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腑理血法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通腑理血法。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果:采用通腑理血法治疗急性中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处理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LPO、SOD、NIHSS评分、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LPO、SOD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有一定疗效,可以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患者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瘀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急性脑梗死昏迷(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1例采用内科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21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汤内服.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增加(P< 0.05);凉血通瘀汤治疗组治疗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颅内水肿状况减轻(P<0.05);临床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P< 0.05).结论 凉血通瘀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昏迷(瘀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疗程均为14 d,评价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脑出血量和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脑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82.4%。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通脑活络针刺法和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热休克蛋白70(HSP70)、NO和NOS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培养加药,检测上清中TNF-α、HSP70的含量及NO浓度和NOS的活性。结果:加药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的含量下降,HSP70的含量升高、上清NO、NOS水平升高。结论:凉血通瘀方作用于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NF-α的表达,升高HSP70的表达、影响NOS的活性和促进NO的分泌。这可能是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凉血通腑汤灌肠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君颖  徐里  刘志华 《中草药》2009,40(9):1446-1447
目的 观察凉血通腑汤灌肠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腑汤灌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7%,明显优于对照组61.82%(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及颅内血肿减少程度,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论 凉血通腑汤灌肠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疗效明显,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墓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点滴并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评分等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值、低切值,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但纤维蛋白原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逐瘀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洪涛  崔应麟 《四川中医》2008,26(10):72-73
目的:观察逐瘀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逐瘀化痰通腑汤灌肠,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6.6%(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下降及颅内血肿减少程度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逐瘀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常晓 《河南中医》2012,32(7):912-913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治疗阴虚风动型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口服或鼻饲方药镇肝熄风汤;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评定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等观察项目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型出血性中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2)和对照组(n=91),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每日1剂,煎剂500 mL,早晚分服,疗程均为21 d,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计分法对中风病瘀热阻窍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凝四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6.09±0.29)mPa·s、血浆比黏度低切(10.45±1.86)mPa·s、甘油三酯(1.21±0.21)mmol/L、FIB(3.47±0.02)g/L、APTT(28.56±2.34)s,各种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尤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9±3.17)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7±3.65)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82,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1)。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口服,显著改善瘀热阻窍证,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中药加味温胆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痰瘀证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痰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温胆汤治疗,疗程均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血脂(TC,TG)、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P<0.05。提示: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加味温胆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证患者疗效肯定,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