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本文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150例需要做核磁共振的颈椎病患者纳入组别,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有50例,分别对不同的核磁共振检查体位进行应用。3组分别命名为前屈位组、平卧位组以及去枕仰卧位组,将3组患者的颈椎核磁共振效果进行记录,并且对患者的解剖结构、清晰程度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记录。结果:颈间盘突出以及椎动脉血流情况下去枕仰卧位组的显示率高于其他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骨赘增生情况下去枕仰卧位组情况则明显优于平卧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去枕仰卧位的图像清晰程度明显优于其他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去枕仰卧位组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其他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进行应用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解剖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还能够增加图像的清晰程度,并且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今后在颈椎核磁检查过程中应加强去枕仰卧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的舒适体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各种手术后患者104例,其中观察组43例,术后去枕平卧2h,以后按患者的需要每2h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或平卧位。对照组61例按常规去枕平卧6h。观察两组患者头痛、局部皮肤受压等情况及舒适度。结果两组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舒适度发生率、骶尾部皮肤压伤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不需要去枕平卧6h预防头痛,一般去枕平卧2h即可避免头痛,患者感到舒适,并可减少局部皮肤压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22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颈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与去枕仰卧位的成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间盘、椎管与椎序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成像情况与成像满意度。结果220例受试者中,进行颈椎前屈位磁共振检查的患者60例,平卧中性自然位的患者75例,去枕仰卧位的患者85例;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的应用效果,发现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的检查中成像效果比对比组的清晰,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70.24%。而患者对磁共振时的体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772%。结论去枕仰卧位更适合于颈椎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术后体位改良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通过对600例外科颈丛麻醉、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组,颈丛麻醉观察组术后予垫枕平卧位,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半坐卧位,对照组采用平卧位;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术后予垫枕自由卧位,并下肢从末梢向心方向按摩,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体位护理,去枕平卧6~8小时;椎管内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术后予低枕平卧位2小时后改为15°~30°侧卧位,并按摩下肢,从末梢向心脏方向按摩,对照组按教课书要求去枕平卧6~8小时;全麻观察组于术后给予垫枕采取平卧位,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自由卧位,对照组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一侧.结果:两组生命体征均平稳;呕吐、头痛、头晕、颈肩腰背疼痛、下肢麻木酸困不适感比较及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舒适;睡眠时间比较观察组为7.12±1.05小时,对照组为5.23±1.14小时;腹胀程度比较(P=0.773),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P=0.564)均无差异.结论: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别给予术后垫枕、改变卧位、下肢按摩等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疲劳,有利于早期引流,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保证睡眠,增加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腰穿术后2种体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减轻腰穿后头疼、不舒服感及褥疮的合适体位。方法 80例腰穿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术后采用去枕平卧位6 h;观察组4 2例,术后采用去枕平卧位、俯卧位交替进行,每1~2 h 1次,持续6 h。比较2组患者术后头痛反应、不舒服感及褥疮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头痛、不舒服感及褥疮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0 5 )。结论 腰穿术后采用去枕平卧位、俯卧位交替明显优于术后去枕平卧位。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患,轻者病人颈、肩、臂部疼痛或放射到头枕部,头晕、上肢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于四肢瘫痪。本文就28例颈椎病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28例颈椎病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男21例,女7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48.9岁。病例中分别有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推动脉型,常伴有头痛、头晕、颈肩臂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系列症状。经X线摄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弧度消失或变直甚至反曲现象,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和推板的骨质增生[1],项韧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分成治疗组117例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43例用枕颏吊带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减轻患者颈项痛、偏头痛、头晕等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旋转整复手法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要优于枕颏吊带牵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术后垫枕卧位的可行性,为病人提供较舒适的卧位。方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去枕平卧6h,二组术后普通枕平卧6h,观察病人术后卧位舒适度及头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无并发头痛,而两组病人舒适度差异显著(P<0.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术后无需采用去枕平卧位,采用垫枕卧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通过改变妇科开腹术后(无并发症)患者体位,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方法。方法:将16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后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 h后改为去枕卧位(平卧3 h后改侧卧位)至6 h为实验组,术后去枕平卧6 h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皮肤压红、头痛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生头痛,实验组体位可改善皮肤压红,减少局部皮肤损害,不会增加患者头痛发生率,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体位不适。结论:在联合麻醉下行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采用去枕平卧3 h后改交替侧卧位至6 h是术后护理一种较理想的体位。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骨质增生性疾病,个别患者在颈部活动时可听到一种摩擦声,患者感到颈部不适,当神经根受压迫时可感到头晕,在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重。有的病人担心是不是会导致瘫痪。从大量病例的转归来看,并未发现这种情况。此病的防治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病历资料患者,女,16岁,于2010年4月6日放学途中被黄蜂蛰中额头,当时就出现局部疼痛、红肿、麻木,10分钟后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被其父随即送往医院,途中呼之不应。15分钟到达医院时,患者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大小便失禁,血压和颈动脉测不到,立即予去枕平卧位,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24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腰背部活动稍受限,曾经予以理疗、按摩、牵引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近两年来,腰背部间隙性疼痛加剧,活动明显受限,双下肢疼痛、麻木、跛行明显,行走500m或长时间站立双下肢疼痛、麻木较明显,需下蹲或平卧休息30min左右才能继续行走。查体: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较明显,腰部无明显后凸侧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在改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方法:64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电脑牵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颈痛症状、颈部残障指数以及组间显效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具有即刻缓解疼痛的作用;3周末评估时两组在改善疼痛、改善颈椎残障功能方面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且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能达到即刻缓解疼痛的目的,且在改善疼痛与颈椎功能障碍预后方面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可见头痛、头晕、枕项肩部疼痛、手指麻木等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表现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中医学称之为痹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185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浮针和普通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探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针灸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招募严重程度相仿的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的患者60例,根据报名顺序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普通针刺组,两组患者均隔天针刺治疗1次,连续针刺治疗2周。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疼痛量表评分及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评估浮针及普通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疼痛量表评分及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颈椎疼痛及临床表现评分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浮针及普通针刺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且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减轻了患者疼痛,改善了负面情绪,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亚萍  许丹丹 《当代医学》2013,(19):118-118
目的探讨两种体位对腰椎穿刺术后患者的影响以及护理要求。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进行腰椎穿刺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3例在术后去枕平卧4~6h,B组43例在术后低枕平卧2h,然后改为侧卧位。比较采取两种不同术后体位对腰椎穿刺术患者的影响。结果 A组出现头痛6例,不舒适21例,并发症发生总数27例,并发症发生率62.79%;B组出现头痛4例,不舒适5例,并发症发生总数9例,并发症发生率20.93%。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椎穿刺术后采取低枕平卧2h,然后改为侧卧位的体位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纤维组织弥漫性B小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77岁,因“颈肩部疼痛1年,加重并伴双上肢疼痛、麻木2月”,于2014年4月25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在无外伤等诱因情况下开始出现颈肩部疼痛、颈部僵硬及双上肢麻木,转颈时症状明显,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头晕、头痛,无视力下降,无视物旋转,且休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近2个月,颈肩部疼痛加重同时伴双上肢疼痛、麻木加重.  相似文献   

18.
关策  陈满仓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5):486-486,T0002
患者,男,55岁,司机,患者近年来逐渐出现典型颈椎病症状并呈逐渐加重趋势,临床表现为头晕,枕颈部及肩部疼痛和麻木,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血压升高,凹显示:颈C4-C5髓内呈多个不规则并相互融合纵向发展与周围骨质不连续的较大范围的条状钙化影,Cr值200~600Hu之间.其颈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后纵韧带呈轻中度的退变及骨质增生改变,硬膜囊轻度受压。见图1。  相似文献   

19.
董云玲  董艳 《当代医学》2016,(23):22-23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全麻)下肿瘤患者胸部手术术后两种不同体位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常规全麻手术的患者2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30例)全麻清醒后回病房不予去枕平卧位,即给予低半卧位,将床头逐步摇高到30°~45°及给予低矮软枕(高约10 cm);对照组(100例)常规全麻清醒后仍去枕平卧6h,其他治疗、护理措施2组相同。记录2组的主观舒适度及生命体征、头晕、呕吐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头晕、呕吐发生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及生理舒适度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及生理舒适度分别为(58.46±4.24)、(49.56±4.17),对照组分别为(38.92±4.55)、(30.43±3.04),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胸部手术患者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采用低半卧位较去枕平卧位能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不同体位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体位选择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改良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去枕平卧体位,改良组采用改良体位(颈下垫枕、头部抬高10°~15°,低半卧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 h的呼吸,心率,恶心呕吐,头晕,腰肌酸痛,I期压疮等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1术后4 h,改良组出现呼吸急促1例、心率过快1例、恶心呕吐3例、腰肌酸痛14例,I期压疮1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组疼痛1~3分11例,4~6分23例,7~10分6例,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选择改良体位,能够明显减少呼吸急促、心率过快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