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从胚胎卵黄囊全能间叶细胞分化而来,是一小群不均一的最原始的造血前体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和血液中。能保持数量和质量不变,在造血细胞发育谱系中,兼有髓系和淋巴系多向分化的潜能,移植后可在重建造血的同时重建免疫,故也称为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干细胞中研究最早、最多、最深入的一种。近年来在造血干细胞的多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的可塑性等方面。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造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造血活动住胚胎早期就已经开始。成人造血处于稳定状态,血液中的血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胎儿期,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然而在肝脏发育之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发育就需要红细胞,这一时期,由卵黄囊的血岛产生大的原始红细胞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胚胎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卵黄囊的正常功能,卵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胚胎11.5d(embryonic 11.5d, E11.5)不同造血部位的解剖结构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定位和形态,探讨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起源、迁移、扩增和发育机制。方法运用尼氏(Nissl)染色、苏木精-伊红(htoxylin eosin,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IF)观察E11.5小鼠胎盘(placenta, PL)、卵黄囊(yolk sac, YS)、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区、胎肝(fetal liver, FL)和头部(head, Hd)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以及运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 QPCR)检测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Nissl和H-E染色结果显示E11.5小鼠AGM区背主动脉、PL血管迷路、YS血管、Hd脑血管和FL血窦富含血细胞;CD34、CD45、CD133、c-kit、Sca-1和Runx1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P<0.05),其中P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造血部位(P<0.05);IF结果显示CD34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呈强阳性;AGM区背主动脉和泌尿生殖嵴内皮细胞、Hd脑血管周围可见CD45呈弱阳性,而FL则显示CD45为阴性。c-kit和CD133在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同为强阳性。结论 HSC产生关键时期,胚鼠PL和YS中HSC发育最旺盛。永久造血起源于小鼠胚内AGM区,而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迁移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HSC可能通过AGM区血管内皮迁移进入血液循环,首先到达 PL的血管迷路,然后定植于FL,扩增或维持HSC。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 ,MSC). HSC在人体内有三个来源 ,分别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和脐血造血干细胞.在临床上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异体造血干细胞两类. HSC具有自我复制、增殖、多向分化及可塑性[1] .高表达CD34和CD97抗原为识别人类 HSC的主要标记. HSC是最早发现 ,研究最多和最先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 ( Hema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 ,HSCT一般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骨髓细胞、肿瘤或异常细胞 ,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移植给受者 ,使受者重建正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因此 ,本文就人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卵黄囊干细胞向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的定向诱导分化,稳定和优化检测卵黄囊CFU-GM的方法。方法:应用体外琼脂培养法,观察多种因素对小鼠卵黄囊干细胞形成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应用染色压片法对所生成的集落性质作鉴定。结果:植入不同数量的E7.5~8.5 d的卵黄囊干细胞与CFU-GM生成数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在接种相同数量的卵黄囊细胞数的情况下,DMEM培养体系生成的CFU-GM数明显多于IMDM培养体系生成的集落数(P<0.01);马血清(HS)组优于胎牛血清(FBS)组(P<0.01);与GM-CSF相比,WEHI-3条件培养液(W3-CM)能明显促进卵黄囊CFU-GM的生成(P<0.01)。采用完整琼脂凝块压片法对卵黄囊细胞所形成的集落进行鉴定表明为粒-单系细胞集落。结论:卵黄囊干细胞具有向CFU-GM分化的能力;卵黄囊干细胞CFU-GM诱导体系中各组分变化均可影响CFU-GM的集落生成率;以DMEM,GM-CSF或W3-CM,HS为组分的体系可稳定地检测卵黄囊细胞CFU-GM的集落生成率。  相似文献   

6.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超声最早能发现的妊娠囊内容物即为卵黄囊,卵黄囊变形或大小异常往往是胚胎发生病理变化最早出现的超声征象,对判断胎儿生长发育及预测妊娠结果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作者应用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技术对早孕妇女卵黄囊进行了观察及监测,探讨卵黄囊超声与妊娠结果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细胞形态、珠蛋白类型及造血部位,可将红系造血分为原始型红系造血(primitive erythropoiesis)和定向型红系造血(definitive erythropoiesis)两个不同的发育时期,前主要在卵黄囊的血岛内进行,产生有核红细胞,后则集中于胎肝、骨髓和脾脏,产生无核红细胞。如果从红系分化角度出发,则可将红系造血分为红系早期分化(由造血干细胞到红系祖细胞)和终末分化(由红系祖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两个阶段。现对调控胚胎期红系造血的主要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是未分化的多潜能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基中无限增殖。本文用体外研究证实当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S17或卵黄囊内皮细胞系C166共培养时,人ES细胞能分化为造血前体细胞。这种造血分化需要胎牛血清,而不需其他外源的细胞因子。ES细胞来源的造血前体细胞表达细胞表面抗  相似文献   

9.
王娟  谌建平  胡双龙 《广东医学》2002,23(9):991-991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超声最早能发现的妊娠囊内容物即为卵黄囊,卵黄囊变形或大小异常往往是胚胎发生病理变化最早出现的超声征象[1]。对判断胎儿生长发育及预测妊娠结局具有指导意义。为了解卵黄囊的声像图特点以及卵黄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我们应用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对早孕妇女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蔡萍  马爱群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103-1105
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归巢类似于炎性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归巢 ,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从 HSC移植治疗白血病中发现 ,成功的骨髓移植要求 HSC能归巢 (Homing)至骨髓 ,即 :离开外周血液循环准确进入骨髓腔血管外的龛 (Niche)中。所以 ,研究造血干细胞归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归巢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 ,HSC归巢的过程是多步骤粘附的级联放大作用介导的 ,涉及许多分子参与的过程。包括 :1 HSC跨越骨髓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EC)迁入髓腔 ;2 HSC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和基质相互…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HSC)是来源于红骨髓.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一类细胞。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是不同于HSC的另一类骨髓干细胞.具有分裂、增殖、分化形成多种间质细胞潜能,在骨髓中它是造血间质细胞的来源.通过胞体接触和分泌多种造血因子.为HSC的分裂、增殖、分化提供适合的微环境。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已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郑娜  张玫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1):878-880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超声最早能发现的妊娠囊内容物即为卵黄囊,卵黄囊是胚胎发育1周后,由内胚层细胞不断增生形成,为囊胚内细胞团首先分化的结构,以后发育成胚胎,孕早期比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更易显示[1]。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起源于胚胎早期卵黄囊壁上的血岛,在胚胎期的肝、脾是造血干细胞形成嗜酸粒细胞的微环境,而作为中枢淋巴器官的胸腺,则是T淋巴细胞形成和培育的微环境,胎儿胸腺中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出现,胸腺是否也是嗜酸粒细胞培育的微环境,报道甚少。本文为了探索该问题,对12~40周的胎儿胸腺组织发生与嗜酸粒细胞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认为嗜酸粒细胞最早出现于胎儿12周的胸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小鼠胚胎造血发育中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受体(RA receptors,RARs)不同亚型RAR-α、RAR-β、RAR-γ及其合成酶视黄醛脱氢酶1(retinal dehydrogenase 1,Raldh1)和Raldh2的转录水平,探讨RARs不同亚型及其合成酶在胚胎造血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孕鼠胎龄9.5 d(embryonic day 9.5,E9.5)卵黄囊(yolk sac,YS),E10.5、E11.5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E13.5、E14.5、E17.5胎肝(fetal liver,FL)和成年小鼠骨髓(bone marrow,BM),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织中RAR-α、RAR、RAR-γ、Raldh1和Raldh2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其他不同阶段造血组织比较,在E9.5 YS、E11.5 AGM区和BM中,RAR-α、RAR-β、RAR-γ及Raldh1、Raldh2均高表达(P<0.01).E11.5 AGM区RAR-α、RAR-β、RAR-γ及Raldh1、Raldh2表达水平高于E10.5 AGM区(P<0.01).而E13.5~E17.5 FL间的RAR-β、RAR-γ及Raldh1、Raldh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YS、AGM区和BM中RAR-α、RAR-β、RAR-γ及其合成酶Raldh1和Raldh2表达趋势与已有研究中相应造血组织来源的红系造血祖细胞改变相一致,反映了RA与小鼠个体发育中YS、AGM区和BM的造血形成密切相关,而RA对FL的造血形成作用可能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因其能促进血小板生成而得名。近年来研究发现,TPO对造血干细胞(HS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等功能具有调控作用,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TPO调节免疫细胞生成的作用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该文围绕TPO对造血干细胞功能、血小板生成、免疫细胞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红  李鸿培 《中国医刊》2006,41(11):36-38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是人体内最独特的体细胞群,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和重建造血和免疫的潜能。此外还具有广泛的迁移和特异的定向特性,能优先定位于适应的微环境,并以非增殖的状态和缺乏系相关抗原的方式存在。因此,近20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恶性血液病。近年来,人们发现恶性血液病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自身免疫性疾病获得缓解或治愈。因此,目前临床上尝试应用HSCT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血干细胞 (hemotopoieticstemcell,HSC)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 ,它是从卵黄囊全能间叶细胞分化而来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并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祖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经有丝分裂后 ,正常稳定状态下约半数子细胞仍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 ,称自我更新 ,这样就能使干细胞池的大小维持不变。另有半数的干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特征发生改变走向逐渐分化的途径 ,离开干细胞池进入增殖分化池。从而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 ,保证了机体在生命过程中对各类细胞的需要 ,如果二者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病理性造…  相似文献   

18.
代凯 《重庆医学》2015,(11):1553-1555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 SC )是机体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类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免疫抑制、促进微血管形成等功能。M SC 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共移植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机体造血功能恢复加快。但是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仍有争议,对M SC作用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 SC在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辐射及 HSC移植(HSC transplantation , HSCT )前预处理均可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致受者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造血恢复缓慢,移植后感染等发生率增加,最终可能导致移植失败[1]。加速造血重建,尽快恢复外周血象是确保移植最终成功的关键。M SC促进造血重建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临床试验也证明MSC与HSC联合移植加速造血恢复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推测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是为造血细胞创造一个合适的造血微环境[2‐3]。现就M SC在骨髓造血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潜能的特性,能够维持机体一生的血液系统,同时也是血液移植治疗疾病的核心细胞.对于胚胎HSCs起源和发生位点及调控的认识,有助于有效地获得HSCs以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在胚胎发育中,HSCs产生于多个暂时性解剖学位点,包括卵黄囊(yolk sac, YS)、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 gonad-mesonephros, AGM)区等.  相似文献   

20.
薛克营  吕伟  陈燕 《九江医学》2003,18(4):240-242
造血干细胞(HSC)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HSC只能定向分化为各系血细胞,但近来一些关于HSC的研究提示HSC可以转分化为肌肉、心肌、脑胶质、肝等多种非造血组织细胞。其中转分化为肝组织细胞的研究为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