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阴虚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B1、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联系。方法 将105例ASC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分组:阴虚质组47例和非阴虚质组5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 阴虚质组HLA-DRB1*09、HLA-DQA1*0301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27.8%,19.1% vs 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B1*11、HLA-DQA1*0501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4.3%,28.7% vs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LA-DRB1*09和HLA-DQA1*0301可能是ASC非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HLA-DRB1*11和HLA-DQA1*0501可能是ASC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脑梗塞多种中医体质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体质类型的遗传易感性及体质与“证”和治疗的密切关系。采用PCR-SSP技术对观察组急性脑梗塞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共103例及正常质对照组99例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HLA-DQA10501基因型在阴虚质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HLA-DQA10301基因型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明显高于正常质对照组(P<0.01)。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HLA-DQA10501基因与阴虚质相关联;HLA-DQA10301基因与气虚质、痰湿质及血瘀质相关联;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质与“证”,体质与“同病异治”的遗传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阴虚体质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应答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干扰素治疗应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行Peg-IFNα治疗的12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资料,通过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后分为阴虚质组(59例)和非阴虚质组(61例)。两组均应用Peg-IFNα-2b(1.0μg/kg体重)或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6个月后获得完全应答(CR)或部分应答(PR)初步判断为治疗有效,有治疗应答者完成1年疗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不同应答情况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不同体质类型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存在差异,阴虚质组有效率[61.0%(36/59)]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78.7%(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患者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为14.8%(8/54),明显低于无应答(NR)患者的30.6%(22/72);HLA-DQA1*0601等位基因频率为18.5%(10/54)则高于NR患者的5.6%(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患者HLA-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2.5%(3/118)]低于非阴虚质患者[9.8%(12/122)],而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33.9%(40/118)]高于非阴虚质组患者[18.9%(23/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c0.05)。结论中医体质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影响HBeAg阳性CHB患者对Peg-IFNα的应答,阴虚体质和HLA-DQA1*0501基因型不利于应答,但其关系尚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 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 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RHBS, 60例)3组患者,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1) 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20.0%、12.5%)显著高于RHBS组(6.7%、1.7%),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RHBS组(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500,95%CI:1.16-10.60; OR=8.400,95%CI:1.09-65.42; OR=0.161,95%CI:0.076-0.34; 均P<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24.2%)显著高于ASC组(6.7%, P<0.05,OR=4.462,95%CI: 1.49-13.36),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ASC组(45.0%, P<0.01,OR=0.285,95%CI:0.13-0.62);(3)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RHBS组(5.8%,P<0.01,OR=10.04,95%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9.6%)显著低于RHBS组(36.7%,P<0.01, OR=0.183, 95%CI:0.10-0.32);(4)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ASC组(7.5%,P<0.01,OR=7.667, 95%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20%)显著低于ASC组(9.6%,P<0.01,OR=0.424, 95%CI:0.23-0.79)。结论 中医体质因素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HBV感染的临床结局,但其间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及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和60名正常健康人的HLA-DQA1基因进行研究,对5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用中医辨证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并设30例西药对照组比较。结果:免疫性不育症组HLA-DQA1*0401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5.5,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总转阴40例,转阴率80.0%;西药对照组转阴15例,转阴率5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HLA-DQA1*0401等基因可能是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的易感基因,各证型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明显,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急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ASA)检测69例慢性牙周炎、14例急性牙周炎患者和61例正常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的差异。结果:GSTM1(0/0)型与急慢性牙周炎均有明显的关系,急性牙周炎与GSTM1(0/0)型和GSTT1基因型均有关联。结论:GSTM1(0/0)基因突变与急慢性牙周炎有关联,而急性牙周炎显示出与GSTT1(+/0)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芯片数据,初步筛选UC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而预测治疗UC的潜在中药药物。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36807基因芯片,使用R语言分析得到上调和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的核心基因,对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通过核心基因与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Coremine Medical)相互映射,筛选治疗UC的中药。筛选出64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51个下调基因和397个上调基因。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出15个核心基因,包括CXCL8,IL1B,MMP9,CXCL1,CXCL10,CXCL9,CXCL2,CXCL5,TIMP1,CXCL11,STAT1,LCN2,IL1RN,MMP1,IDO1;其生物过程与通路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配体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防御反应、细胞趋化性、分泌颗粒、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治疗UC的潜在中药药物有姜黄、黄连、黄芩、石斛、地榆、黄柏、白及、苍术等。差异表达基因和核心基因的分析促进了对UC发病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为UC中药干预的新药开发提供了潜在基因靶标与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9.
EB病毒广泛在于人群中,它的潜伏感染表达多种基因,而这些基因与鼻咽癌(NPC)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编码LMP1的BNLF-1基因被公认具有致瘤性。同时EBV与很多恶性肿瘤有关。本文结合文献把与鼻咽癌相关的EBV相关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郑洋  刘露露  王佳慧  傅品悦  赵铁建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7):1345-1347,后插1-后插2
目的:运用DAVID数据库得到通路和基因的相关信息,分析出重要基因的功能和分布,筛选出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相关的靶点基因,促进对HF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药的开发。方法:用hepatic fibrosis为关键词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HF的相关基因,将得到的基因数据导入DAVID数据库,得到基因富集的通路数据。95个非冗余基因富集在16条KEGG通路进行了分析,将95个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做相互作用的网络图,将富集在通路上的关键基因也做网络图,并且将这两个网络图进行比较。结果:在两张网络图中IL6、TGFB1、TNF、IL10、NFKB1、TLR4都是处于度排名靠前的基因。结论:IL6、TGFB1、TNF、IL10、NFKB1、TLR4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与疾病相关基因的所在通路和基因之间互作的网络图,有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新药研发提供可靠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比较哮喘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芯片数据,初步鉴定与哮喘相关的基因以及治疗哮喘的潜在药物。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GSE74986基因芯片,使用GEO2R分析得出差异表达基因,采用Morpheus制作差异表达基因的热图;通过DAVID 6.8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使用String 10.5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基因。进一步使用Cytoscape 3.6.1的插件MCOD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块分析。通过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筛选治疗哮喘的小分子药物。结果:筛选出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9个上调基因和481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过程与通路主要富集在染色质沉默、核糖核酸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调节、蛋白质转运、信使核糖核酸加工、核糖核酸剪接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核糖核酸转运、髓样分化因子依赖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共得出9个核心基因,包括T-复合蛋白1θ亚基(CCT8),T复合物蛋白1α亚单位(TCP1),26S蛋白酶调节亚单位S10B(PSMC6),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 A1,细胞周期蛋白C(CCNC),HSP90AB1,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6(PSMD6),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USP14),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得出2个重要模块,模块里的基因主要涉及剪接体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蛋白修饰以及核糖核酸修饰等生物过程。治疗哮喘的潜在小分子药物有茴香霉素和金雀异黄素等。结论:差异表达基因和核心基因促进了对哮喘发病分子机制的理解,为哮喘的诊治提供了潜在的基因靶标与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探讨双基因(VP3、IL-18)抑制骨肉瘤S-180的联合抑瘤作用.方法:将VP3、IL-18基因插入pVAX1表达载体的pCMV启动子之下的EcoRI位点,构建成pVVP3及pVVP3IL-18.将该重组质粒与单独表达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别注射荷S-180肿瘤细胞的BALB/C小鼠,按照质粒与脂质体3:1的比例混合,每3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比较抑瘤趋势和抑瘤率.结果:联合应用VP3基因和IL-18基因的重组病毒治疗组对肿瘤的抑瘤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VP3基因的重组病毒治疗组.结论:凋亡素基因具有凋亡诱导效应及体内的抑瘤效应.凋亡素基因VP3与IL-18基因有协同抑瘤效应,VP3、IL-18联合基因治疗骨肉瘤可显著提高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受到多基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同时,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多基因联合作用.椎间盘退变候选基因包括:①影响椎间盘结构构成的基因:Ⅰ型胶原、Ⅸ型胶原、Ⅺ型胶原、蛋白聚糖等;②调控椎间盘代谢的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维生素D受体、雌激素受体基因等;③与炎症相关基因:白介素-1、白介素-6基因等.尽管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机制在基因多态性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以便为进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及联合应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②寻找更加高效、安全、无不良反应的表达载体,确保目的基因在宿主体内长期稳定表达,更有效地避免基因研究中可能产生的毒副反应.③转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的难题,怎样使目的基因适时、适量的表达是研究基因的难点.④组织工程与基因治疗在椎间盘退变的中、晚期联合应用将是一个促进退变椎间盘再生与修复有潜力的新的治疗思路.⑤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研究者通过发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易感基因,从而制备特定基因敲除理想动物模型,这有可能成为将来造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一个热点和方向.⑥基因遗传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和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调查报道层面,并无基础研究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寻找与高血压以及血压调节有关的基因,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一些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已被识别;而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高血压易感基因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它已成功地用于多基因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脂类代谢紊乱病因学说,对NONFH与主要载脂蛋白A1(ApoA1)、主要载脂蛋白B(ApoB)及其位点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综述,结合NONFH中医体质类型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的特性,探讨ApoA1、ApoB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类型在NONFH发病机制中的相关性,以期为ApoA1、ApoB及其位点基因多态性与NONFH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畅  刘思章  于靖辉  陈屏  雷军  王义  张美萍 《中草药》2024,55(8):2723-2733
目的 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挖掘人参皂苷Rh1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方法 以种植于吉林省人参主产区304个农家品种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以人参皂苷Rh1含量为表型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结果 通过WGCNA获得6个与人参皂苷Rh1含量密切相关的基因共表达模块,根据关联分析结果确定Green模块为与人参皂苷Rh1含量显著相关的关键模块。功能注释结果显示Green模块内的基因富集到m RNA结合、蛋白修饰等多个相关途径。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筛选获得7个核心基因,功能预测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人参皂苷Rh1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对7个候选基因进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体外调控分析。对人参不定根进行MeJA诱导处理,随Me JA的诱导,comp9517_c0_seq1、comp10896_c0_seq1、comp43180_c0_seq2、comp64014_c0_seq8的表达量与人参皂苷Rh1的含量同时呈现显著变化,但只有comp64014_c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XRCC1基因多态性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健康查体正常者14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其XRCC1基因136以及268位点进行检测并探究不同基因型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XRCC1基因136位呈现基因多态性,其中AA、AG所占比例显著高于GG所占比例(P均0.05);且136位氨基酸构成显示,观察组Arg/Arg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rg/Lys以及Lys/Lys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基因型为Arg/Arg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基因型为Arg/Lys及Lys/Lys者(P均0.05);2组XRCC1基因268位GG、GC、CC所占比例及Arg/Arg、Arg/Thr以及Thr/Thr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XRCC1基因136位点基因多态性可以显著增加罹患分化型甲状腺癌风险,但是26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罹患分化型甲状腺癌之间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痰湿体质与HLA-Ⅱ类基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吕凤娟  林蒋海 《陕西中医》2007,28(5):622-625
目的:研究中医痰湿体质与HLA-Ⅱ类基因(DPB1、DRB1、DQB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BT(sequence-based typing)分型方法对正常体质、痰湿体质人群样本进行DPB1、DRB1、DQB1基因分型.比较组间表型频率(PF)并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与正常质组比较,痰湿质组DRB1*09012、DRB1*15021、DQB1*03032、DQB1*05011表型频率显著升高(P=0.002、0.04、0.0006、0.02);DRB1*11011表型频率显著降低(P=0.04).结论:HLA基因与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为中医体质的免疫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测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CAA)的人类HLA基因的多态性,以了解CAA中医辨证分型各型的易感标志基因,从而探讨其遗传学基础。按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型,测定其HLA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1)HLA-C1基因可能与肾阴虚型CAA的易感基因呈现连锁不平衡,故其可能为肾阴虚型CAA易感基因的标志基因。(2)HLA-A30基因可能与肾阳虚型CAA的易感基因呈现连锁不平衡,故其可能为肾阳虚型CAA易感基因的标志基因。(3)HLA-C1基因和HLA-A30基因也可能是CAA易感基因本身或其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探索槲皮素抗胃癌的潜在生物靶标。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相关转录组和临床数据,分析胃癌转录组表达的差异基因,利用网络药理学找到槲皮素的作用靶点,找出槲皮素与胃癌的hub基因。通过KEGG通路,GO基因富集分析寻找hub基因的靶点及通路,探索hub基因的在胃癌临床数据中的生存分析和性状表达的差异。结果:1)共发现槲皮素142个靶点,共139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2)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槲皮素抗胃癌的作用通路可能与细胞衰老、MicroRNAs的表达、P53信号通路有关;3)生存分析发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SERPINE1)、微囊蛋白-1(Caveolin-1)、雄性激素受体(AR)、转录因子E2F2(E2F2)、前列腺素E2受体EP3亚型(PTGER3)在胃癌中的表达差异会影响患者的预后(P<0.05);4)在胃癌的TNM分期中,AR与PTGER3的表达差异与胃癌的分期相关(P<0.05);5)GEPIA数据库分析,AR与PTGE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槲皮素抗胃癌机制可能和细胞凋亡、MicroRNAs表达和P53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多靶点作用于SERPINE1、CAV1、AR、E2F2、PTGER3,发挥抑制癌细胞,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