射人工脑脊液后监测作为对照,与前2天相比,激动剂组大鼠总呼吸暂停指数从18.3 次/h和15.2 次/h降至10.8 次/h;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和快动眼睡眠期(REM)叹息后呼吸暂停指数(post-sign apnea index,PSAI)均降低,NREM期的自发呼吸暂停指数(spontaneous apnea index,SPAI)也降低(均P<0.05);而REM期SPAI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睡眠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和NREM/REM时间比无明显变化.而拮抗剂组大鼠总AI从19.2次/h和19.0次/h降至13.1 次/h(P<0.05);其中NREM期和REM期PSAI均降低(均P<0.05),而NREM期和REM期SPAI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眠效率和NEMR/REM时间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5-HT2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均可降低大鼠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且对睡眠结构无明显影响.表明 5-HT2受体参与睡眠呼吸调控的复杂性,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何首乌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初步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5-HT2A受体的表达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何首乌组。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血清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丘脑前核内5-HT2A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d4逃避潜伏期(38.95±27.42)s,平台象限游泳时间(20.35±3.52)s,穿过平台次数(1.50±0.76),SOD活性(0.855±0.094)kU/g prot,MDA含量(5.187±1.237)μmol/g prot,5-HT2A受体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增高。何首乌组大鼠d4逃避潜伏期(15.28±9.83)s,平台象限游泳时间(24.66±3.56)s,穿过平台次数2.75±1.28,SOD活性(0.968±0.158)kU/g prot,MDA含量(4.595±1.104)μmol/g prot,5-HT2A受体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降低。其机制与何首乌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与何首乌组差异不显著。结论何首乌提取物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与使5-HT2A受体表达增强以及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运动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筛选出电针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最佳频率.方法 选用SD大鼠,采用Bedford渐增负荷跑台跑运动模型,用韩氏电针仪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进行2/15 Hz 、2/100 Hz两种不同频率的刺激,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各组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 (1)运动组大鼠下丘脑内5-羟色胺(5-HT)升高,而多巴胺(DA)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P<0.01).(2)运动+电针(2/15 Hz)、运动+电针(2/100 Hz)两组下丘脑内 5-HT、DA含量与运动后60 mi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运动+电针(2/15 Hz)组下丘脑DA含量与运动+电针(2/100 Hz)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1)急性运动后可显著增加下丘脑内5-HT和NA含量,降低下丘脑DA含量.(2)不同频率电针均可降低急性运动后大鼠下丘脑5-HT含量,增加DA含量.(3)2/15 Hz可能是要筛选的电针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最佳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