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及其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价IGF-1在PNS患者骨代谢异常机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肾脏病(CKD)1、2期PNS患者30例为对象;健康体检者61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IGF-1、钙、磷、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I型胶原吡啶交联C终端肽(CTx)及尿钙/尿肌酐(UCa/C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骨密度(BMD)。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NS组血Ca、25-(OH)D3及BGP水平显著降低;血CTx水平及UCa/Cr比值显著增高(均P < 0.05);BMD水平降低[(1.078±0.090) g/cm2 比(1.090±0.062) g/cm2,P > 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S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75±17.48) μg/L比(223.17± 16.44) μg/L,P < 0.05],且与24 h尿蛋白量及CTx呈负相关(r = -0.757和r = -0.786,均 P < 0.05);与血BGP和BMD呈正相关(r = 0.861和r = 0.584,均P < 0.05)。 结论 PNS患者(CKD 1、2期)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血清IGF-1与血BGP、CTx及BMD相关,可作为反映PNS患者骨代谢改变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骨代谢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2020年02月本院儿科52例PNS患儿为PNS组,5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IGF-1、Alb、PTH、25-羟基维生素D、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及钙磷浓度等反应患儿骨代谢情况的指标。结果:与健康儿童组相比,PNS组尿蛋白量显著升高(P=0.014),Alb显著降低(P=0.023),血肌酐浓度(Scr)显著上升(P=0.006),血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P=0.013);Ca2+、IGF-1、25-羟基维生素D、OPG和BGP较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S组血清IGF-1与尿蛋白量呈负相关(r=-0.784,P=0.034),与骨形成指标BGP呈正相关(r=0.819,P=0.021),与25-羟基维生素D呈正相关(r=0.507,P=0.014);评估IGF-1用于诊断PN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敏感度为65.37%,特异度为80.97%,95%CI为0.696~0.841(...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患者骨代谢与尿蛋白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代谢状况与尿蛋白量的关系。 方法 随机挑选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CKD患者71例为对象。按尿蛋白量分为3组:A组25例,尿蛋白量<1.0 g/24 h;B组16例,尿蛋白量 (1.0~<3.5) g/24 h;C组30例,尿蛋白量≥3.5 g/24 h。健康体检者58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测定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及血清钙、磷、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I型胶原吡啶交联C终端肽(CTx)及尿钙/肌酐(UCa/Cr)等骨代谢指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骨密度(BMD)。对各因素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B、C组CKD患者血钙分别为(2.23±0.08)、(2.13±0.09)、(2.04±0.06)比 (2.37±0.12) mmol/L;血25-(OH)D3分别为(50.19±6.58)、(47.78±6.69)、(42.42±10.85)比(56.34±8.34) nmol/L(均P < 0.05);而UCa/Cr显著升高,分别为0.25±0.11、0.34±0.13、0.41±0.05比0.14±0.06(均P < 0.05)。B、C组血BGP分别为(18.69±7.35)、(16.13±5.76) 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2.88±6.21) μg/L;血CTx分别为(413.59±114.93)、(516.21±314.25)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04.53±234.15) ng/L(均P < 0.05)。A、B两组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BM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28±0.090)比(1.090±0.062) g/cm2,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 h尿蛋白量与血钙、血 25-(OH)D3呈负相关,与UCa/Cr 呈正相关;UCa/Cr与血CTx 呈正相关,与血BGP呈负相关;25-(OH)D3与BGP呈正相关,与CTx呈负相关。 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患者的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其变化与蛋白尿程度相关,而大量尿蛋白患者骨代谢显著异常。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伴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例NF1伴脊柱侧凸(NF1-S)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组),年龄8~18岁,Cobb角40°~143°;17例正常儿童及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年龄7~19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量非优势侧的股骨近端和腰椎(L2~L4)的BMD,同时采用免疫分析仪检测BGP水平,血生化分析仪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Ca)、血磷(血P)、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和尿磷/肌酐比值(尿P/Cr)。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BMD及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病例组患者腰椎BMD与对应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所测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GP(135.6ng/ml)、血Ca(2.59mmol/L)、血P(1.75mmol/L)、尿Ca/Cr(0.10mg/m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9ng/ml、2.45mmol/l、1.47mmol/l、0.06mg/mg),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ALP(141.6u/L vs 141.8u/l,t=3.611,P=0.991)和尿P/Cr(0.47mg/mg vs 0.46mg/mg,t=0.054,P=0.957)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NF1-S患者腰椎BMD与BGP(r=-0.916,P=0.000)、尿Ca/Cr(r=-0.968,P=0.000)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结论:NF1-S患者BMD明显低于正常人;BGP、血Ca、血P和尿Ca/Cr均高于正常人,测定BGP、尿Ca/Cr水平是监测NF1-S患者BMD变化较为敏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93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50例老年女性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和ET-1水平及骨代谢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测量仪对每位研究对象L1~4椎体处和股骨颈的BMD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变量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IGF-1、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和BM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ET-1、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IGF-1水平与ET-1、CTX-1和TRACP-5b呈负相关(P0.05),而与BGP、BAP和BMD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血清ET-1水平与BGP、BAP和BMD呈负相关(P0.05),而与CTX-1和TRACP-5b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而ET-1水平升高,且与BMD和骨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骨质疏松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内皮素与骨钙素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7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OP)及50例正常老年男性对照组(NS)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内皮素(ET-1)、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采用美国NORLAND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4)的骨密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P患者的血清IGF-1、BGP和腰椎BMD明显的降低(P<0.05),而血清ET-1、TRACP-5b明显升高(P<0.05);老年男性血清IGF-1与BMD、BGP成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ET-1、TRACP-5b成明显的负相关(P<0.05),ET-1与IGF-1、BMD、BGP成明显的负相关(P<0.05),而与TRACP-5b成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内皮素的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降低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K_2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5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钙剂治疗,治疗组给予维生素K2联合钙剂治疗,为期12个月。检测所有对象治疗前后髋部及腰椎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BGP)和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以及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6(IL-2、IL-6)],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MD、BGP、PINP及IL-2、IL-6和IGF-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髋部及腰椎的BM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GP、PI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6和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K2可以明显提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转换,提高IL-2表达且降低IL-6和IGF-1水平,对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其对骨代谢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行钙尔奇D联合唑来膦酸盐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仙灵骨葆胶囊治疗。于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疗程后及6个疗程后,测量患者的腰椎正位(L2-4)和右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并检测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包括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及骨转换指标包括骨钙素(OC)和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 同时,分析BMD与OC、CTX-1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BMD较治疗前均增加(P均<0.05),但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BMD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C均较治疗前上升(P均<0. 05)、CTX-1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 05);但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OC、CTX-1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 0. 05)。BMD与OC呈正相关性(r = 0.352,P =0.21),与CTX-1呈负相关性(r = -0.453,P =0.017)。结论 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显著,能有效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及骨转换状态,控制骨量减少;且OC、CTX-1与患者BMD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 POP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指骨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MHD患者94例,分别将男性和女性患者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值<-2;骨量减少组:T值-2~-1;正常骨量组:T值>-1.分别比较3组男性和3组女性患者年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血浆Hcy.对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用逐步回归法以指骨BMD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分析指骨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骨质疏松组年龄均大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P<0.05),骨量减少组年龄大于正常骨量组(P<0.05).3组血钙、血磷、ALP、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无相关性(r=0.267,P>0.05).年龄是指骨BMD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1=-0.002,P=0.022).骨质疏松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P<0.05),而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钙、血磷、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呈负相关(r=-0.527,P<0.05).年龄和Hcy是指骨BMD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1=-0.002,P=0.011;回归系数b4=-0.003,P=0.048).结论 女性MHD患者高血浆Hcy水平可能与指骨BMD降低有关,男性MH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无相关性.血浆Hcy升高可能是女性MHD患者骨质疏松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各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探讨这些指标在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78例入选患者共分6组,其中Ccr≥15 ml/min者按CKD临床1~4期分期标准分为4组; Ccr <15 ml/min者按是否行规律血液透析而分为2组。ELISA法测定骨保护素(OPG)。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旁腺素(iPTH)。6组患者中共47例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分析各组患者以上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1)血清OPG、iPTH及磷分别从CKD 3、4、5期开始显著上升(P < 0.01),其中OPG在血液透析后达(5.10±1.34)ng/L,显著高于透析前的(3.35±0.7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期CKD患者血清OC、CT、钙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液透析可使OC显著升高(P < 0.05)。股骨沃德三角BMD在 CKD 4期患者下降至0.77±0.09,显著低于CKD 1期患者的1.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水平。(2)血清OPG与Ccr、磷、iPTH、OC呈负或正相关(r分别为-0.70、0.51、0.39、0.36,均P < 0.01)。股骨沃德三角BMD与血清iPTH、OC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0.51,均P < 0.01);与血清磷、OPG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0.48,均P < 0.05)。 结论 CKD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BMD均随Ccr下降而出现明显异常,这些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OPG改变早于iPTH及BMD,在ROD的早期诊断中意义最大。血液透析可使血清OPG、OC水平升高,但不影响BMD水平。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血清BGP与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60例正常人及74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BGP进行了测定,并就其与BMD、血Ca、P及AKP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BGP明显降低,而血Ca、P及AKP仍在正常范围.血清BGP与BMD呈负相关。说明血清BGP测定与BMD一样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代谢性骨病诊断与研究的一种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瘦素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选择86例老年男性原发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Lep)浓度,骨钙素(BGP)、I型胶原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同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分析瘦素与其他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血清瘦素水平(4.137±2.439 μ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142±2.869 μg/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显著正相关(Pearsons 相关系数r=0.470, P<0.001),亦与L_(1-2), L_4的BMD 及BGP正相关(r分别为0.356,0.315,0.307,0.241, P<0.05),但在校正BMI后,瘦素与L_2的BMD及BGP的正相关关系消失,与L_1(r=0.193,P<0.05)和L_4(r=0.212, P<0.05)BMD的正相关关系亦有所减弱.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下降,推测瘦素可能通过外周局部作用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振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及其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3例健康脑力劳动孕妇和21例健康脑力劳动妇女分别测定骨密度,血清Ca、P、ALP、BGP和E2、P、FSH、LH、PRL以及尿HP/Cr、Ca/Cr比值。结果:孕期骨密度虽有下降但无显变化(P>0.05),ALP和BGP在晚孕期有显变化(P<0.05)且此变化与E2成正相关(r=0.61、0.36)。结论:妊娠期骨密度虽无明显变化,但晚孕期骨转换率明显增加且与E2呈正相关。提示可通过测定E2了解孕期骨代谢情况,并及时予以补钙等措施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LADA患者43例,作为LADA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钙、血磷、24 h尿钙、24 h尿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尿微量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并检测腰椎2~4BMD及股骨颈BMD进行比较。同时研究L2~4BMD及股骨颈BMD与代谢指标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L2~4BMD及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受检者血磷、24 h尿磷、AL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LADA组FPG、2hPBG、HbA1c、24h尿钙及MAU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DA组血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DA组L2~4、股骨颈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2~4BMD与HbA1c、MAU呈负相关(r=-0.351、-0.242,P0.05),与血钙呈正相关(r=0.396,P0.05);股骨颈BMD与HbA1c、MAU呈负相关(r=-0.462、-0.118,P0.05),与血钙呈正相关(r=0.411,P0.05)。结论LADA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性别、血钙、MAU为L2~4BMD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血钙、MAU为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BALP 和BGP) 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特征.方法 将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在术后第2、3、4、5、6月,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检测BMD、IL-6、BALP 和BGP.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骨组织中的IL-6和NF-κ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第4、5、6月卵巢切除组大鼠的骨密度(P<0.01)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血清 IL-6 水平在术后第2至6月明显升高(P<0.01),血清BALP和BGP于术后4、5、6月显著增高(P<0.05).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卵巢切除组大鼠IL-6 和NF-κβ的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增加,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IL-6 和NF-κβ为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大鼠的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分子在骨质疏松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情况并分析其与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改变的关系.方法 以67例尿毒症患者为对象,取内瘘手术切除的桡动脉段,von Kossa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血管钙化情况;检测Scr、血钙、磷、甲状旁腺素(iPTH);测定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1,25羟维生素D3[1,25(OH) 2D];ELISA法测定成纤维生长因子(FGF) 23、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与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物(ICTP).以2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仅接受血清及骨密度检查.结果 von Kossa染色见24例(35.8%)尿毒症患者桡动脉中膜明显钙沉积;电镜发现中膜平滑肌细胞由 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化,胞内有较多含钙囊泡,基质胶原明显增加伴钙磷结晶附着,程度与钙化评分一致.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患者血磷、iPTH、FGF23、BGP、ICTP显著增加(均P<0.05),血钙、25OHD、1,25(OH)2D显著降低(均P<0.01),腰椎、股骨颈BMD也显著降低(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桡动脉钙化与糖尿病、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Z值、ICTP、FGF23相关(r=0.62、-0.43、-0.25、0.34、0.86,P=0.000、0.012、0.001、0.018、0.000),与iPTH无相关(r=-0.08,P=0.306).按iPTH水平分层后,低iPTH(<150 ng/L)组、高iPTH(>300 ng/L)组患者iPTH与钙化相关(r=-0.41、0.31,P=0.044、0.02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颈骨密度Z值、ICTP、FGF23是桡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21、0.181、0.260,P=0.021、0.024、0.036).结论 尿毒症桡动脉钙化与平滑肌细胞合成和分泌较多的含钙基质有关,骨密度降低、骨转化率异常、骨吸收增加、血清FGF23水平增加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