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用一期矫形手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对132例下肢痉挛性脑瘫并有挛缩畸形患儿,在高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一期矫形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了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 疗法缩短了脑瘫患儿治疗的疗程,加速了功能恢复的速度。结论 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并用一期矫形外科手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并有挛缩畸形者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王博  李长胜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28-3329
目的:探讨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SPR)联合有限度的腱松解术(LSTR)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痉挛型脑瘫患,选择性的切断L5、S1脊神经后根,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有限度的腱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患双下肢痉挛及挛缩状态明显缓解;术后2年以上随访31例,步态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该疗法可有效的解除痉挛并一次性纠正肢体挛缩畸形,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SPR)联合有限度的腱松解术(LSTR)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选择性的切断L5、S1脊神经后根,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有限度的腱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双下肢痉挛及挛缩状态明显缓解;术后2年以上随访31例,步态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该疗法可有效的解除痉挛并一次性纠正肢体挛缩畸形,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对346例采用微创高SP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6例患者术后肌张力均有明显下降,痉挛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原有斜视、流涎、语言不清、上肢抓握功能不协调及其他伴随障碍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SPR治疗痉挛性脑瘫位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少、无下肢乏力及脊柱畸形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局部矫形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采用L1—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 ,将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各后根阈值 ,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 0 %。术后下肢部分挛缩畸形未能改善者行局部矫形手术 ,术后行康复训练。结果经随访 ,本组 2 8例患者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程序化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瘫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临床报道疗效较为肯定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相关外科治疗方法的现状、进展与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1978-01/2005-04相关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spasticity,cerebral palsy,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ie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 1994-01/2004-04相关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痉挛性脑瘫,手术”。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痉挛性脑瘫手术治疗的历史、原理、应用解剖及基础研究、方法、预后及发展趋势等。 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研究、综述、非手术治疗方面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83篇相关文献,最后2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23篇文献中16篇涉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术式的发展、改良、预后,其中又包括4篇关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7篇涉及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新方法、新术式。 资料综合: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治疗主要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非切断性机械灭活及矫形手术等,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证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是一种解除痉挛改善功能的有效且较成熟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判断标准仍存在广泛争议。 结论:痉挛性脑瘫的外科治疗近10年来虽在手术方法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单一手术有时未必达到满意的解痉效果,除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以外的各类神经手术均因缺乏足够的长期的疗效评估而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发展一种更安全、微创、有效、持久及普遍适用的标准的治疗方法及术中肌电监测的应用,甚至脑内原发病灶的治疗,是目前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研究发展的根本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方法:1996-02/2002-05,对40例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岁-17岁,行SPR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矫正部分下肢畸形,再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矫正残余畸形,配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平均随访4.2年(2年~7.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评估标准,比较SPR术前和术后、SPR术前和下肢矫形术后脑瘫分项功能评分和脑瘫痉挛临床分项评估。结果:在SPR术后,脑瘫对比分项中躯干活动和蹲立变换两项恢复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采用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系统治疗后,脑瘫对比分项的各项恢复率均在90%以上,脑瘫痉挛临床分项各项的改善率均为80%以上,尤其尖足现象和交腿现象的改善率为100%;下肢肌张力由平均4.2级降至平均1.4级。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下肢矫形术及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方法:1996-02/2002-05,对40例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岁~17岁,行SPR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矫正部分下肢畸形,再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矫正残余畸形,配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平均随访4.2年(2年~7.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评估标准,比较SPR术前和术后、SPR术前和下肢矫形术后脑瘫分项功能评分和脑瘫痉挛临床分项评估。结果:在SPR术后,脑瘫对比分项中躯干活动和蹲立变换两项恢复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系统治疗后,脑瘫对比分项的各项恢复率均在90%以上,脑瘫痉挛临床分项各项的改善率均为80%以上,尤其尖足现象和交腿现象的改善率为100%;下肢肌张力由平均4.2级降至平均1.4级。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下肢矫形术及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临床报道疗效较为肯定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相关外科治疗方法的现状、进展与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EntrezPubMed熏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1978-01/2005-04相关痉挛性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spasticity,cerebralpalsy,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ie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1994-01/2004-04相关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痉挛性脑瘫,手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痉挛性脑瘫手术治疗的历史、原理、应用解剖及基础研究、方法、预后及发展趋势等。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研究、综述、非手术治疗方面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83篇相关文献,最后2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23篇文献中16篇涉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术式的发展、改良、预后,其中又包括4篇关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7篇涉及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新方法、新术式。资料综合: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治疗主要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非切断性机械灭活及矫形手术等,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证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是一种解除痉挛改善功能的有效且较成熟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判断标准仍存在广泛争议。结论:痉挛性脑瘫的外科治疗近10年来虽在手术方法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单一手术有时未必达到满意的解痉效果,除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以外的各类神经手术均因缺乏足够的长期的疗效评估而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发展一种更安全、微创、有效、持久及普遍适用的标准的治疗方法及术中肌电监测的应用,甚至脑内原发病灶的治疗,是目前痉挛性脑瘫外科治疗研究发展的根本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非脑瘫性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除外脑瘫所致下肢痉挛型瘫痪36例(其中脑血管意外后遗症8例,脑积水4例,脑脊髓损伤后遗症19例,不明原因5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术前、术后的下肢肌张力,步态分析及肢体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均获随诊,时间3~18月,平均5.3±1.8月。术后步态分析及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痉挛改善,肌张力评分由术前3.5±0.2分下降至术后1.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对非脑瘫性下肢痉挛性瘫痪,可改善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38例重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周围肌力矫治术的方法探讨。方法:静脉复合麻醉、脊柱后路切口、F-100型方波脉冲发生器。测定脊神经后根-分束阈值。以患者肌力痉挛程度取决切断阈值基数。从低-高每根总量的1/5、2/5、3/5。结果:38例患者,经1.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痉挛肌群肌力平均下降2.1级,经统计学处理,χ^2=46.03,P&;lt;0.001。结论:重型痉挛性脑瘫,单纯SPR手术切除γ环路,对短期对中型患者肌力平衡有效,但对病程长的已有肌群及肌腱形成挛缩、肢体畸形,可有困难。  相似文献   

12.
脑瘫痉挛解除后足畸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卫  洪毅 《中国康复》1996,11(4):158-159
痉挛型脑瘫58例行L_2—S_1节段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的下肢痉挛均巳解除.通过术前术后足畸形的对比,发现SPR术能使多数痉挛所致足畸形在术后得以完全矫正,并减轻痉挛与软组织挛缩同时存在的足畸形的严重程度,预防软组织挛缩,避免足畸形加重,而对跟骨畸形影响较小.本组病例中扁平外翻足畸形多见,在治疗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脑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8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观察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电功率水平、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θ波值及θ/β波值均显著降低,β波值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8例重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周围肌力矫治术的方法探讨。方法静脉复合麻醉、脊柱后路切口、F-100型方波脉冲发生器。测定脊神经后根-分束阈值。以患者肌力痉挛程度取决切断阈值基数。从低—高每根总量的1/5、2/5、3/5。结果38例患者,经1.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痉挛肌群肌力平均下降2.1级,经统计学处理,χ2=46.03,P<0.001。结论重型痉挛性脑瘫,单纯SPR手术切断γ环路,对短期及中型患者肌力平衡有效,但对病程长的已有肌群及肌腱形成挛缩、肢体畸形,可有困难。  相似文献   

15.
腰骶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手术治疗182例,下肢肌痉挛状态显著改善。术前护理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术中要摆好患者体位、严格无菌操作和测定神经束阈值;全麻后要预防窒息,术后要选择合适的卧位、观察负压引流情况、预防并发症及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已在我国开展,为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开辟了途径。从1997~2000年对78例行SPR术后患儿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全组78例患儿,男50例,女28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8.4岁。其中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支气管痉挛1例,高热1例,腹胀、腹痛10例,尿潴留10例,下肢痛、无力50例,癫痫1例。方法:(1)脑脊液漏的护理:患者术后第一二天出现头晕、呕吐胃内容物,及时报告医生,拆开伤口后发现有脑脊液渗出,即采取头低脚…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瘫是一种综合征,部分患儿有大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共济失调等。手术的目的是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97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有关的麻醉选择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CPVS)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 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在行CPVS和SPR术前、术后1 个月临床资料,术后4 个月时随访。结果多数患儿术后1 个月痉挛程度明显下降,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4 个月随访时,疗效稳定。结论CPVS与SPR是治疗脑瘫肌痉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韩雪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9-5789,5794
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手术并不是痉挛性脑瘫患儿治疗的终结,术后功能锻炼对改善患儿的异常运动非常重要,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使患儿的运动恢复到最佳状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87例,术后经过完善系统的康复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患儿一两年的随访,有效率达100%,功能恢复满意率达95%。  相似文献   

20.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脊神经背根病理改变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脊神经后根病理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7例,采用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SPR)切断L5-S1两侧脊神经后根,对标本进行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处理,测定各种指标与患儿Ashworth肌张力分级的关系。结果:所有脑瘫患儿手术切除的脊神经后根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以粗有髓神经纤维病变明显,主要为脱髓鞘病变。无髓神经纤维以其周围的雪旺氏细胞病变为主,神经受损无修复与再生。随鞘厚度、病理改变程度与Ashworth肌张力分级正相关。结论:脊神经后根的病理变化是继发性退行性改变。这种改变与Ashworth肌张力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