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放射线对皮肤照射所引起的急慢性皮肤损伤。核灾难、放射性事故、放射性治疗、职业暴露等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大约95%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过程后发展为辐射诱发性皮炎,因此如何正确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属于火热毒邪,阻滞气血,损伤肌表,影响体内气血津液布散,损伤脏腑机能。本文综述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医理论的认识与发展,及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皮肤防护剂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收治的57例采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利肤宁,设为试验组)与53例采用三乙醇胺乳膏(设为对照组)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行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两组患者除外用药不同外,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对比两组患者放射治疗期间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及不同放射剂量时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1)放射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中皮肤出现1级损伤者18例、2级损伤者37例、3级损伤者2例,对照组患者中皮肤出现1级损伤者10例、2级损伤者29例、3级损伤者13例、4级损伤者1例,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患者在放射剂量为20 Gy以下时均未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20~40 Gy时,有18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40 Gy以上时,有39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对照组患者在放射剂量为20 Gy以下时,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20~40Gy时,有29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40 Gy以上时,有23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放射剂量时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对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肤宁可有效延长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降低皮肤损伤程度,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皮肤癌特别是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据报道,90%的皮肤癌与紫外线辐射损伤有关。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特别是户外紫外线(290~320 nm)和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320~400 nm)刺激皮肤后,表皮黑素细胞通过合成黑素,转移至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对皮肤起光保护作用。皮肤受到过量紫外线刺激后会出现一系列损伤反应,包括晒黑及炎症反应、细胞DNA损伤、光致癌作用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可见光(400~700 nm)和臭氧同样可造成皮肤损伤。而环境暴露造成的皮肤损伤主要是由活性氧的产生引起对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细胞组分的氧化损伤,进而引起皮肤内部复杂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受损的皮肤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最终损伤。因此,进一步掌握光致皮肤损伤的机制及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对太阳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臭氧对皮肤损伤的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对皮肤晒黑的基因位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描述,旨在探究预防和治疗太阳辐射引起皮肤损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面早期切痂植皮对芥子气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 39例芥子气皮肤损伤患者随访3年,对皮肤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患者皮肤愈合良好,但遗留色素沉着,局部复发少.主诉皮肤损伤部位出现瘙痒、感觉异常较多,皮肤损伤后遗症目前尚难以预测.结论 早期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早期切痂植皮治疗芥子气皮肤损伤对创面愈合、改善预后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习了有关介入过程中透视引起皮肤损伤的最新文献,详细描述了X线皮肤损伤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医疗照射、职业性暴露、应急照射均可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 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面, 但相关分子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 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机制及细胞早衰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 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信号通路, 及细胞早衰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 探讨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芥子气为糜烂性化学毒剂 ,杀伤力强 ,尤其对人体皮肤损伤严重 ,本文通过对“8·4”日军残留毒剂泄露导致皮肤损伤患者(4 3例 )的治疗经过进行总结 ,分析芥子气中毒皮肤损伤的治疗。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次遭受毒剂损伤的患者共 4 3人存在皮肤损伤。因接触毒气的方式、时间、剂量的不同 ,损伤程度不一 ,其中Ⅰ度损伤 9人 ,浅Ⅱ度损伤 11人 ,深Ⅱ度损伤 2 3人 ,损伤最大面积为 95 % ,最小面积小于 1%。Ⅰ度皮肤损伤 (损伤面积 1%~2 % )主要表现为 :皮肤红斑 ,伴瘙痒 ,无破溃 ,无疼痛。皮损多集中在皮肤薄嫩、潮湿、多汗部位 ,如腋…  相似文献   

8.
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医学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3例事故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随访,探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救治和远期效应。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观察临床表现、眼晶状体、细胞遗传学指标、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等的变化。随访期间对3位受照者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事故后,3位受照者中2例发生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发生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显示,2位受照者有无力型神经衰弱症状发生,2例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皮肤损伤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心理测评提示1例患者平时焦虑、紧张,不能适当表露情绪。结论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远期医学效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肿瘤由于放疗时间长、剂量大,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高,轻者皮肤脱屑、渗液,3~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属于较重的皮肤损伤[1],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影响疗效。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3级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是首要问题。对头颈部肿瘤放疗致皮肤损伤采用康复新液、美皮康泡沫敷料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32P致皮肤损伤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科自 1 994年采用3 2 P治疗多种皮肤疾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出现了 β射线致皮肤损伤 56例 ,现对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患者 56例 ,男 1 8例 ,女 38例 ;年龄 5月~62岁。3 2 P敷贴 2 8例 ,3 2 P胶体注射 1 9例 ,瘢痕术后3 2 P敷贴9例。拟定吸收剂量 5~ 45Gy,≤ 5Gy致皮肤损伤 2 9例 ;5~1 5Gy 9例 ;吸收剂量 >1 5Gy 1 8例。治疗后 5~ 1 0d出现皮肤损伤 36例 ;1 5~ 2 0d出现皮肤损伤 8例 ;30d后出现皮肤损伤 1 2例。2 临床表现 :人体急性皮肤损伤分Ⅲ度 ,临床表现为Ⅰ度 34…  相似文献   

11.
84例职业性慢性放射皮肤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895年发现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后,关于x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就逐渐被人们认识。起初以急性损伤为主,而后出现了慢性皮肤损伤和皮肤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功率毫米波(HPMMW)对急性持续辐照致死小鼠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 使用34.1 GHz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小鼠背侧,输出平均功率分别为5、10、12W,辐照距离分别为角锥喇叭天线垂直下方10、20mm,持续辐照直至小鼠死亡.取辐照区域皮肤并立即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制备石蜡切片,经HE、天狼猩红染色后进行图像采集,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定量分析皮肤各层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 受辐照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损伤,其中喇叭天线HD-320HA24.12辐照组小鼠存活时间较长,皮肤表现为慢性损伤,真皮胶原纤维密度降低、消失,皮下脂肪层变薄甚至消失,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23.16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皮肤表现为严重急性损伤,真皮层胶原纤维密度增加甚至无间隙,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9.49和HD-320HA9.92的损伤类型与急性损伤类似.结论 HPMMW急性持续辐照可导致小鼠皮肤损伤,其中高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急性损伤,而低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慢性损伤,所造成的皮肤损伤可深达小鼠皮下深层组织,各组肌肉层的损伤程度基本相同,真皮层的损伤形式与HPMMW的作用强度和时间有关.真皮层纤维组织及皮下肌细胞的密度和分布形式可作为评价皮肤损伤程度的指标,为深入研究毫米波对皮肤的损伤规律和机制提供依据,并为电磁辐照生物效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处直接涂抹湿润烧伤膏,每口换药1次.结果 肠造口周围皮肤糜烂经其他换药治疗,局部改善不明显,而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4d后皮肤损伤全部治愈.结论 湿润烧伤膏能够促进肠造口周围损伤皮肤的愈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复方维生素例水、油, 霜剂治疗放射性(不同时期)及非放射性皮肤损仿386例。其中采B12水剂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49例, 非放射性浅I°烧伤50例, 油剂治疗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37例, 非放射性慢性皮肤溃疡75例复方例霜剂对放射及非放射性皮肤损伤恢复期有保护性治疗作用, 该组观察了175例均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复习了有关介入过程中透视引起皮肤损伤的最新文献。详细描述了X线皮肤损伤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皮肤最易受到芥子气蒸气或液滴的侵袭产生损伤,因芥子气特殊的毒理作用,损伤的皮肤愈合较慢,往往遗留后遗症。Ⅱ度芥子气皮肤损伤创面能否尽快愈合,是影响芥子气中毒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但可否用于芥子气皮肤损伤的治疗有待观察。笔者应用rh-EGF(金因肽,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  相似文献   

17.
1.318 μm近红外激光对皮肤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1.318μm近红外激光对皮肤的损伤效应,确定损伤阈值并观察损伤修复情况。方法 以普通白色仔猪为实验动物,以输出波长1.318μm的Nd:YAG激光照射猪躯干两侧皮肤。损伤阈值实验时以肉眼可见红斑反应为判定标准,于照后即刻观察皮肤红斑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红斑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损伤修复观察实验所用激光剂量均高于损伤阈值,于照后即刻至49d观察皮肤损伤修复情况。结果 1.318μm激光致仔猪皮肤损伤的阈值剂量为9.2J/cm^2。随着激光剂量的提高,皮肤损伤反应依次表现为暂时性红斑反应、持续性红斑反应、白色凝固斑、淡褐色(炭化)凝固斑。损伤修复所需的时间依次为数分钟、数天、十余天、数十天。结论 1.318μm激光可致仔猪皮肤损伤的阈值剂量ED50为9.2J/cm^2。激光剂量越高,皮肤损伤越重,修复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维生素B12治疗放射性皮肤粘膜损伤40例(急性39例,慢性l例)的溢束悦察和83例动物(豚鼠)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的复制及治疗观察。从病理、生化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证实了维生素B12不仅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确切的疗效,对一般烫伤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 319 nm激光致白色小型猪皮肤损伤效应,确定其损伤阈值。方法:以连续波1 319 nm激光为照射源,皮肤表面光斑直径为0.98 cm,照射时间分别为0.4、1.0和3.0 s,在不同剂量下照射贵州小型猪皮肤,于照后1 h、24 h观察皮肤损伤,并拍照记录,统计各个剂量下的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出损伤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结果:皮肤损伤发生率随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轻者出现即时红斑,稍重者红斑24 h仍可分辨,更重者可观察到白色凝固斑,统计分析损伤发生率确定三种照射时间条件下的1 h皮肤损伤阈值分别为35.5、36.1、37.0 J/cm2,24 h皮肤损伤阈值分别为38.9、40.8、43.4 J/cm2。双对数坐标下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损伤阈值随照射时间的0.02次幂增长,表明其时间依赖性极弱;照后24 h损伤阈值高于1 h损伤阈值。结论:在皮肤入射光斑直径0.98 cm,照射时间为0.4、1.0和3.0 s条件下,1 319 nm激光致小型猪皮肤24 h损伤阈值为38.9、40.8、43.4 J/c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芥子气所致小。鼠耳廓皮肤损伤模型,为研究芥子气皮肤损伤机制及筛选抗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廓称重法观察了16,32,64mg/ml芥子气5μl分别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的水肿程度;通过光镜、电镜观察了32mg/ml芥子气5μl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病理变化。结果:芥子气所致皮肤水肿具有剂量、时间效应;光镜下可见微疱、炎症、坏死等病理变化,电镜下可见基底膜结构紊乱、断裂等。结论:小鼠耳廓内侧皮肤以32mg/ml芥子气5μl染毒后,可构建出皮肤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