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湿热"与"阴虚"同病在临床常见。在病机演化上,不仅湿热可化燥伤阴,阴虚火动也可蒸动湿热。辨证、确认证属湿热阴虚同病后,治疗上以"祛湿热"与"养阴液"并行为总则。滋阴药宜选用清润之品,以避免滋阴而助湿生热;祛湿热药宜选用甘淡之味,以避免苦燥而伤阴助热。  相似文献   

2.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5.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湿热咳嗽的辨治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措施。方法:将湿热咳嗽分为两类(①湿热郁肺;②湿热壅肺)四型(①湿热初郁肺卫;②湿热郁肺,湿重于热;③湿热壅肺,热重于湿;④湿热壅肺,湿热并重),分别选用:①上焦宣痹汤合麻杏薏甘汤;②三仁、二陈合麻杏薏甘汤;③千金苇茎汤合麻杏薏甘汤;④甘露消毒丹合麻杏薏甘汤进行临床治疗。结果与结论:湿热咳嗽分型辨治,规律可循;选方用药,符合法度。  相似文献   

7.
肾病湿热病理的临床分析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25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析湿热病理与肾功能、水湿、血瘀、正虚诸证及激素的使用、实验室指标等多因素的关系,指出水湿化热是形成湿热病理的重要途径,湿热毒邪是影响肾小球疾病病程的主要病理因素;动物实验提示湿热病理的基础是免疫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肾小球系膜增生可作为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与血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变化存在较密切关系。清热利湿中药黄蜀葵花可显著改善湿热病变。  相似文献   

8.
湿热痹症是指因湿聚热蒸,蕴于经络,以致经气痹阻而出现的以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本文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并结合湿热痹证形成的机制,在治疗湿热痹证过程中,讨论湿热痹症的治法及治禁。  相似文献   

9.
王明强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292-2293
金元四大家对湿热为病的认识各有特点。刘完素、张从正重在外感湿热,在治疗上刘完素多用宣上通下之法,而张从正则以吐、下之法以泄湿热;李东垣则详于内而略于外,强调脾胃元气虚损是其病理基础,治疗上以益气升阳、健脾化湿为主,用药多以"清燥之剂","寒药以救之";而朱丹溪则提倡三焦分治湿热。这些对如今湿热病的治疗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岩  王琦 《新中医》2009,(3):1-2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随着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湿热体质成为人类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这一体质类型在众多“文明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湿热体质的认识存在概念内涵不准确、标准不一、体证研究混淆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概念明朗化、涵义全面化、标准规范化三个方面着手,才能正确把握湿热体质的研究方向,挖掘湿热体质的特质,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湿热质已成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状态,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中调治湿热质以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为指导原则,通过药物、饮食、宣教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初步形成了湿热质的治疗方法。同时湿热质已经引入了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方法,丰富了湿热质的理论数据支持。虽然目前湿热质的研究大都比较宏观,没有深入涉及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微观领域,但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发展,湿热质的相关研究会越来越受学者重视,理论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12.
眼科阴虚湿热证是指脏腑阴虚与湿热之邪共存所引起的眼内外障证。本证也往往是某些反复发作、慢性的眼科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证阴虚与湿热矛盾并存,虚实夹杂,临床辨治较为困难,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对眼病的阴虚湿热证治疗关键在于谨察病机,分清主次。用药如能配合得宜,滋阴药可防化湿热药苦燥耗液之虑;化湿药可制滋阴药腻滞留湿之弊,又能醒运脾胃,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佳  于斌  徐云生  陈孝银 《新中医》2014,46(7):245-246
<正>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失宣肃引起的咳嗽,此类咳嗽其病程可缠绵数周至数月,常经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岭南地处南方,其特殊的气候环境,对湿热咳嗽的产生影响很大。笔者通过对岭南地区湿热咳嗽形成因素、辨证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岭南湿热咳嗽论治特点。1岭南湿热咳嗽的病因病机湿热咳嗽的发生,主要与外感湿邪和体质因素有关。岭南地处我国的南端,北以五岭为屏障,南濒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又由于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炎热  相似文献   

14.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内伤湿热作为临床缠绵难愈之证,如果采取单纯的清热利湿治疗,疗效往往不显著。运用扶阳法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脾失健是内伤湿热最根本的病机;阳虚体质内伤湿热易从寒化伤阳;扶阳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苦寒药易伤阳气的弊端;扶阳有助于利湿,从而有利于湿热的分消。应用扶阳法治疗内伤湿热病证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分清内伤湿热兼有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根据湿热邪气的主次轻重不同,施以不同的扶阳治法;扶阳不忘补阴。在方药的选择上,须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脏腑的阳气亏虚或阴阳失调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扶阳方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冯界之  冯韧 《四川中医》1998,16(3):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气失于宣降引起的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湿热咳嗽的病机特点湿热咳嗽与季节、体质有关。四川盆地气候温暖多雨,地势低卑多湿,民善病湿热,湿热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湿从热化的长夏、初秋、初春时节,发病率较高。素体阴虎之人,容易兼挟湿热,使体内湿热偏盛,成为湿热体质。内生湿热与自然界湿热邪气同气相求、相吸相召,就易于感受湿热邪气而咳嗽。临床观察到有的湿热体质病人,每次咳嗽发病都属湿热咳嗽,足证湿热咳嗽与体质关系密切。湿性粘滞,与热相合,如油人面,难以分解,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湿热证及不同湿热比重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的影响,为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思路。方法 采用证素辨证方法,选取156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150例慢性胃炎非湿热证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与湿热因素的关系。结果 慢性胃炎湿热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39.74%)高于非湿热组(21.33%);湿热证患者中,湿热并重占比最高(61.54%),其次是湿重于热(28.85%),热重于湿占比最小(9.61%),三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43.75%、26.67%、53.33%;与湿重于热组相比,非湿重于热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 慢性胃炎湿热证与非湿热证间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存在差异,且临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湿热证患者以湿热并重为主;相较于“湿重”的胃内环境,“湿热”和“热”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更为密切,其胃内环境更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存与繁殖。  相似文献   

18.
<湿热条辨>,又名<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所撰,是我国中医典籍中比较系统和完整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一部名著,其中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常见的湿热病证为主要内容,并包括痢疾和暑月寒湿等湿热类病证,而不限于一种单独的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上的乙脑、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中暑、痢疾和急性胃肠炎等多种急性热病.这类疾病,从中医病因学上来说,均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并且具有湿热蕴蒸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所以均称为湿热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因证治,虽然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已有初步论述,从张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东垣以至吴又可、喻嘉言等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也有一定的论述,但是还不够完整和系统,也不能形成湿热证的专门论著.直到<湿热条辨>的问世,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我国中医学关于湿热类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临证治疗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湿热病辨证治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84-185
湿热作为主要病机贯穿肾病发展全过程。肾病湿热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湿热证者血脂明显增高,伴随免疫功能异常。治宜清利湿热,开上、宣中、导下。肾病病机复杂,不同时期应配合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20.
郭朋 《世界中医药》2011,6(6):465-466
本文对内伤湿热的认识过程、病因病机、辨证原则、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湿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