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本文研究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术后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本院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治疗患儿,共纳入本院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616例。于2012年1~5月入院的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预防组,217例)和于2012年6~12月入院的为非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非预防组,399例),所有患儿均成功实施介入手术,术后即刻拔除血管内导管,并压迫止血。预防组在术前30 min至术后48 h预防性静脉应用头孢唑林钠,非预防组术前和术后均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观察体温、白细胞数、CRP及临床体征,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培养,术后随访1月。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预防组术后感染发生率6.91%,非预防组5.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无需进行抗生素预防性治疗防止术后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 13 8例择期LC患者随机分为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两组 ,比较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感染率 2 9% ( 2 /68)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感染 4 2 % ( 3 /70 ) ,两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对年龄在 70岁以下 ,无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无躯体其它部位感染 ,胆囊非急性炎症患者 ,围手术期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3.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抗生素与预防院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抗生素与预防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入院前未经抗生素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重型肝炎病例,根据抗生素应用情况分组、对照研究。结果:92例中49例发生医院感染53次,其中预防性抗生素组15例(30.7%)16次,对照组34例(69.3%)37次。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组感染发生时间延迟,感染率降低。结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发生感染,为临床抗生素应用策略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介入病区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9例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对照组则不给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相关症状以及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生感染的有2例次,均为败血症,两组患者各有1例次。没有发生介入穿刺部位以及靶器官的感染。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08%,对照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2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骨科手术以清洁手术为主,但因大量使用内固定材料和各种同种异体植人物,术后感染一直是医生和病人担心的问题,随着抗生素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概念和原则的建立,骨科无菌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选用拉氧头孢钠作为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后感染的抗生素,评价其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并探索其最佳给药时机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指导下肠癌手术后预防性的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与分析了60例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与依据传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结果.其中30例患者在手术后第1,2,3,5,7天每日抽血化验降钙素原及血常规水平,在降钙素原恢复正常(<0.5 ng/mL)后停用抗生素.其余30例患者依据传统标准停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体温变化及短期感染相关并发症与抗生素使用天数.结果:两组比较体温波动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用药天数比较,PCT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道术后感染在降钙素原指导下的抗生素应用要优于标准抗生素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方法检索1975年至2013年3月公开发表的所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及系统评价。结果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7项,共2220例患者;共有15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76%。其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1115例,有5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75%;对照组1105例,有9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75%。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48%(OR0.52,95%C10.37—0.73,P=0.0002)。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外科择期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择期手术(Ⅰ、Ⅱ类切口)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观察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肿、腹股沟疝手术)和Ⅱ类切口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愈合良好,无肺炎髙热、腹腔或切口感染并发症;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送检的培养标本,无论是伤口分泌物还是胆汁,均无细菌生长。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股沟疝手术患者,术前一次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无高热;胆囊切除术,术前一次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在体温上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科择期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易受污染切口,术前30min一次性静脉用药(头孢菌素),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已婚已育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生殖道感染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放置IUD的200例已婚已育女性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放置IUD后是否发生生殖道感染分为观察组(发生生殖道感染)与对照组(未发生生殖道感染),对放置IUD后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放置IUD后1年内,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14.50%。两组的年龄、糖尿病、贫血、IUD放置时间、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个月内盆浴、术后1个月内性生活、性伴侣数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贫血、IUD放置时间、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个月内盆浴、术后1个月内性生活、性伴侣数量是已婚已育女性放置IUD后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已婚已育女性放置IUD后受到年龄、糖尿病、贫血、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术后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多个性伴侣、术后1个月内盆浴及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生殖道感染,临床上应根据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对策,以减少IUD放置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以便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普外科49例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肿、腹股沟疝手术)和52例Ⅱ类切口手术(胆囊切除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通过体温变化及手术相关与非相关部位的感染的检测与观察,评价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和必要性.结果全部病例愈合良好,无肺炎、高热、腹腔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口分泌物、胆汁送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甲状腺手术Ⅰ类切口患者,用与不用抗生素,术后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股沟疝手术Ⅰ类切口患者术前一次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无感染出现;胆囊切除术Ⅱ类切口患者,术前一次性使用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科择期手术,对于Ⅰ类切口患者,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易受污染切口,术前一次性静脉用药,即能够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有产时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的新生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必要性及合理方法。方法:将连续两年两个时间段出生的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普遍预防组(1127例)及选择预防组(1237例),对普遍预防组新生儿生后均给予抗生素3d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对选择预防组必须有C-反应蛋白(CRP)≥4mg/L的条件才预防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的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并作统计检验。结果:普遍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2.33%,选择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1.88%(#2=0.0740,P>0.05)。选择预防组的抗生素使用率(23.69%)及平均使用时间[(1.21±0.47)d]均小于普遍预防组[99.56%,(2.96±0.27)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1)。结论:推荐仅对CRP≥4mg/L的易感高危新生儿预防应用抗生素,因为此方法优于普遍预防法,其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确保了医疗安全,又可明显降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及用药时间,避免了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94例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研究组则在术前、术中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用药时间、用药费用、住院总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服用抗生素对预防术后感染并无显著疗效,且增加患者药费和住院总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和术后用药时间。因此,临床上应合理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根据指导原则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时机及方法。方法:选择69例剖宫产病例为术前用药组(观察组),同期70例为术后用药组(对照组),观察产妇术后病率、体温、腹壁切口感染等指标,比较两组用药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腹壁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方面预防效果相同,但在术后病率、体温波动幅度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很有必要,且术前用药优于术后用药。王桂云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后非常普遍,但是,不加选择的应用抗生素会增加患者的费用及抗生素耐药.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 数据库,用RevMan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8 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安慰剂在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R=0.68,95%CI(0.49,0.94)];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78,95%CI(0.56,1.10)].亚组分析提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安慰剂相比在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63,95%CI(0.16,2.57)],头孢类抗生素和安慰剂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RR=0.66,95%CI(0.41,1.06)].结果提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正常分娩会阴侧切术切口的影响.[方法]328例行会阴侧切术的正常分娩且术前无感染征象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8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照组160例未进行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会阴侧切伤口感染和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并调查病人的满意率.[结果]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正常分娩产妇会阴侧切术后不必常规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必须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整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8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768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5%;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生化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应用抗生素种类等均有相关性。结论: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除了与患者病情和切口类别有关外,与外科医师的手术操作、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也有相关性。提高手术熟练程度,缩短术中暴露时间,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呼吸机)应用抗生素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CPR前无感染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时随机列入治疗组(抗生素预治疗)和对照组(未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两个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率及感染后死亡率。结果:两组院内细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组的真菌感染显著增高。结论:CPR中机械通气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无明显效果,应严格临床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120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可能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因素,随后将所得的结果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感染者15例,未感染者10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在ICU进行抢救、脑脊液漏出、大小便失禁、糖尿病、术中使用激素、手术伤口污染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脑脊液漏出、糖尿病、手术伤口污染是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未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脑脊液漏出、糖尿病、手术伤口污染,临床医师需更注意预防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对498例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术前用药(实验组)和术后用药(对照组)两组,观察术后感染(盆腔感染和腹部切口感染)指标,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93%(2/214)和1.05%(3/28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妇科肿瘤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短程术前和术后用药比长时间术后用药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157-4158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300例我院住院腹部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抗生素指导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总药物费用。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总药物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预防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为病人减少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