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绝对期28眼,近绝对期32眼行小梁切除术,对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通过6个月-38个月,平均28.5个月的随访,眼压平均较术前下降13.39mmHg,下降率为42.82%,控制在21mmHg以下的占90.00%,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89.29%,近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90.63%。视力提高的占40.00%,绝对期青光眼14.29%,近绝对期青光眼62.50%,无视力下降及突然丧失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88.33%。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23.33%)、葡萄膜炎(10.00%)、前房出血(5.00%)、脉络膜脱离(8.33%)。结论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焦作同仁医院收治的84例绝对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和眼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程依琏  罗谦  黎静 《四川医学》2006,27(9):970-970
目的分析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57例(68眼)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44眼有提高,18眼无变化,6眼下降。术后眼压≤21mmHg者63眼,眼压>21mmHg者5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前房出血和术后浅前房。结论对近绝对期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冻联合睫状血管结扎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9例(49眼)行睫状体冷冻联合睫状血管结扎术的绝对期青光眼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9例患者治愈43例(87.76%),好转4例(8.16%),有效率为95.92%,无效2例(4.08%),经第二次睫状体冷冻术后好转,2例前房出血,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及眼球萎缩。结论睫状体冷冻联合睫状血管结扎术可以有效控制眼压,配合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近绝对期青光眼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108例)近绝对期青光眼行滤过性手术,术后辅以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营养视神经类药物。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7.5年(平均3.5年)。72眼(66.67%)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改善,其中17眼(15.74%)单眼脱盲。36例(33.33%)视力下降,80眼(74.07%)的眼压成功地控制在<2.79kPa。结论:通过手术多数近绝对期青光眼的视力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或提高,对这部分病人绝不应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绝对期28眼,近绝对期32眼行小梁切除术,对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通过6个月~38个月,平均28.5个月的随访,眼压平均较术前下降13.39mmHg,下降率为42.82%,控制在21mmHg以下的占90.00%,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89.29%,近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90.63%。视力提高的占40.00%,绝对期青光眼14.29%,近绝对期青光眼62.50%,无视力下降及突然丧失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88.33%。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23.33%)、葡萄膜炎(10.00%)、前房出血(5.00%)、脉络膜脱离(8.33%)。结论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高路  吴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21-121
目的:讨论不同能量半导体激光经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绝对期青光眼42例42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高能量和低能量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观察眼压、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高能量组眼压由术前65.42±15.55mmHg降至20.45±10.15mmHg,低能量组眼压由术前63.53±15.85mmHg降至28.55±8.45mmHg,差异显著,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应用高能量半导体激光经观膜睫状体光凝术降眼压效果显著,对于绝对期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致盲眼病,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几乎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但传统手术早期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较多,术后晚期瘢痕形成导致的失败率仍高达15%~30%^[1],而经过改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应的并发症较少。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自2003年以来对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8例20只眼,单纯白内障手术3只眼,白内障手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17只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0只眼,周边虹膜切除术7只眼)。一期植人人工晶体17只眼。结果术后16只眼眼压正常,占80%,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0.3者占7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根据发作时房角是否开放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高视力及控制眼压。持续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是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强调膨胀期前手术是预防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预防近绝对期青光眼球后麻醉致一过性黑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光眼致盲占总致盲眼病的 5 3%~ 2 1%。当近绝对期青光眼药物控制眼压效果不佳时 ,滤过手术是控制眼压保护其残留视力的首选方法。近年来 ,我们观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降低近绝对期青光眼患者术前球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确诊为近绝对期青光眼而无心血管疾病患者 ,共 6 8例 (78眼 ) ,随机分为麻醉前口服尼莫地平的治疗组和麻醉前不口服尼莫地平的对照组。治疗组 :30例 (37眼 ) ,年龄 :17~ 70岁 ,平均 6 1岁。男 13例 ,女 17例。对照组 :38例 (41眼 ) ,年龄 :2 3~ 73岁 ,平均 6 5岁。男 15例 ,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晚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联合应用口服甲钴胺糖衣片0.5g tid,连续3~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值为38.97+2.91mmHg,术后眼压平均值为14.41+2.17 mmHg。术后2周视力提高大于两行10眼(21.74%),视力提高小于两行20眼(43.48%),不提高14眼(30.43%),减退2眼(4.34%),追踪观察6~24个月,无视力丧失。视野改善8眼(17.39%),视野不变34眼(73.91%),视野缩窄4眼(8.70%)。结论:晚期青光眼通过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可有效控制眼压,避免视力过早丧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0.2%brimonidine滴眼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5例患者41只眼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在停用其他抗青光眼药物足够长的时间后测量基础值,于0.2%brimonidine点眼每日两次(8 AM,8PM),每月复查一次,测量低谷眼压(用药12h后眼压)和高峰眼压(用药2h后眼压)等,每3个月复查视野一次。结果:每次随访中0.2%brimonidine均能显著降低患者低谷及高峰眼压(P<0.05);复查24h眼压波动每一时间眼压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3月及6月复查视示药物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P>0.05)。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全身副作用。结论:0.2%brimonidine对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具有稳定的降眼压效果,是一种具有良好耐受性,同时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新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24眼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24眼手术顺利。术后随访2~15个月,眼压控制≤ 21mmHg20眼,局部用药可控制2眼;术后视力提高13眼,术后视力不变6眼。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行小梁切除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对50例全麻手术病人进行了不同时间的眼压观察,结果示氯胺酮对眼压有升高作用。用药后5min眼压开始升高,15min达高峰,30min绝大多数眼压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住院的42例(42眼)NVG患者分别采用Ahmed青光眼阀(Ahmed glaucoma valve,AGV)植入术与睫状体冷凝术这两种术式,对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眼部并发症及疗效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压:两组病例术后眼压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术后1 d、1周AGV植入组眼压明显低于睫状体冷凝组,两组之间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有效率:AGV植入组术后有效19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81.8%,睫状体冷凝组有效15眼,无效5眼,有效率为75%,两组病例的手术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V植入术及睫状体冷凝术均是治疗NVG较为有效的临床手术方法,因睫状体冷凝术是一种眼部组织破坏性手术,仅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的青光眼。AGV植入术作为一种滤过性手术,对眼部组织破坏性较小,术后患者反应轻,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视力维持稳定,对拥有一定视功能的NVG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郑敏 《四川医学》2009,30(10):1601-160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患者随机被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25例(28眼),对照组22例(32眼)。手术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评价两组眼压变化、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眼压的下降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浅前房发生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手术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7.1%(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8.8%),P〈0.05。结论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贺宜平  徐丽 《吉林医学》2006,27(11):1322-1323
目的:评价T字活瓣式小梁切开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43例43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三联术治疗,对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降眼压效果进行观察,全部病例随访1年(6~18个月)。结果:近期降眼压成功率100%,术后无1例发生前房迟缓形成。并发症少,损伤小,远期眼压控制良好。结论:该术式切口小而少,是较理想的三联术,但应用范围窄,不适于急性发作期。  相似文献   

20.
陆融  陈敏亚  林菁  赵伟 《当代医学》2022,28(3):90-93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7例(15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组和联合组,各79眼.超声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眼压、前房角开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