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可降低肿瘤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大出血的概率.但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不容忽视.血小板输注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反复多次输注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输注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加重出血.2005年1~12月我院住院输注血小板患者,使用机采血小板112个治疗量,共输注49例,就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3.
有输注血小板适应证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如有证据表明不能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则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就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于以综述。1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CCI可简单地判断疗效:患者输注后血小板增量(输注后血小板数×10~9/L-输注前血小板数×10~9/L=增量×10~9/ L)除以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成年人血小板的输注量通常在3×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笠  张广波  孙光伟 《医学综述》2009,15(9):1431-1434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分析输注血小板前的临床指征对血小板增值的影响。方法对64例各类患者输注前后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校正增值计数(CCI),观察64例患者101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结果按输注后24 h CCI计算,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36.6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37.84%。在回归分析中是否反复输注血小板(X1)、是否有出血表现(X2)、血小板相关抗体(X3)成为血小板输注前主要的临床指征。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基数变异较大,存在滥用的情况;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而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增加;X1、X2、X3是影响临床输注疗效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治疗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出统一的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有效剂量和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124例血液病患者输血后血小板增加的校正值(CCl)、出血情况及输血间隔的变化,并对多次输血、脾肿大等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量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呈正相关,以0.15~0.2U/Kg为宜,同时输注间隔亦明显延长;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注有效率呈负相关;轻度脾肿大不影响输注疗效。结论血小板输注的有效剂量以0.15~0.2U/Kg为宜,且血小板输注量和输注次数与有效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 观察102例AL患者26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08%;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最佳剂量及间隔时间。方法 :根据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成治疗性输注组和预防性输注组 ,通过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出血情况和输注效果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及预防组输注血小板前后各项出血情况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 ,对于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隔日输注 1 0 U血小板 ,大部分出血得到控制。对于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 ,一般隔 2 d输注 1 0 U血小板 ,能达到预防出血效果。结论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机采血小板最佳剂量 ,即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移植过程中出血的目的 ,还能避免因血小板输注过多造成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1.
张学军 《中外医疗》2009,28(5):60-60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的因素。方法一旦血小板计数〈20×109/L无论伴或不伴出血症状均输注血小板,用贝克曼-库尔特三分类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对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结论血小板输注数量与输注效果正相关,且可延长输血间隔,应科学有效使用血小树反,同时血小板的制备、保存及白细胞污染的程度均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比61例(109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观察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输入新鲜血小板后24h内,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2)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为88.2%,白血病患者有效率为61.1%;(3)不同体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随体重增加,有效率降低;(4)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有无并发症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一个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是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治疗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结果单采血小板输注1d后,血液病患者额定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算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血液病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率有所不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占61.3%,其他不同种白血病的输注效率存在差异。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各种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出血,具有显著的作用。输注血小板,因个体情况存在差异,降低输注的重负,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常见原因及解决途径,通过血小板配型找到解决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的58例血液病患者,采集患者输注前静脉血做血小板计数和输注后24小时的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用血小板输注无效计算方式计算。结果多次接受输注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有可能出现输注后血小板上升低于预期值,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血小板计数不但不升高,有时会下降,甚至比输血之前还要低,陷入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状态。判断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可以通过校正的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后的回收率PPR来衡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并对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使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以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值)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与PTR的关系,分析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的关系。结果 11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310例次,女性、血小板输注次数大于6次以上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输注无效率为35.1%,较随机输注的无效率要低(P0.05)。配型疗效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未见明显相关。结论性别、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输注配型血小板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机采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注血小板患者200例,分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两组。观察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两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输注后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上升,但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比冰冻血小板更能有效控制及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数量,但冰冻血小板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血主要是指针对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替代性治疗或预防性输注,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然而,在血小板的输注过程中,某些患者在经多次血小板输血后,输注疗效不断下降,输注后血小板增加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疾病所致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情况日益突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输注血小板均未取得满意效果。PTR不仅延误病情,加重患者负担,也造成了血小板资源的浪费。如何治疗及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外科手术血小板输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 335例心血管外科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的手术种类、输注率(量)和输注时机,为心血管手术血小板的预订和输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实时登记2013年1~ 12月阜外医院实施心血管外科手术并输注血小板的所有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手术种类和输注时机.结果 2013年共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11 439例,1335例患者围术期输注血小板,共2 037治疗量.血小板总输注率为11.7%,接受血小板输注患者的人均用量为(1.53±1.20)治疗量.全主动脉弓替换联合象鼻支架术和胸降主动脉替换术的血小板输注率较高,分别为91.5%和100%;其中胸降主动脉替换术的人均用量最大,为(3.07±1.59)治疗量.血小板输注时机:术前无血小板输注,术中输注血小板846例,占63.37%;术后输注血小板382例,占28.61%;术中和术后均输注血小板者107例,占8.01%.结论 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血小板输注率较高,血小板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小板功能和数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