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恢复期精神病人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方法:对127例恢复期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恢复期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担心出院后不适应工作及生活环境,担心疾病复发。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结论:消除社会偏见,争取家庭成员及单位领导的支持,进行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可消除病人负性心理,提高病人自信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王虹 《全科护理》2008,(5):400-401
分析了脑出血病人恢复期的心理状态及生理问题,并从心理、饮食、功能锻炼、预防再出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使其尽快地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3.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劝解、安慰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病人摆脱困难。恢复期的精神病人随着疾病的好转自知力逐渐恢复,此时病人有恢复健康的喜悦和欣慰,同时又有面对社会等的各种压力时的忧虑烦恼。在这时候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是十分关键的。恢复期精神病人心理特征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孤独、自尊紊乱等心理特征。故作好恢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住院心血管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凤英 《天津护理》2004,12(4):220-220
掌握心血管病人住院期间各个阶段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心理分析制定心理护理措施,帮助病人消除心理障碍,给予精神上安慰,心理上的疏导,指导病人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重视家属探视,做好恢复期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在住院期间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抢救治疗,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分析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对策。结果:急性期患者以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失望为主;恢复期患者以忧虑抑郁、依赖为主,针对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疾病。结论:心理干预可以调节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增加患者信心,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脑出血病人恢复期的心理状态及生理问题,并从心理、饮食、功能锻炼、预防再出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使其尽快地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7.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与一般病人有所不同,人进入老年,由于生活、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等变化,老年人开始表现其特有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在医疗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临床护里中我们对老年常见病的病人做了不同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有的放矢实行护理,使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心肌梗塞病人恢复期心功能,以指导康复。方法: 应用心阻抗图观察心梗恢复期病人40例心功能指标。结果:恢复期心功能下降,陈旧心梗时间长短及有无Q波对心功能无影响,前壁梗塞较下壁梗塞对心功能影响大。结论:心梗恢复期康复训练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似文献   

9.
彭春艳 《全科护理》2008,6(34):3153-3153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可怕的威胁,特别是临终病人,感觉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而倍感绝望。不同的病人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及家庭环境各有不同,他们的情感和欲望亦各有差异。因此在护理临终病人时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针对病人临终前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以帮助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现将临终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邓冬梅 《全科护理》2008,6(24):2214-2214
病人除有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病情不同和性格差别外,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笔者通过临床护理,体会到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和姿势去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针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满足病人的需要、减轻心理负担采取的疏导和护理方法。其内容十分广泛,护士在每一护理操作中都渗透着心理护理的内容,它随时随地会给病人生理上产生影响,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的身心健康,使病人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陶贵周  王卓  宣力平 《现代康复》1999,3(11):1358-1359
目的:了解心肌梗塞病人恢复期心功能,以指导康复。方法:应用心阻抗图观察心梗恢复期病人40例心功能指标。结粜:恢复期心功能下降.陈旧心梗时间长短及有无Q波对心功能无影响.前壁梗塞较下壁梗塞对心功能影响大。结论:心梗恢复期康复训练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似文献   

12.
性病是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由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对性病病人的社会道德舆论及来自家庭的压力,导致病人特殊的心理变化,影响着疾病的救诊、治疗和转归。因此,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忽略措施,对控制疾病的蔓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薛淑亲 《全科护理》2008,6(33):3023-3024
[目的]让子宫切除术后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真正的人生观。[方法]护士要运用护理技巧,取得病人的信赖,做病人的咨询者、支持者、指导者,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并用科学的观点,让病人放下精神包袱,轻松愉快地面对人生。[结果]有效消除了病人的思想顾虑,以积极的态度走向社会。[结论]子宫切除术后病人经过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4.
尿毒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毒症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方法 调查90例尿毒症病人存在的心理因素、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结果 尿毒症病人在应激状态下产生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结论 了解尿毒症病人的心理状况,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接受输血的病人会因疾病的种类、文化程度及个体差异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护士应准确把握输血病人的心理状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共同参与输血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能改善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方法 对80例恢复期慢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集体及个别心理干预.结果 研究组病人经心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心理干预对恢复期慢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利于病人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同病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心理,现将不同时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方玉燕  谭少屏 《护理研究》2006,20(1):207-208
[目的]了解创伤性截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引导其进行心理调节,顺利渡过术后康复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8例创伤性截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创伤性截肢病人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结论]创伤性截肢病人的心理状况与普通病人有显著差异,且随社会群体不同而不同,需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樊惠琴 《全科护理》2008,(8):706-707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语言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出现烦躁或抑郁等心理变化。病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1],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舒适护理模式在全麻恢复期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由于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特别是清醒后未拔管前心率、血压显著升高,拔管后15min仍处于较高水平。针对这一特点,我院手术室把舒适护理模式运用于全麻恢复期病人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