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 要目的:分析抗 –M 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探讨提前识别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及临床输血的意义。 方法:纳入 2018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间于河南宏力医院输血科行血型鉴定但于交叉配血时出现 O 型红细胞全凝集的受试者 12例,经反定型鉴定确定血型影响因素为抗–M抗体,直接或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IAT)等方法进行抗体鉴定,证实抗– M 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并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及凝聚胺等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影响消除,后再采用正反定型确认已处 理的红细胞和血清,患者的交叉配血采用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交配血试验和 DAT 卡式配血试验完成。其后回顾 性分析手术围术期输血患者输血反应。 结果:12 例受试者中正反定型不符 11 例,正反定型相符 1 例,但反定型 DAT 复查 时发现 ABO 细胞管对照凝集,而自身细胞对照管均未见凝集现象。经抗体鉴定均检出抗 –M 抗体,且其中 7 例检出免疫球 蛋白(Ig)M + IgG 抗体。9 例受试者交叉配血,其中 4 例均有输注血液成分,但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且输血后均输注有效。 结论:抗 –M 抗体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但这类血清在经吸收、放散试验及凝聚胺等方法处理后,可消除 抗 –M 抗体带来的干扰,获得正确血型鉴定结果。在血型鉴定时增加 O 型红细胞对照管则可明显提高抗 –M 抗体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方法:采用DiaMed血型配血(微柱凝胶)系统,进行交叉配血,手工聚凝胺法作为交叉配血对照。对交叉配血不合者经抗体筛查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和青霉素药物试验,并结合病史分析。结果:4720例次交叉配血MGT法检出112例交叉配血不合。假阳性42例(37.5%),DAT阳性56例(50.0%),青霉素试验阳性14例(12.5%);输血史58例,妊娠史36例,相关药物史30例。结论: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因素标本、温度、疾病及输血史、妊娠史、大剂量抗菌药物史等;发现交叉配血不合,要分析原因,应重复试验并选适宜配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后对交叉配血结果影响的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与一般患者各35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病例进行一系列试验确认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患者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次侧凝集) 33例,相合率为5.7%,一般病例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3例,其相合率为91.4%.肿瘤患者经过反复输血后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是次侧凝集.一般病例中有3例主侧凝集,血清学鉴定为抗2E.两组结果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05).发生次侧凝集肿瘤病例进行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结果为阳性,并且利用单特异性抗C3及抗IgG检测,结果IgG+C3型为29例,IgG是4例.结论: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后,容易产生ABO血型系统外的抗体,因此,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可出现交叉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血型鉴定及抗筛实验7200例,交叉配血2760例。结果:正反定型不一致55例(其中外科10例、妇科6例、内科28例),血型鉴定中Rh(-)1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69例,血交叉主侧不合4例,次侧不合49例。结论:微柱凝胶试验可作为血型和交叉配血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血型鉴定及2232例,交叉配血336例。结果:正反定型不一致21例,血型鉴定中Rh(-)7例,血交叉主侧不合1例,次侧不合3例。结论:微柱凝胶试验作为血型和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结果易判断,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6.
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类型及各类型原因所致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例数。方法查阅205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人的免疫血液学检查记录,分别统计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类型及各类型原因所致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例数,然后作相关讨论。结果病人血液中的球蛋白含量过高、病人血液中存在温型IgG自身免疫抗体或同种免疫抗体或冷型IgM自身免疫抗体或(温型IgG+冷型IgM)混合自身免疫抗体、病人的ABO血型误定及供血者血液中存在ABO以外天然不规则抗体等原因均可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其分别所致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例数为:125例、30例、20例、11例、8例、7例、4例。结论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类型较多;病人血液中的球蛋白含量过高而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较为常见;供血者血液中存在ABO以外天然不规则抗体而引起病人交叉配血不合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分析漯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方法:选取漯 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收治的 122 例 AIH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实施 不规则抗体筛查、ABO 血型正反定型,统计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及 ABO 血型正反定型结果。结果:122 例 AIHA 患者不规 则抗体筛查结果显示:99 例温抗体,占比 81.15 %,8 例冷抗体,占比 6.56 %,15 例混合型抗体,占比 12.30 %;99 例温抗 体 AIHA 患者中,16 例有特异性自身抗体,70 例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3 例自身抗体+同种抗体,8 例冷抗体 AIHA 患者中, 2 例有特异性自身抗体,6 例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5 例混合型抗体 AIHA 患者中,12 例无特异性自身抗体,3 例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结论:AIHA 患者不规则抗体种类复杂,以温抗体为主,易发生 ABO 血型正反定型干扰,临床需高度重视,明 确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盐水法和低离子凝聚胺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睢县中医院2015年2月 至 2018 年 2 月治疗并实施输血患者(受血者)100 例,其中供血者和受血者配对后真阳性例数为 20 例。两组血样分别使用 盐水法和低离子凝聚胺法检测,观察两种检查方法配血情况阳性率(总阳性、主阳性、次阳性)及配血时间,并对比其灵敏度、 准确度。结果:低离子凝聚胺法总阳性、配血时间均高于盐水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离子凝聚胺法灵敏度、 特异度均高于盐水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盐水法检查速度较快,但其检测 阳性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低于低离子凝聚胺法,故低离子凝聚胺法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 附属医院检验科行输血检验的 98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49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观察组使用低 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比较两组的交叉配血检验结果,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检验 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显微镜结果为标准,观察组共检测出 9 例阳性,有 8 例在显微 镜下观察到特异性细胞凝集;对照组共检测出 4 例阳性,有 2 例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性细胞凝集。观察组的检测的灵敏度、 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的临床应用价 值显著,对交叉配血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且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优点,适用于 急诊配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理的原因,以便找出解决措施.方法:分析2008年到2011年我院70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人的免疫血液学检查记录资料,统计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类型,然后作相关讨论.结果:70例交叉配血不合现象由四大类原因引起:自身抗体原因造成的交叉配血不合18例,大部分患者是身身免疫性疾病,配血表现为主、次侧均有凝集;清球蛋白比例倒置和血清蛋白紊乱造成的假凝集14例;因为药物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6例,主要表现为配血次侧凝集;另外有32例是由红细胞除ABO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这部分患者均有妊娠史或输血史,配血多表现为主侧凝集,次侧无凝集.结论:倡导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尽量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即可减少输血反应和配血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异同。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配血卡配血,供血者与患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标本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21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5例。观察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红细胞浓度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对照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浓度过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结合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供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孕1产1。2010年6月23日患者因贫血原因待查入本院。患者WBC:1.3×109/L,RBC:1.38×1012/L,HGB:40g/L,PLT:94×109/L,需要输血治疗。血型鉴定为B型Rh(D)阳性。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时发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用卡式抗人球法为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有不规则抗体,经血型血清学证实患者血清含有IgM-E,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异同。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配血卡配血,供血者与患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标本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21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5例。观察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红细胞浓度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对照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浓度过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结合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供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蔡旭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89-90
目的:分析使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中遇到的配血不合原因,探讨相应防范和处理措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临床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试验(MGT)进行交叉配血,凝聚胺试验作为交叉配血对照。对MGT交叉配血不合者,经抗体筛查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及放散试验,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因纤维蛋白过高引起5例,因冷凝集引起3例,因疾病和药物原因引起13例,因离心不足引起1例。结论:检出直抗阳性红细胞是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对微柱凝胶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期间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 68 例 AIH 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 68 例健康体检者 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自身抗体以及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两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以及 抗核抗体(ANA)阳性者核型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 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 抗线粒体抗体 M2 亚型(AMA–M2)、抗肝细胞胞质 1 型抗体(LC–1)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观察组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碱性磷酸酶(AL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ANA 阳性核型以均质型(46.30 %)、 核仁型(27.78 %)占比最高,对照组则以颗粒型(55.56 %)占比最高;其中,观察组均质型占比高于对照组,颗粒 型占比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对 AIH 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探讨自身抗体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及肝组织学等指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住院的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同期纳入自身抗体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对比两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血清学、肝组织学指标。结果 自身抗体阳性组中湿热内结证最多,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肝郁脾虚证最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较自身抗体阴性组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BV-DNA载量、HBsAg定量较自身抗体阴性组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相对于自身抗体阴性组,其肝组织的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更高(P<0.05);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LB是自身抗体产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易出现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提示自身免疫功能活跃、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较严重,若出现自身抗体则应及时护肝抗病毒治疗,警惕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220 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及治 疗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甲状腺全切术、患侧切叶+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以 及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30 ~ 39 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其 中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所占比例最高。全部患者中 163 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57 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为 0.6 ~ 3.6 cm,平均直径为(2.3 ± 0.2)cm。多数患者肿瘤直径≥ 1 cm。220 例患者中 25 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115 例 患者采用患侧切叶+峡部切除法,50 例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0 例患者采取患侧腺叶+峡部 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四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4.00 %(21/25)、90.43 %(104/115)、92.00 %(46/50)及 86.67 %(26/30)。 结论:甲状腺癌多发于中年群体,常见的类型为乳头腺癌及滤泡状癌,在治疗过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的临床输血安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458例,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并统计分析其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特异性及输血情况。结果458例患者中筛查发现有9例显示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7%;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ABO血型患者3例且皆为抗-M抗体,而Rh血型患者6例,抗-E、抗-D、抗-DC抗体均为2例,经交叉配血试验后根据患者实际输血,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结论于输血治疗前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可为患者选择更适合的血液制品提供科学参考,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220 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及治 疗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甲状腺全切术、患侧切叶+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以 及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30 ~ 39 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其 中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所占比例最高。全部患者中 163 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57 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为 0.6 ~ 3.6 cm,平均直径为(2.3 ± 0.2)cm。多数患者肿瘤直径≥ 1 cm。220 例患者中 25 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115 例 患者采用患侧切叶+峡部切除法,50 例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0 例患者采取患侧腺叶+峡部 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四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4.00 %(21/25)、90.43 %(104/115)、92.00 %(46/50)及 86.67 %(26/30)。 结论:甲状腺癌多发于中年群体,常见的类型为乳头腺癌及滤泡状癌,在治疗过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观察甲状腺超声检查在成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清 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疑似甲状腺疾病的 354 例成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给予超声检查, 观察超声探查诊断结果以及异常甲状腺超声诊断结果等相关情况。结果:354 例体检者中,甲状腺病变阴性者有 186 例 (占比 52.54 %),阳性患者有 168 例(占比 47.46 %),阳性患者中弥漫性病变有 35 例(占比 20.83 %),囊性+实性占 位性病变有 133 例(占比 79.17 %),占位性病变率显著高于弥漫性病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占位性病 变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占比最高。结论:将甲状腺超声检查项目加入到健康体检中,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诊断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