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著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25例,女47例。年龄45~78岁,中位数68岁。单节段滑脱65例,两节段滑脱7例。MeyerdingⅠ度滑脱48例、Ⅱ度滑脱24例。50例健康成人,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0岁,中位数55岁。对72例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并对Ⅰ度与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进行比较。结果: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均大于健康成人组(54.90°±5.10°,50.46°±4.31°,t=2.770,P=0.007;44.96°±4.87°,40.14°±4.06°,t=3.360,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骨盆倾斜角与健康成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2.14°,10.54°±1.71°,t=-1.638,P=0.104)。Ⅱ度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大于Ⅰ度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58.14°±3.09°,53.06°±3.01°,t=-9.143,P=0.000)。结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增大,腰椎发生退行性滑脱的风险会增加,同时骨盆入射角增大也会使腰椎滑脱的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曲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在13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X线片上测量其腰椎矢状面Cobb's角、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腰椎侧凸Cobb's角,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价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腰椎侧凸Cobb's角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腰椎侧凸Cobb's角呈正相关(r =0.436,P=0.000);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4;r=0.032,P=0.710).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腰椎侧凸Cobb's角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多由机体长期维持不良姿态导致腰椎结构应力分布紊乱,引起脊柱主被动稳定系统失衡,最终造成椎旁肌及周围骨组织退变所致.本文介绍了DLS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的关系、DLSS与椎旁肌退变的关系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与椎旁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四级截骨术在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3D打印辅助四级截骨术治疗的30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使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7±3.1)个月,术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LL)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及LL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周、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的矢状面平衡(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地显示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椎体的形状、严重程度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术前预模拟置钉、截骨、内固定等,可为实际手术提供参考。3D打印辅助四级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可行性,且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的改善以及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手法进行治疗,每组治疗14 d,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弓顶距离、腰椎前突指数、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I)、骨盆入射角(PT)、脊柱矢状轴(SVA)、骶-股距(SFD)。结果: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PI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腰椎弓顶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突指数、SS、PT、SVA、SF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能够有效缓解CNLBP疼痛,纠正患者腰椎曲度异常,调节腰椎-骨盆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观察组行MST-TLIF。比较2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st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和术后6个月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脊柱-骨盆角(SSA)、C7矢状位平衡(SVA)、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S)及滑移百分数(PS)。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3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S、SSA及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PI、PT、SVA、AS、P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明显减轻疼痛程度,且改善脊柱盆骨及腰椎滑脱情况优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严重程度与脊柱-骨盆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DLS患者作为试验组,同一时间段择取未发生腰椎滑脱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胸腰椎影像学检查,组间比较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分析DLS病变严重程度与脊柱-骨盆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K,LL,PT及PI各参数明显升高,SS参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关节突关节中重度退变率76.19%高于对照组5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DLS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与脊柱-骨盆中LL,PT及PI呈明显相关(r=0.635,0.503,0.438,P0.05);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与LL和PT呈明显相关(P0.05)。结论:DLS的程度越严重,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也越严重。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对该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评估能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仰卧位摇腰法、传统仰卧位按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仰卧位摇腰法(治疗组)、传统仰卧位按压法(对照组),统计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的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前凸角、腰骶椎间盘角、骶骨倾斜角,评价两组正骨手法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及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更显著(P0.05);但在腰椎前凸角、腰骶椎间盘角及骶骨倾斜角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仰卧位摇腰法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方面优于传统仰卧位按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使用过伸复位垫枕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49例。常规组采用单纯垫枕法进行治疗,干预组使用过伸复位联合垫枕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均较治疗前的显著改善,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脊柱质凸Cobb角、伤椎矢状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较常规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干预组的治疗有效率较常规组显著提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使用过伸复位垫枕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受伤椎体可恢复到一定的高度,脊柱的稳定性得以维持,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诊治ALDH患者32例(ALDH组),同时选择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老年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对照组)各32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统计腰椎Roussouly分型,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对ALDH组、中老年组和对照组三组间的影像学指标和Roussouly分型进行比较。结果:ALDH组PI为52.0°±13.3°和PT为25.3°±14.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45.2°±8.0°和15.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SS为26.8°±9.0°和LL为33.9°±18.7°)均显著小于中老年组34.8°±8.2°和44.7°±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为25.3°±14.5°显著大于中老年组15.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中1型、2型、3型和4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4%,31.2%,25.0%和9.4%,中老年组中分别为15.6%,6.3%,40.6%和37.5%,对照组中分别为56.2%,12.5%,18.8%和12.5%.其中:2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型和3型在ALDH组和中老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ssouly分型在ALDH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PI更易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比,ALDH患者腰椎前凸角更小,骶骨终板更加水平,Roussouly分型以2型居多,而4型较少。  相似文献   

13.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发生在额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三维脊柱畸形,多发于10岁至生长发育成熟之间的青少年,女性多见[1],当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上Cobb角10°时,可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往往会对青少年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造成心理疾病[2]。目前认为,当Cobb角在10°~45°时应选择一些训练、支具等非手术疗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进行过腰椎骨密度检测,并同时摄腰椎站立正、侧住及过伸过屈功能位X线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值不同,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I组)、骨量减少组(Ⅱ组)和骨质疏松组(Ⅲ组)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以及骶骨倾斜角。结果:①各组患者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Ⅱ组和Ⅲ组在腰椎曲度和Cobb’s角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椎间滑移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骶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曲度和Cobb’s角分别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60,r=0.40);椎间滑移距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0);骶骨倾斜角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结论:随着腰椎骨密度降低,腰椎曲度变直,Cobb’s角减小,椎间滑移度增大,腰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针近推疗法防治老年性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34例)和碳酸钙组(30例)。针推组采用远针近推疗法,即针刺患者双侧下肢委中、太溪穴,同时在患者腰部进行推拿治疗,共治疗30次;碳酸钙组口服碳酸钙D3片,连续服用12周。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生物力学指标腰椎曲度、腰椎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腰骶角、L5椎体指数、L3椎体指数的变化。结果:针推组治疗后腰椎前凸指数和骶骨倾斜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针推组腰椎前凸指数改善优于碳酸钙组[(19.59±19.16)mm vs(14.47±13.28)mm,P<0.05];治疗后碳酸钙组L5椎体指数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腰椎形态学改变产生的原因尚待研究分析。结论:远针近推疗法可以通过良性应力刺激调节腰椎生物力学结构,重建腰椎力学平衡,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脑力劳动者18例(脑力劳动组)、体力劳动者21例(体力劳动组)。男11例,女28例。年龄31~60岁,中位数48岁。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以及口服美洛昔康片2周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骨赘情况,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T_1脊柱骨盆倾斜角(T_1-spinopelvic inclination,T_1-SPi)、T_9脊柱骨盆倾斜角(T_9-spinopelvic inclination,T_9-S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9)分,(4.4±0.9)分,t=1.579,P=0.123];脑力劳动组的HAMA评分高于体力劳动组[(13.0±5.1)分,(9.8±3.4)分,t=2.289,P=0.030]。口服美洛昔康片2周后,脑力劳动组有效13例、无效5例,体力劳动组有效18例、无效3例,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2,P=0.298)。脑力劳动组5例有腰椎骨赘、体力劳动组18例有腰椎骨赘,脑力劳动组的腰椎骨赘发生率低于体力劳动组(χ~2=13.447,P=0.000)。2组患者PI、PT、SS、TLJ、T_1-SPi、LL、SVA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7.6°±11.3°,51.7°±8.5°,t=-1.303,P=0.201;15.3°±10.7°,17.7°±7.9°,t=-0.778,P=0.441;32.2°±6.8°,34.0°±8.5°,t=-0.722,P=0.475;6.8°±5.4°,10.3°±9.2°,t=-1.439,P=0.159;-2.0°±3.0°,-3.5°±3.7°,t=1.387,P=0.174;-34.1°±22.4°,-28.3°±42.5°,t=-0.538,P=0.595;(33.0±28.1)mm,(19.7±36.6)mm,t=1.265,P=0.214];脑力劳动组的T_9-SPi大于体力劳动组(-6.3°±4.0°,-10.2°±4.5°,t=2.819,P=0.008),TK小于体力劳动组(23.5°±10.5°,31.5°±6.8°,t=-2.854,P=0.007)。结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脑力劳动者的焦虑程度相对严重、T_9-SPi相对较大,体力劳动者容易出现腰椎骨赘、TK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充气式脊柱弹性固定牵引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非盲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480例年龄在25~45岁,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大于50%的外伤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平均分为A组(术后3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B组(术后3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C组(术后8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D组(术后8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采用ALPF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评价⑴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lkel分级;⑶末次随访时腰痛Denis分级。结果:(1)A、C两组无钉棒断裂;B组螺钉断裂8例(6.7%);D组螺钉断裂3例(2.5%)。(2)四组伤椎前、后缘高度和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术后均恢复良好,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前及随访时,B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较多,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明显增大(P〈0.05)。而A、C、D三组无明显丢失(P〉0.05),明显优于B组(P〈0.01)。⑶末次随访时,A、C、D组神经功能均好于B组(P〈0.05),腰痛程度均较B组轻(P〈0.01),腰痛程度与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5,P〈0.05)。结论:ALP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但术后缺乏有效的支具保护可影响疗效。术后应用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可早期下地,并能有效保持复位效果,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和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32例与单纯组31例,单纯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联合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组患者31例,治疗后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为(13.26±0.96)、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为(10.67±1.02);联合组患者32例,治疗后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为(16.77±0.92)、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为(6.31±0.72)。两组患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1、6.872,P 0.05)。单纯组患者31例,治疗后VAS评分为(3.91±0.23)、ODI评分为(20.31±1.22);联合组患者32例,治疗后VAS评分为(2.11±0.31)、ODI评分为(12.76±1.43)。两组患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7.419,P 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健骨益肾汤对个性化3D打印脊柱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接受CLIF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侧弯患者,将其中单纯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其中于CLIF术后应用健骨益肾汤治疗的2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临床症状评分,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及预后(术后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的变化情况,术后1年的矫正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麻木、腰部疼痛、步行障碍、感觉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预后侧凸Cobb角度、骨盆倾斜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矢状面轴向距离、冠状面平衡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预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较为常见的青少年脊柱疾病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功能。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与非手术两大类,推拿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分节段脊柱推拿术,主要分放松肌肉、矫正脊柱侧凸、整复骨盆旋转、整复腰椎旋转、恢复颈椎曲度和结束6步,分节段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本文对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具体手法、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