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中,大自然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如春夏秋冬、白昼黑夜。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机能诸如体温、心率、血压、血糖、激素分泌等在24小时内也会呈现节律性的变化,称为昼夜周期生理节律。血压更是如此。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小时血压呈现两峰一谷、昼高夜低的昼夜血压节律,即夜间血压较低,于凌晨1:00~3:00时达到谷值;清晨觉醒后血压迅速增高,于8:00~9:00达到第1个峰值;  相似文献   

2.
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状态下,血压呈节律性波动.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24 h,故称之为昼夜节律(diurnalrhythin)或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in).初步研究表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可能受到多种神经与体液因素调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调节进行了较多研究,现就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梅  李南方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40-841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节律,ABPM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人体血压状况。通过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观察,了解血压昼夜变化程度,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状态下,血压呈节律性波动。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24 h,故称之为昼夜节律(diurnalrhythm)或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初步研究表  相似文献   

5.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众所周知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一直在不断的波动。多数情况下 ,这种波动不是随机无序的 ,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 2 4小时 ,故称之为昼夜节律 (diurnalrhythm)或近日节律 (circadianrhythm)。关于血压昼夜节律的机制与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 ,现就相关文献总结如下。1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生理状态下 ,人体血压多表现为夜低昼高型 :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 ,自清晨觉醒前后人体血压迅速增高 ,并于 10~ 12时达到峰值。此后血压便逐渐降低 ,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  相似文献   

6.
血压的昼夜节律是人体中众多生物节律之一。本文概述了正常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及不同疾病状态时血压节律的变化。并且列举了血压节律调节的相关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周节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人体血压一周动态节律(周节律)的存在及其在临床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健康人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一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另外对7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统计。结果 健康人和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一周波动多呈现双峰双谷型,模式为周一为第一个高峰,周四或周五血压为第二个高峰,周日为最低值,高血压病患者周节律更为明显,血压一周节律性波动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基本一致。结论 人体动态血压存在周节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一周发病时间规律与血压周节律密切相关,血压高峰日的发现对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将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Ib)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比较杓型组与非杓型组血压增值、血压昼节律变化及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结果:血压昼节律改变者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均较正常昼节律者增加(P<0.01)。结论:血压昼节律改革呈非杓型者其肾损害较杓型者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年龄对心率变异性(HRV)昼夜节律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血管病及其他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疾患的健康志愿者75例,按不同年龄分3组。应用美国产Oxford-6000型动态心电监测仪进行24h心电监测,并用心率变异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分析,观察其HF、LF、VLF等频域指标并计算LF/HF比值。结果 3组HRV频域指标均呈近日节律分布;且LF、HF24h平均水平、昼夜振荡幅度Ⅰ组显著高于Ⅱ组,Ⅱ组显著高于Ⅲ组。结论 HRV指标呈现近日节律分布,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生理活动调节作用随增龄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取215例正在联合服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诊室血压达到降压标准,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根据患者服用药物情况分为A组77例[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B组85例[CCB+β受体阻滞剂治疗]、C组53例[CCB+ARB+β受体阻滞剂治疗],计算各组患者血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患者24 h收缩压(24hSBP)、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均显著低于A组及B组,A组、C组患者24 h舒张压(24hD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均显著低于B组,C组夜间平均心率(nHR)低于A组,以上指标相应组间比较,P均<0.05。全部患者24 h血压节律中杓型23例(10.7%),非杓型101例(47.0%),反杓型85例(39.5%),超杓型6例(2.8%)。A、B组清晨血压升高的发生率较C组升高(35.1%、27.1%vs 11.3%,P均<0.05)。结论使用联合降压后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血压存在不同的节律变化和峰值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认为,睡眠和觉醒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并随昼夜更迭而交替且具有节律性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统一体,各种生理活动构成了人体内的动态平衡,这其中也包括糖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31岁。因健康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室异位心搏连发,遂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t)RR间期散点图显示在窦性心率慢时,有大量密集的室性心搏出现,窦性心率快时,只有少数室性心搏出现;整体Lorenz-RR散点图呈现为45度线上的“丫字形”散点图。逆向的片段心电图显示室性并行心律的特点,连发的室性自主心搏考虑为室性并行性室性自主节律,其室性自主节律的频率与窦性心率一样,具有变化的特点。提示室性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源点的频率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的”。  相似文献   

13.
血压晨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一般说来,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变化,血压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迅速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血压晨冲(BP Morning surge),血压晨冲持续约4~6 h.最早是由Millar-Craig通过动脉内血压监测发现和提出血压晨冲的,随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了这一现象,并发现血压晨冲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度有关.近年来在高血压研究,特别是有效降压治疗方面对血压晨冲现象倍受关注.本文对血压晨冲及其危害与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定量揭示血压的总体水平,波动状况和昼夜变化[1].本文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常规12导心电图方法观察并比较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对心肌肥厚和劳损的影响,旨在探讨动态血压波动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和劳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即生物节律,此节律是内源性的。血压作为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呈现典型地节律变化,其周期接近24小时,故称近日节律~([1])。血压在日间达高峰,夜间降至最低点,晨起血压上升迅速,很快达日间水平。生理状态下血压以此种方式在24小时内周而复始地变化。血压持久升高导致心、脑、肾及血管等靶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节律的变化及血压节律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Pulse MetricInc公司生产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仪(型号Dynapulse5000A)分别对8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并同期测定动脉弹性参数系统血管顺应性、系统血管阻力、肱动脉扩张性、肱动脉阻力.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者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9%,而正常对照组仅6.2%.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异常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系统血管顺应性及肱动脉扩张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减退,而系统血管阻力及肱动脉阻力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而血压节律异常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异常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血压节律异常的患者动脉弹性的减退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变化,血压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迅速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血压晨冲(BPMorningsurge),血压晨冲持续约4~6h。最早是由Millar-Craig通过动脉内血压监测发现和提出血压晨冲的,随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了这一现象,并发现血压  相似文献   

18.
心电现象的昼夜节律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各种生命现象都表现出不同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这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活动亦如此^[1-3]。心率、血压、传导功能等生理指标的节律性变化周期多接近一昼夜,故称为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1]。以成人心率为例^[2,3],清晨觉醒后心率迅速增快,并于3—4h内达到峰值。此后心率逐渐减慢,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睡眠后心率进一步减慢,于03:00—05:00达谷值,随后在觉醒前1—2h又开始逐渐增快,完成一个波动周期。由于所有的心脏生理或病理过程都与心电活动密不可分,心脏各种功能状态的昼夜节律性特征在心电活动方面必然会有相应表现。近年研究发现,无论是体表心电图,还是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其它诊断技术,其结果都受到时间因素的显著影响,表现较为典型的近日节律性。现将近年来发表的部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 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55,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47例和无并发症的42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其与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关系.发现合并急性心脑并发症的高血压组血压节律紊乱(夜间血压下降率<10%),检出率(72.3%)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40.5%,P<0.01),且急性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多在上午6时~12时,脑卒中多发生在上午和夜间.表明昼夜血压节律紊乱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不仅要降低升高的血压,更要纠正紊乱的血压节律,这对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