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08例,年龄61~80岁,根据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55例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153例。 结果: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26.4%。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有反应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分别为(57±6)%和(3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Ⅱ型糖尿病[P=0.037, 优势比(OR)=2.053,95%置信区间1.045-4.034]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论: 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26.4%,Ⅱ型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PCI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99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其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组),同时检测其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不同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结果 99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R组35例,NCR组64例;两组之间的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CR组CYP2C19快代谢型6例,弱代谢型29例,NCR组快代谢型42例,弱代谢型22例)、总胆固醇(TC)水平(5.43±0.32mmol/L vs 5.24±0.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43±0.35mmol/L vs 3.20±0.4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00±0.22mmol/L vs 1.11±0.20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老年患者中CYP2C19快代谢型和弱代谢型的人群分布为48.48%和51.52%(其中中间代谢型为45.46%,慢代谢型为6.06%),快代谢型和弱代谢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8.43±18.22%、42.65±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弱代谢基因型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携带CYP2C19弱代谢基因型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指导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分为氯吡格雷反应正常者126例(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抵抗者74例(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吸烟、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血脂指标及瘦素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7.0%(74/20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BMI、吸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4.589,95%CI(1.067,4.556)]、吸烟[OR=2.225,95%CI(1.006,3.968)]、糖尿病[OR=2.189,95%CI(1.007,4.440)]、高血压[OR=1.985,95%CI(1.067,4.547)]、LDL[OR=2.356,95%CI(1.231,3.987)]、瘦素[OR=3.569,95%CI(1.056,4.569)]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而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LDL、瘦素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针对上述人群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氯吡格雷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 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 h和术后5 d以5 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抵抗组,n=48)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正常组(正常组,n=111),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9例患者中发生氯吡格雷抵抗48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0.2%。两组患者吸烟比例、并发糖尿病、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长期吸烟。三酰甘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长期吸烟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汉族脑梗死恢复期(≥3个月)患者102例。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后第8天,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其中≥40%为氯吡格雷敏感组,4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结果 102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5%。(1)氯吡格雷抵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3.6±0.9)、(3.2±0.8)mmol/L,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的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总体分布不一致(P0.01)。氯吡格雷抵抗组的*1等位基因频率和*1/*1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40.7%对比80.0%,18.5%对比61.3%,均P0.01),而*2等位基因频率和*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53.7%对比18.7%,29.6%对比1.3%,P均0.01)。(3)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组IL-6浓度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18.4±1.8)ng/L对比(12.9±1.8)ng/L,P0.01]。与治疗前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血清IL-6水平下降(5.1±2.6)ng/L,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的(10.3±2.7)ng/L,P0.01。结论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抵抗不仅与CYP2C19的突变型基因相关,而且与LDL-C增高有关。氯吡格雷抵抗削弱了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研究氯吡格雷抵抗对冠心病患者发生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4天取血,利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计算PAR基线值与服药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差值,其差值≤10%为发生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24例,非氯吡格雷抵抗组78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2~12,平均(7.57士2.91)个月,COX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103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58.3%,显著高于非抵抗组(16.7%),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氯吡格雷抵抗(RR=70.262,95%CI=0.123~0.558,P=0.001)和冠脉病变程度(RR=1.052,95%CI=1.030~1.075,P〈0.001)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冠脉病变程度重的患者容易于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术前24 h内未使用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采集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检测.根据测算的PA值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分析CR的影响因素.随访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和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9例ACS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R)组32例(26.9%),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87例(73.1%),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9%.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组CR的发生率较高,为59.4%,非糖尿病ACS患者CR的发生率较低,为32.2%(P<0.01),置入2枚以上支架组CR的发生率较NCR组高(43.8%比8.0%,P<0.05).CR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8.22±8.22,与NCR组血小板聚集率53.95±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可以看出,CR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NCR组高(12.5%比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影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另外,置入支架数的增多使患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性增加.氯吡格雷抵抗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连续入选在我院因稳定性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探讨糖尿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效应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前瞻性连续入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服用氯吡格雷前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基线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口服,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1 d后,再次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入选了35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03例,非糖尿病252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18.6%,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20.4%vs.17.9%,P=0.578),将患者基线特征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并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OR=1.3,95%CI=0.7~2.7,P=0.439)。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0.8%;糖尿病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3.0%vs.15.9%,P<0.001);Logistic回归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95%CI=2.9~11.1,P<0.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糖尿病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但是糖尿病明显增高了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作用达到稳态的时间,为氯吡格雷药效学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入选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服用氯吡格雷3 d后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光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分别比较检测时已服用氯吡格雷不同天数患者住院期间和服用氯吡格雷30 d后的PLADP水平。结果:入选240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检测PLADP距离首次服用氯吡格雷的时间分别为6(5,8) d和39(35,47) d,患者住院期间PLADP水平显著高于服用氯吡格雷≥30 d的PLADP水平[36(25,46)%vs 29(20,44)%,P<0.01]。入选患者中未服用负荷剂量(仅予维持剂量75 mg/d)氯吡格雷者156例,住院期间PLADP水平显著高于服用氯吡格雷≥30 d PLADP水平[36(25,46)%vs 28(19,42)%,P<0.01];此类患者中住院期间服用氯吡格雷≥6 d者,住院...  相似文献   

10.
高宇 《心功能杂志》2014,(5):579-582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153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n=577)和氯吡格雷组(n=576),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差异,以及比较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①西洛他唑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为(19±17)%,氯吡格雷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为(21±14)%,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疗效相同。②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均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可能要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