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Gamma钉和DHS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失血量,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为临床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分别采取Gamma钉治疗的38例和DHS钉治疗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Gamma钉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60.82±9.24)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约100ml,DHS钉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78.19±8.03)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约179m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ross方程计算,2组围手术期平均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18.05±35.69)ml和(666.13±73.15)ml,分别占总出血量80.69%和78.79%,隐性失血量约是显性失血量的4倍。结论和DHS钉比较,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切口虽小,但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的失血量。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或DHS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共50例,根据观测指标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指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和血细胞比容(HCT)值变化情况,利用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结果 PFNA组隐性失血量较DHS组高,显性失血量较DH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DHS组髋关节功能方面运动幅度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P0. 05),疼痛和步行评分未见明显异常(P0. 05)。结论通过对DHS与PFNA两种手术方式围术期显性与隐性失血量的对比,外科医生要特别重视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监测及防治,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技能,将创伤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联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 45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出血平均100 ml。4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第三代Gamma钉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9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PFNA组(47例)和Gamma组(51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PFNA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04.86±30.24) ml,Gamma钉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19.87±40.76)m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第三代Gamma钉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但是PFNA能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amma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三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各40例,Gamma钉组患者采用Gamma钉治疗、PFNA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DHS组患者采用DHS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Gamma钉组和DHS组(P0.05);PFN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Gamma钉组和DHS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小于Gamma钉组和DHS组(P0.05)。结论 PFNA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快,临床总体疗效显著优于Gamma钉和DHS,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FN、Gamma3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Gamma3钉、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Gamma3钉组、PF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种内固定中,PFNA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而进入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髋关节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且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体质较差。对于这类骨折,手术治疗已经被骨科医生及患者所接受,手术方法有髓外的钉板系统及髓内固定装置,如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钉、亚洲髋螺钉(IMHS)及新一代髓内钉Inter Tan系统〔1〕,本文回顾性分析使用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佐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515-2516
目的探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有效的髓内固定法。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机械抽样随机将其中42例分为InterTan组,采用交锁组合(InterTan)钉为内固定材料;其余28例分为Gamma组,采用Gamma钉为内固定材料。结果 InterTan组优良率显著高于Gamma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nterTan组患者愈合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Gamma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9,P=0.038)。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钉髓内固定法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能够达到满意复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3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股骨粗隆间骨折几乎全是关节外骨折,是老年人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最常见的髓外固定系统是动力髋螺钉(DHS),髓内固定系统是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我院采用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03例,并与传统的DHS和Gamma钉固定相比较,研究PFN内固定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1例,按术中使用的内固定器械类型分为L-InterTan组(n=26)和S-InterTan组(n=25)。S-InterTan组患者在术中采用标准型InterTan髓内钉,L-InterTan组患者采用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6、1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6、12个月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最后一次随访时Harris评分,L-InterTa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L-InterTan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长于S-InterTan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大于S-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S-InterTan组(P0.05);两组患者尖顶距(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EQ-5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nterTan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评分、EQ-5D评分低于S-InterTan组(P0.05)。最后一次随访时,L-InterTan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S-InterTan组(P0.05)。L-InterTan组1例患者因远端锁钉未锁进钉孔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2017年1—12月时间段在该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划分成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90例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围手术期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应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血糖控制。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围手术期的空腹血糖值,早餐、午餐和晚餐后2 h血糖值,都要明显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全面的血糖控制,能够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合理平稳状态,从而提高其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占人体骨折3%4%〔1〕,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活动不灵活,直接或间接暴力极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效果良好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654%〔1〕,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活动不灵活,直接或间接暴力极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效果良好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6582〔平均(72.3±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3例临床完整资料,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评估疗效,81例评估结果为优良的患者纳入疗效佳组,32例评估结果为一般和差的患者纳入疗效不佳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并发症等)、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术后负重时间、是否伴有小粗隆骨折、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超重、骨质疏松、术前ASA分级高、小粗隆骨折均可能是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短时间负重是疗效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超重、骨密度严重、术前ASA分级高、粗隆骨折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而术后尽快负重锻炼可提高疗效,故临床中应积极防治上述风险因素,以加快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杨人军 《山东医药》2010,50(3):68-69
目的探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靠手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动力髋螺钉(DHS)对68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髓内、髓外固定术,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DHS组比较,PFN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切口长度小,全身并发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a内病死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P均〈0.05)。结论PFN与DHS内固定术均为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问骨折的可靠方法,其中前者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我院2002年5月-2007年9月采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其中采用DHS固定32例、Gamma钉固定35例、解剖形钢板固定26例、外固定器固定5例,根据随访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发现采用Gamma钉固定患者优良率为94.3%,解剖形钢板优良率为92.3%,而DHS为81.2%。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同定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全身情况等相关。Gamma钉和解剖形钢板适应性较大,可优先选择,选择DHS需有较合适的骨折类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老年人脑血栓后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遗症的围术期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有脑血栓病史,且在脑血栓治疗后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行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照组行动力髋钢板固定术,在治疗期间均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抗凝、保证心肺功能等。术后对患者的围术期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对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全部患者围术期疗效分析后得出: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平均(83.5±5.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2±3.3)分;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人脑血栓治疗后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要选用合适的手术治疗,以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及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方向选取合适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林振恩  林焱斌 《山东医药》2008,48(27):109-110
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1例,分别接受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临床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程度等指标.发现Gamma钉组、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临床愈合时间缩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三组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对Ⅰ、Ⅱ型骨折,应用三种内固定皆可;对Ⅲ~Ⅴ型骨折,宜选用Gamma钉和PFNA;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用PFNA.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手术治疗已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第4代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Inter Tan系统),由于其较动力髋螺钉(DHS)系统及其他髓内钉(IMN)系统有更强的旋转稳定性及防止负重产生的"z-效应"〔1〕,从而有效提高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愈率。近年来,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关注〔2〕,由于贫血状态能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存活率〔3〕,本次研究拟通过对InterTan和DHS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长型Gamma3钉(p TGN)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45例老年Seinsheimer V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 TGN组(23例)和INTERTAN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p TGN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少于INTERTAN组(P0.05)。两组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加长型Gamma3钉和INTERTAN治疗老年Seinsheimer V型股骨粗隆下骨折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