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载SGC-7901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新城疫病毒(NDV)修饰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索胃癌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取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于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用反复冻融法制备胃癌细胞抗原,用于致敏DC细胞。然后分以下4组进行试验:CIK组、DC-CIK组、CIK+NDV组、DC-CIK+NDV组,同时设单独的靶细胞对照(SGC-7901)和效应细胞对照(CIK、NDV、DC-CIK)。并与化疗药(氟尿嘧啶、顺铂)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用NDV修饰抗原后,无论是CIK细胞还是DC-CIK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率均增高。其中负载胃癌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杀伤率最高,效靶比为20∶1时,达到83.4%。化疗药物作用48 h时的疗效也不如单纯CIK细胞作用24 h的疗效。结论负载SGC-7901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经NDV修饰抗原的SGC-7901细胞的杀伤效果最佳。胃癌的生物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DC的抗胃癌细胞活性.方法 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再将DC与CIK混合共培养,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将CIK-DC与胃癌细胞混合,使用MTT法测定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CIK细胞共培养后,与胃癌细胞10:1 ~50:1混合的靶效比范围内,CIK-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单独的CIK细胞(P<0.05),杀伤率与效靶比有关.结论 CIK-DC的抗胃癌细胞活性高于CIK细胞,是细胞免疫治疗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IK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特异性杀伤卵巢癌细胞的比较。方法自体外周血CIK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扩增,负载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致敏外周血与腹水来源的DC诱导出的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比较。结果①单一CIK细胞对SKOV3卵巢癌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率有明显差异(P<0.05);②外周血DC与CIK共培养后对卵巢癌SKOV3细胞杀伤率较单一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明显提高;③负载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致敏的DC诱导出的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明显提高,较非致敏DC联合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有明显差异(P<0.05);④负载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致敏的腹水来源的DC联合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与外周血来源的DC联合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卵巢癌腹水来源的DC可以考虑作为过继免疫治疗效应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DC与CIK共培养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小时,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活性.结果显示: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DC-CIK细胞群的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负载相关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并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出DC和CIK细胞,热休克方法处理胃癌MKN-28细胞株并制备肿瘤抗原用于负载DC,与CIK细胞共培养,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细胞表型,MTS法检测CIK细胞对MKN-28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IK与DC共培养后,与单纯CIK细胞相比较,增殖活性明显提高,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增多并且具有更强的杀瘤活性,效靶比为20.0∶1时,负载MKN-28抗原的DC-CIK(Ag-DC-CIK)组对MKN-28的杀伤活性为(57.96±2.23)%,远大于未负载MKN-28抗原的DC-CIK组[(38.02±2.06)%]和单纯CIK组[(29.78±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热休克凋亡肿瘤细胞抗原负载的DC能促进CIK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6.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细胞冻融抗原 (CL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对特异性抗白血病的作用 ,将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用CLA致敏 ,再与CML患者的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 (CIK +CLA DC组 ) ,与未致敏的DC +CIK(CIK +DC组 ) ,CIK组及CIK +CLA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效靶比为 2 5∶1时细胞杀伤活性最强 ,在该效靶比下 ,4组细胞对自身CML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5 2 5± 9 4 ) % ,(2 0 7± 7 5 ) %和 (2 4 2± 8 7) %。CIK +CLA DC组杀伤活性最强 ,与其余 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IK +DC组比CIK组杀伤活性强 (P <0 0 1) ;CIK组与CIK +CL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IK +CLA DC组在效靶比为 2 5∶1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14 6± 6 2 ) %和 (12 7± 10 2 ) % ,与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CIK对CML患者自身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 ;CIK与CML DC共培养组对自身CML细胞杀伤活性比CIK组强 ;CIK与CLA抗原致敏CML DC共培养组具有最强的杀伤活性。CLA抗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DC)对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0.05、P〈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相同奈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天,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 、TNF—α含量均比单纯培养CIK细胞分泌含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但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脐血较易获得,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排斥反应,因而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培养14d的CIK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按不同效靶比共培养,MTT法检测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杀伤效应;将CIK细胞培养液上清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14d,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量达(31.6±5.5)%。CIK对SKOV-3的杀伤效应在效靶比为5:1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和(24.20±5.59)%,当效靶比为40:1时,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53.98±5.02)%和(74.74±6.87)%。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结论CIK细胞可通过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分泌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HL和NHL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淋巴瘤效应。因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胃癌细胞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效果。方法以细胞培养技术将BALB/c小鼠未成熟Dc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融合,并提取融合细胞分泌的exosome作为瘤苗。将人胃癌细胞株接种于BALB/c小鼠以建立4组荷瘤小鼠模型,A、B、C组小鼠接种SGC-7901细胞。D蛆小鼠接种BGC.823细胞。各组2周后开始在腹腔接种相应瘤苗。A组瘤苗为对照用PBS;B组溜苗为BALB/c小鼠来源的未成熟Dc,c组及D组瘤苗为未成熟DC-SGC7901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每组取6只小鼠收集脾细胞悬液,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剩余每组6只小鼠留待观察生存期。结果A、B、C、D组小鼠脾细胞悬液的细胞毒性分别为(27.22±7.31)%、(58.28±7.80)%、(72.36±6.28)%、(43.15±5。60)%,4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4.2±1.3)d、(29.2±1.8)d、(37.6±2.2)d、(22.1±2.6)d。方差分析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检验提示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成熟DC-胃癌细胞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作为新型、高效肿瘤疫苗,可诱导抗胃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吉奥对人肺癌细胞A549及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不同浓度的替吉奥对A549细胞及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选择5-氟尿嘧啶(5-Fu)作对比,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替吉奥对A549及SGC-790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替吉奥对2种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浓度依赖性。替吉奥对3.549细胞及SGC-7901细胞的IC50分别为78.33μg/mL和63.40μg/mL,明显低于5-Fu的241.60μg/mL和201.68μg/mL。替吉奥能明显使2种细胞的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及S期,且对A549细胞及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64±3.92)%和(38.69±3.02)%,明显高于空白组。结论替吉奥对人肺癌细胞A549及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抑制作用明显,显著优于5-Fu。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恶性胸腔积液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DC),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CIK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奥沙利铂(L-OHP)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收集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每例收集800~1 000 ml,双层聚蔗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DC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收获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获得CIK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 ①恶性胸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培养9天的DC表面标志物CD80、CD83、CD86及MHC-Ⅱ类分子HLA-DR与第0天比较明显增高,分别为(56.61±7.01) % vs (14.38±5.16)%,(58.85±7.05)% vs (18.49±9.43)%、(60.27±13.94)% vs (20.39±6.67)%、(70.97±8.96)% vs (41.36±8.57)%(均P<0.01).②培养14天后,DC与CIK细胞共培养较单独CIK培养中CD3+/CD56+、CD3+、CD4+、CD8+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③DC与CIK细胞共培养联合L-OHP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1).结论 胸腔积液来源的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促进CIK细胞增殖、增强其杀伤作用;两者共培养后联合L-OHP具有协同作用,对肺腺癌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肺癌综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是否具有人体内逆转肺癌多药耐药(MDR)的作用。方法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2个疗程DC/CIK细胞输注。输注前和完成2个疗程细胞输注后,流式细胞术测定 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以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部检测出P-gp和MRP阳性细胞。DC/CIK细胞输注前, P-g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8.67±8.76)%,平均荧光强度2.18±0.34;MR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14±0.49)%,平均荧光强度为2.14±0.437。DC/CIK细胞输注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4.96±6.9)%,平均荧光强度2.07±0.42;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0±0.53)%,平均荧光强度为2.05±0.42。2个周期DC/CIK细胞输注前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01),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MR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其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结论 DC/CIK细胞可以在人体内逆转肺癌MD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以及CIK(cytokine induced cells)细胞对结肠癌细胞SW1116的体外杀伤作用,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用IL-4、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细胞,并用抗原进行负载;用CD3Ab、IFNγ、IL -2、IL-1α等诱导培养CIK细胞,分别用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进行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比较两者对SW1116的杀伤效果.结果 抗原负载的DC和CIK对SW1116均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分别达到64.10%和67.70%.结论 抗原负载的DC及CIK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参麦及顺铂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VEGF、Bcl-2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MTT法显示参麦及顺铂能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单用顺铂组,有效浓度为1.25 μg/ml,起效时间为72 h,其抑制率为(8.70±0.57)%,联合用药组,有效浓度为顺铂0.625 μg/ml,起效时间为48h,其抑制率为(8.87±0.10)%.行Hoechst33258染色可见细胞核出现固缩、边集,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现象;RT-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药物作用后Bcl-2、VEGF的mRNA表达降低,Caspase-3mRNA表达升高.结论 参麦与顺铂联合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用顺铂相比,参麦与顺铂联合可有效减少顺铂的用药剂量,促进凋亡,其作用与协同促进Caspase-3的高表达及Bcl-2、VEGF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pG ODN1826增强树突状细胞(DC)抗胃癌效应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DC,用GM-CSF和IL-4培养,于第5天加入TNF-α并分成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组继续培养。第6天各组均加入胃癌细胞冻融抗原50μl,Ⅱ、Ⅳ、Ⅵ、Ⅷ组再分别加入CpG ODN182610μg/ml,第10天ELISA检测IL-12和IFN-γ的水平,MTT法检测CTL对MKN45、MKN28、SGC7901和A549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CpG ODN1826增强DC对胃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第10天,加入CpG ODN1826后各组IL-12、IFN-γ的分泌量明显提高;CpG ODN1826协助DC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KN45、MKN28、SGC7901均有强烈的杀伤效应(P<0.01),杀伤活性显著高于A549(P<0.01)。体外应用CpG ODN1826对肿瘤细胞周期比例:G0/G1间期(MKN4568.35%、MKN2869.23%、SGC790169.80%),S期(MKN4539.45%、MKN2839.75%、SGC790139.55%),G2/M期(MKN456.50%、MKN286.30%、SGC79016.42%);与A549(G0/G1间期57.68%,S期25.13%,G2/M期1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不同肿瘤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为MKN4575.20%、MKN2373.87%、SGC790172.43%、A54951.43%,表明CpG ODN1826能显著增强DC对胃癌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促进胃癌细胞的早期凋亡(P<0.01)。结论 CpG ODN1826体外可显著增强DC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显著抑制胃癌细胞分裂增殖、促进凋亡,可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