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残肝分数(remnant liver volume to total liver volume,%RLV)、残肝体积/标准肝体积(remnant liver volume to standard liver volume,RLV/SLV)、残肝体积/体重比率(remnant liver volume to body weight ratio,RLV/BW)、标准残肝体积(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行半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 446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HCC患者(HBV-HCC),根据是否发生PHLF分为PHLF组和无PHLF组。采用ROC曲线分析%RLV、RLV/SLV、RLV/BW、SRLV预测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效能,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81例HBV-HCC患者,其中PHLF组22例,无PHLF组159例,两组患者%RLV、RLV/SLV、RLV/BW、SRL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LV、RLV/SLV、RLV/BW、SRLV的AUC分别为0.77、0.91、0.84、0.91,SRLV 预测术后PHLF 的效能优于%RLV及RLV/B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RLV截点值340 mL/m2分组,SRLV>340 mL/m2组及SRLV≤340 mL/m2组患者术后重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RLV及RLV/SLV较RLV/BW及%RLV在预测HCC患者接受半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中具有更高的效能,当SRLV≤340 mL/m2时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及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肝切除术的HCC患者215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在HCC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根据浸润情况比较患者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CD4+ T淋巴细胞高浸润和低浸润比例分别为60.9%和39.1%。CD4+ T淋巴细胞高浸润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低浸润组(P=0.015,P=0.038)。CD8+ T淋巴细胞高浸润和低浸润比例分别为34.9%和65.1%。CD8+ T淋巴细胞高浸润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亦显著高于低浸润组患者(P=0.033,P=0.047)。结论 CD4+或CD8+ T淋巴细胞低浸润可能与HCC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术标准残肝体积(the 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的安全临界值及其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6年8月共181例半肝切除术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测定肝脏总体积、肿瘤体积、残肝体积、切除的肝体积。术中排水法测定切除标本的体积。按照“50-50标准”分成肝衰竭组(22例)与无肝衰竭组(159例),分析发生PHLF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肝硬化亚组SRLV的临界值及其预测PHLF效能,并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的CT分级资料。  结果  术后共发生PHLF 22例,PHLF相关死亡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及SRLV是发生PHLF的危险因素。按照肝硬化病理进行亚组分析,肝硬化组102例(Ⅰ、Ⅱ级肝硬化84例,Ⅲ级肝硬化18例,无Ⅳ级肝硬化),18例发生PHLF,PHLF相关死亡1例。HCC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发生PHLF的SRLV临界值为340 mL/m2(灵敏度94.4%,特异度74.7%,曲线下面积0.861,P<0.01)。  结论  SRLV≤340 mL/m2的HCC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行半肝切除术后,发生PHLF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癌组织中CD68+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68+ TAM)的数量与增殖指标Ki-67及肝癌预后的关系,寻找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指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73例HCC组织中CD68+ TAM的分布情况及增殖指标Ki-67蛋白表达,运用化学发光测定法检测血清AFP水平。结果 CD68+ TAM高密度组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密度组(P=0.0191)。CD68+ TAM数量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而与HCC病理分级有关(P=2.83E-04)。血清AFP水平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无关(P>0.05)。CD68+ TAM高密度组的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密度组(P=0.0004)。而AFP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比较,总生存时间、Ki-67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肝癌组织中CD68+ TAM数量与肝癌增殖活性密切相关,是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FP相比,CD68+ TAM有望成为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紫杉醇联合卡铂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卡铂治疗艾滋病并发晚期阴茎癌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选择经病理或细胞学以及血清学证实的58例艾滋病并发晚期阴茎癌患者,其中30例接受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TC组),28例接受5-Fu联合卡铂方案化疗(FC组),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版评价近期疗效,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58例均可评估疗效,TC组和FC组的客观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17.9%(χ2=9.265,P=0.00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1.15月和7.22月(χ2=6.737,P=0.009),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36月和9.11月(χ2=10.646,P=0.001)。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6.4%和40.0%(χ2=0.222,P=0.637),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6.0%和34.78%(χ2=0.008,P=0.930)。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治疗艾滋病并发晚期阴茎癌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甘氨双唑钠(CMNa)治疗骨转移性骨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58例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两组患者均接受姑息性放疗,观察组放疗的同时联合应用CMNa 800 mg/m2静滴30 min后1 h内行放疗,隔天1次,3次/周。放疗结束1个月后评价止痛疗效、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RR)高于对照组(93.1% vs 42.4%;χ2=4.350,P=0.037);观察组KPS评分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1% vs 69.0%;χ2=5.497,P=0.019);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联合CMNa可提高骨转移性骨痛的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肺腺癌并四肢长骨转移T790M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以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肺腺癌并四肢长骨转移T790M基因突变阳性患者3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n=17)和非手术组(n=19),手术组行肿瘤切除+肢体功能重建术,非手术组行微创(含介入)治疗或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下降比例、Ennecking评分增加比例、Kanofsky评分增加比例均高于非手术组(88.2% vs 52.6%,χ2=5.360,P=0.021;82.4% vs 47.4%, χ2=4.760,P=0.029; 70.6%  vs 36.8%,χ2=4.100,P=0.043);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9% vs 47.4%,χ2=0.111,P=0.738;76.5% vs 78.9%,χ2=0.032,P=0.858);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中位生存期高于非手术组(12.0个月vs 9.0个月,χ2=5.009,P=0.024)。结论 手术治疗可缓解T790M基因突变阳性肺腺癌并四肢长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改善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肝硬化患者残肝体积/体重比率(RLV-BWR)的安全临界值及其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的效能。方法 分析181例行半肝切除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用Myrian-Liver手术规划系统测定肝脏总体积、肿瘤体积、残肝体积,切除的肝体积。术中排水法测定切除标本体积。按照“50-50标准”分成肝衰竭组与无肝衰竭组,分析发生PHLF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肝硬化亚组RLV-BWR的临界值及其预测PHLF的效能,回顾性分析患者肝硬化背景CT分级。结果 术后共发生PHLF22例,PHLF相关死亡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及RLV-BWR是发生PHLF的危险因素。按照术后肝硬化病理进行亚组分析,肝硬化组102例,18例术后发生PHLF,PHLF相关死亡1例。HCC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发生PHLF的RLV-BWR临界值为0.94%(ROC=0.853, P<0.01,敏感度94.4%,特异性72.3%)。半肝切除肝硬化患者CT评级为Ⅰ~Ⅲ级。结论 对RLV-BWR≤0.94%的HCC合并肝硬化患者行半肝切除术,术后发生PHLF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全身麻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CD3+、CD4+、CD8+、CD4+/CD8+细胞和NK细胞水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ES)评估认知功能,VAS评分法及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估疼痛和镇静状况,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 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CD8+细胞水平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 和7 d 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CD8+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术后1 d(P<0.05),CD8+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术后7 d 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ME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同时可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升高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诊为HCC并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31例患者纳入研究,按EOS表达分为术前EOS升高组(≥0.5×109/L)56例和EOS正常组(<0.5×109/L)375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临床基线资料,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EOS正常组和升高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54.3%、38.0%和82.1%、49.9%、30.1%,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4,P=0.341);按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别获得47例患者,EOS正常组和升高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1.6%、31.2%和87.2%、50.0%、25.1%,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601,P=0.438)。结论 术前EOS升高对HCC患者总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MM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MMR的表达,凝固法检测静脉血中FIB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与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Cyclin D1低表达的结肠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患者(Log-rank χ2=9.878,P=0.002);错配修复基因缺失(mis-match repair genes deletion,dMMR)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亦较错配修复基因完整(mis-match repair genes complete,pMMR)患者高(Log-rank χ2=5.138,P=0.023);术前FIB正常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FIB异常患者(Log-rank χ2=9.490,P=0.002)。Cyclin D1高表达、FIB异常为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1, 95%CI:1.131~3.296;HR=2.029,95%CI:1.170~3.519)。结论 Cyclin D1高表达、pMMR及术前FIB异常的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伴血小板(platelets,PLT)增多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据患者术前PLT水平分为观察组(PLT≥400×109/L)51例和对照组(PLT<400×109/L)49例。结果 观察组肿瘤大小>5 cm、临床TNM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血管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nogen,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71% vs 83.67%,χ2=4.439,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伴血小板增多、年龄、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TNM分期(HR=1.135,95% CI:1.077~1.196,P<0.001)、伴PLT增多(HR=1.443,95%CI:1.298~1.604,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HR=0.822,95%CI:0.754~0.896,P<0.001)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伴PLT增多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PLT增多胃癌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肿瘤进展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3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 ROC 曲线计算SII最佳截点值,并根据最佳截点值分为高SII组(SII≥767.24×109,n=168)和低SII组(SII<767.24×109,n=13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并采用Cox回归分析SII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II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KPS评分有关(P<0.05)。低 SII 组中位生存期高于高 SII 组(21个月 vs 13个月,χ2=16.824,P<0.001)。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吸烟情况、KPS评分、SII、血红蛋白水平和治疗方案均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SII≥767.24×109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6,95%CI:1.039~1.930,P=0.028)。结论 高SI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SII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与伊立替康联合5-FU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一线化疗失败行二线治疗的6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二线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5-FU方案(FOLFIRI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总生存期(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67% vs 13.33%,χ2=1.67,P=0.20);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 vs 36.67%,χ2=4.27,P=0.04);观察组中位OS和中位TTP较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9个月 vs 7.5个月,χ2=4.461,P=0.012;5.0个月 vs  3.7个月,χ2=6.735,P=0.022);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肯定,较FOLFIRI方案可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更轻,可作为一线化疗失败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表现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前乳腺MR资料,通过分析MR形态学特征、早期强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病变进行联合评价。结果 69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有62例患者(76个病灶)呈肿块样强化病变,其中Luminal A型乳腺癌8例(11个病灶),Luminal B型乳腺癌35例(44个病灶),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9例(11个病灶),三阴性乳腺癌10例(10个病灶)。肿块样强化病变中,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6,P=0.002),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形态表现为圆形的比例明显大于其他三组乳腺癌(40.00% vs 10.61%,χ2=6.390,P=0.033);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边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5.502,P=0.001),其中三阴性乳腺癌边缘清晰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三组乳腺癌(60.00% vs 10.61%,χ2=14.942,P=0.001);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内部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TIC类型及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表现上有一定区别,可能有助于区分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但目前尚不能依据MR表现乳腺癌分子亚型直接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RP/Alb)对P-Gemox方案联合放疗治疗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83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计算CRP/Alb的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CRP/Alb组(CRP/Alb<0.4,n=64)和高CRP/Alb组(CRP/Alb≥0.4,n=19),采用Cox回归分析CRP/Alb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低CRP/Alb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高CRP/Alb组(77.1% vs 30.7%,χ2=20.954,P<0.001),3年总生存率亦高于高CRP/Alb组(87.4% vs 36.1%,χ2=22.55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P/Alb≥0.4是影响ENKT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HR=4.163,95%CI:1.899~9.128,P<0.001)和总生存期(HR=4.424,95%CI:2.026~9.66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危ENKTL患者和中高危ENKTL患者中,低CRP/Alb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高于高CRP/Alb组(P<0.05)。结论 高CRP/Alb的早期ENKTL患者接受P-Gemox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替吉奥、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晚期胃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91% vs 20.45%,χ2=4.238,P=0.037),疾病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6% vs 70.45%,χ2=3.289,P=0.070)。试验组中位总生存期较对照组长(12个月 vs 9.5个月,χ2=4.254,P=0.03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亦较对照组长(9个月 vs 6个月,χ2=8.815,P=0.003);试验组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5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组织(鳞癌组)和24名健康者正常食管组织(对照组)中HPV l6/18 E6、E7基因的表达,并根据其判断HPV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鳞癌组HPV感染率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44.6% vs 12.5%,χ2=7.630,P=0.006;41.1% vs 4.2%,χ2=10.896,P<0.00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HPV 16/18感染与病理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HPV16/18感染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65,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PV感染阳性、p53表达阳性患者中位OS均小于HPV感染阴性、p53表达阴性者(21个月 vs 39个月,χ2=4.306,P=0.038;17个月 vs 41个月,χ2=5.868, P=0.015)。控制相关的潜在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模型显示HPV感染(HR=1.834,95%CI:1.010~3.330,P=0.046)和p53阳性表达(HR=2.189,95%CI:1.182~4.054, P=0.013)均可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PV感染和p53阳性表达均较高,可能共同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肠道支架植入术后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且伴肠梗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79例,根据其后续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肠道支架植入术,解除肠梗阻后,治疗组给予卡培他滨联合恩度治疗,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肠道支架解除肠梗阻,并完成化疗计划。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15% vs 30.00%,χ2=2.921,P=0.087);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23% vs 50.00%,χ2=3.978,P=0.046)。两组患者化疗及肠道支架植入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P>0.05)。治疗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3个月(16个月 vs 13个月,P<0.05),中位总生存期延长6个月(25个月 vs 19个月,P<0.05)。结论  肠道支架植入术可有效解除结肠癌患者肠梗阻,后续卡培他滨联合恩度治疗的疗效优于卡培他滨单药治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