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硬膜外麻醉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施行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患者60例,PCEA采用吗啡6 mg+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100 mL)。将患者分为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氟哌啶组和对照组(每20例),在术前静脉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氟哌啶2.5 mg和生理盐水100 mL。术后记录使用PCEA镇痛期间的恶心例数及其严重程度;呕吐例数及次数;出现呕吐后给予胃复安,非那根,地塞米松等药物止吐的控制率。结果 对照组13例出现Ⅰ~Ⅲ级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患者1例1级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其他两组相比P<0.001;氟哌啶组出现5例Ⅰ~Ⅱ级恶心呕吐的,与对照组相比P=0.022。结论 术前预防性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显著降低胆囊切除术后PCEA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术前单次注射帕洛诺司琼或托烷司琼对预防妇科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Apfel评分≥3分,择期全麻下行妇科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每组30例。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分别单次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或托烷司琼5 mg,术后使用氢吗啡酮自控镇痛,随访72 h。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程度,并计算完全有效率(CR)和完全控制率(CC)。结果 P组患者术后0~24 h及24~48 h恶心呕吐程度均明显低于T组(P0.05),48~72 h恶心呕吐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共5例(17%)发生呕吐,治疗失效时间为(19.6±9.4)h,无一例补救治疗;T组共19例(63%)发生呕吐,治疗失效时间(20.6±4.5)h,补救治疗3例次。术后0~24 h、24~48 h和0~72 h P组CR和CC明显高于T组(P0.05),而术后48~72 h两组CR和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单次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预防妇科手术PONV的疗效在术后48 h内明显优于单次注射托烷司琼5 m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对剖宫产病人围术期寒战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分为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0例。记录患者术中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以及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帕洛诺司琼组术中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胎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可以安全及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患者围术期寒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洛诺司琼静脉注射联合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女性患者320例,年龄18~75岁,BMI 21.5~27.1 kg/m~2,ASAⅠ—Ⅲ级。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Apfel危险分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帕洛诺司琼静脉注射联合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组(PD组),帕洛诺司琼静脉注射组(P组),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80例。PD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5 mg;P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D组麻醉前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5 mg;C组麻醉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所有患者均行静-吸复合麻醉,术后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泵的配方为舒芬太尼3μg/kg。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麻醉诱导前和术后4 h检测血清胃动素(MTL)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头痛、眩晕和疲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0~8 h PD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0~8 h和8~24 h PD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P组、D组和C组术后4 h血清MTL浓度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P组术后头痛和眩晕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D组、D组和C组(P0.05),而疲乏发生率明显低于PD组、D组和C组(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静脉注射联合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预处理,在PONV高风险女性患者开腹术后能够有效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为临床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的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拟行结直肠腹腔镜手术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各组术后行同配方的静脉镇痛。A组手术结束前1 h静推托烷司琼6 mg;B组手术结束前1 h静推帕洛诺司琼0.25 mg;C组手术结束前1 h静推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镇痛泵中静脉泵注帕洛诺司琼0.25 mg/72 h。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下床天数、出院时间。 结果B组和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较之A组、B组在术后24 h后PONV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5.165,P=0.023、0.023);C组、B组较之A组术后镇痛24 h内除PONV外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后除PONV外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6.275,P=0.033、0.012);C组较之A组、B组术后下床天数(t=3.718、2.975,P<0.001、0.004)、出院时间(t=6.650、5.440,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帕洛诺司琼持续用药效果更稳定,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应用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全身麻醉后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妇科手术120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40例。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A组:帕洛诺司琼0.075mg,复合地塞米松5mg。B组:帕洛诺司琼。C组:生理盐水10 m L。观察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C显著降低,其中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B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预防妇科老年患者手术后恶心呕吐,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帕洛诺司琼联合揿针刺激足三里穴、内关穴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8月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18~60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Apfel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帕洛诺司琼组(P组)、揿针刺激穴位组(Q组)和帕洛诺司琼联合揿针刺激穴位组(PQ组),每组30例。P组术前30 min静注帕洛诺司琼0.25 mg; Q组术前30 min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PQ组术前30 min静注帕洛诺司琼0.25 mg联合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记录术后0~3、3~6、6~12、12~18、18~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术后3~6、6~12、12~18、18~24 h PQ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低于P组和Q组,术后0~3、3~6、6~12、12~18、18~24 h P组和Q组间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长于Q组和PQ组(P0.05),Q组和PQ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洛诺司琼联合揿针刺激足三里穴、内关穴对术后恶心呕吐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露醇复合多模式镇吐措施预防甲状腺术后头晕头痛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00例,男39例,女61例,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甘露醇复合多模式镇吐组(M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TIVA)方法。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 mg。M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快速静注甘露醇2ml/kg,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24h内两组患者头晕头痛及PONV的发生率。结果M组术后24h内头晕头痛发生率为5例(10%),PONV发生率5例(10%),明显低于C组的15例(30%)和12例(24%)(P0.05),术后24h内额外使用止吐药M组为2例(4%),明显少于C组的9例(18%)(P0.05)。结论术前给予地塞米松、术毕前30min给予强效止吐剂帕洛诺司琼并复合脱水药甘露醇进行多模式镇吐可显著降低甲状腺术后头晕头痛及PON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及小剂量氟哌啶与单独应用格拉司琼对 L C术后 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  86例 L C手术、女性病人 ,随机分为格拉司琼联合用药组、格拉司琼组及对照组 :观察术后 2 4 h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副反应。结果 格拉司琼组及联合用药组术后 2 h内 PON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和 P<0 .0 1) ,联合用药组术后 2~ 12 hPONV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术后 12~ 2 4 h PONV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及格拉司琼组 (P<0 .0 5 )。结论 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氟哌啶联合用药预防 L C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疗效优于单用格拉司琼 ,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盐酸帕洛诺司琼和盐酸帕洛诺司琼联合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骨肿瘤化疗所引起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49例骨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第1、3天化疗前30 min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0. 25 mg,联合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化疗前30 min和化疗后1 h使用甲氧氯普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侧5 mg)。比较两组化疗后止吐效果、恶心改善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急性期呕吐控制总有效率和恶心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而两组延迟期和全期呕吐控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全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联合足三里穴位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急性期恶心呕吐优于单用盐酸帕洛诺司琼,但对延迟期和全期恶心、呕吐的治疗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共281例,研究组141例,对照组140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075mg,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5ml。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采用七氟醚吸入和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评价术后0~6h、6~72h、0~72h呕吐的完全缓解率和治疗失败时间。结果在0~6h、6~72h和0~72h时的CR%研究组分别为107(75.89%)、104(73.76%)和92例(65.25%),对照组分别为81例(57.86%)、70例(50.00%)和62例(42.86%),研究组的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失败时间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86.5min和300.0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能有效预防PONV。  相似文献   

12.
阿扎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应用阿扎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腹腔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ASAⅠ~Ⅲ级择期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 0例)、格拉司琼组(B组3 0例)和阿扎司琼组(C组3 0例) ,三组病人在手术结束前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格拉司琼3mg ,阿扎司琼10mg ,观察术后12h、2 4h、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阿扎司琼组和格拉司琼组恶心呕吐或恶心伴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 ,阿扎司琼组恶心呕吐或恶心伴呕吐发生率低于格拉司琼组(P <0 .0 5 )。结论:阿扎司琼和格拉司琼均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全身麻醉术后的恶心、呕吐,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对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并术后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手术结束前30 min,P组患者缓慢静注帕洛诺司琼0.25 mg,T组患者缓慢静注托烷司琼6 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VAS及Ramsay评分、恶心呕吐的程度,计算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同时记录患者腹胀、头痛、椎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的VAS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24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0.0%和73.3%,T组分别为63.3%和60.0%;P组患者术后48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0%和93.3%,T组分别为66.6%和63.3%.两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48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T组患者(P 〈 0.05).帕洛诺司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结论 腹部手术后24 h内,帕洛诺司琼预防吗啡硬膜外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效果与托烷司琼相当,但术后48 h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或)帕洛诺司琼预防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择期行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四组:地塞米松组(D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推;帕洛诺司琼组(P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帕诺洛司琼0.25 mg静推;联合给药组(L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帕洛诺司琼0.25 mg静推;对照组(C组),诱导后给予生理盐水5 ml静推。手术后24h评价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结果四组患者PONV发生率分别为25%(D组)、27.5%(P组)、11.3%(L组)和40%(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校正检验水准(0.05/6)两两比较时只有L组与C组PONV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和帕诺洛司琼能够更有效降低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对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176例手术后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随机分为4组:A组,分别在术中、PCA泵中给予昂丹司琼8mg;B组,在PCA泵中给予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C组,在术中给予昂丹司琼8mg、PCA泵中给予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及昂丹司琼8mg;D组,分别在术中给予昂丹司琼8mg、在PCA泵中给予地塞米松5mg及氟哌利多2.5mg。术后48h回访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29.5%(13/44)、B组34.1%(15/44)、C组7.0%(3/43),D组11.4%(5/44),联合用药组即C组和D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一用药组A组和B组(P0.05);A、B2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10,P=0.647),C组PONV发生率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114,P=0.736)。结论联合应用昂丹司琼、地塞米松及氟哌利多3种止吐药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自控镇痛患者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盐酸雷莫司琼(Ramosetron hydrochloride,RH)对外科手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的预防效果。方法 2012-03—2013-03,选择外科实施开腹手术的胆道结石患者98例作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三组,即RH组(35例)和昂丹司琼组(32例),以及对照组(31例)。RH组在麻醉诱导之前的5 min静注0.3 mg RH。昂丹司琼组静注4 mg昂丹司琼。对照组单纯予以10 ml生理盐水。对比各组患者不同时间MAP及HR水平,术后恶心和呕吐分级情况以及PONV总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RH组与昂丹司琼组及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的MAP及HR水平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H组的PONV总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1%(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09,P=0.001)。但与昂丹司琼组的9.38%(3/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4,P=0.569)。各组间不良反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RH药物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不良症状,降低PONV发生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观察昂丹司琼配伍地塞米松预防异位妊娠患者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应用.方法:收集11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空白组)、B(单用昂丹司琼组)、C组(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组)、D组(昂丹司琼+氟哌利多组),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术后6h和24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B、C、D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其中C、D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昂丹司琼联合用药是预防异位妊娠腹腔镜术后PONV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 ting,PONV)是麻醉和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0%,在某些高危因素的人群中,若不进行干预,PONV发生率高达70%~80%,其中18%的患者为难治性PONV而导致术后恢复室治疗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原因[1-2]。2018-06—2019-06间我院日间手术中心对接受无痛人流术者采用帕洛诺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术后PON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雷莫司琼、恩丹西酮及氟哌利多用于预防妇科盆腔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及对患者Q-T间期的影响.方法 7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手术开始2 h左右分别静注雷莫司琼0.3 mg(L组)、恩丹西酮4 mg(E组)或氟哌利多2 mg(F组).记录用药同时及用药后第2、3、5、10、15 min的ECG,分析经HR修正的Q-T间期(QTc).术后2、6、12、24、48 h观察患者PONV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术后0~12 h内L组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E、F组(P<0.05).F组给药后2、3 min Q-T间期较给药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 雷莫司琼预防妇科肿瘤患者盆腔根治PONV的效果略优于恩丹西酮及氟哌利多;氟哌利多显著延长Q-T间期.  相似文献   

20.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预防性用药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通过大样本调查分析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因素并观察预防性应用不同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药的效果。方法104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于术前分别给予昂丹司琼、托烷司琼或生理盐水。术后24h回访患者PONV发生率和情况。结果显著影响PONV发生率的因素有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及既往PONV或晕动病史。三组PONV发生率依次为昂丹司琼组26.3%、托烷司琼组21.4%、空白对照组28.3%,其中托烷司琼组PONV发生率较低(P<0.05)。女性或接受全麻的患者应用昂丹司琼或托烷司琼均可有效的降低其PONV发生率(P<0.05)。结论女性或全麻患者预防应用5-HT3受体拮抗药可降低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