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陈某 ,女 ,3 7岁 ,护师 ,1 999年 2月 1 2日初诊。口干、味觉消失 1年余 ,因食麻辣火锅诱发口干舌燥 ,逐渐舌体干燥乏津 ,伸缩涩滞不利 ,饮食不知五味 ,口干欲饮 ,尤以夜间口干渴为甚 ,伴有低热、烦躁。大量饮水漱口 ,症状都不能缓解。曾就诊于数家医院 ,均确诊为舌腺萎缩 ,用中药、针灸和西药免疫等方法治疗 1年余 ,均未见效。诊见 :舌面干燥乏津 ,舌体光红无苔有裂纹 ,脉沉细数。治以养阴生津 ,凉血清热。处方 :麦冬、沙参、百合、芦根、生石膏、太子参各 3 0g ,生地 1 5g ,天花粉 1 5g,知母1 5g,陈皮 1 2 g,生姜 3g,1 0剂 ,每…  相似文献   

2.
曹某,女,65岁,1995年5月26日因口干,饮水无度就诊。患者1年前因肺癌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病后口干,渴欲饮水,整日饮水不止,曾查空腹血糖、尿糖,均无异常,久治未效,求治于余。刻诊:形体丰满,面色萎黄,气短,动则尤甚,口干欲饮,舌嫩红无苔,脉虚大无力,此气阴两虚之征,拟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化裁:人参6g,黄茂309,白术IOg,麦冬15g,沙参15g,石愉12g,乌海10g,五味子10g,甘草吃。水前二次早晚分服,日1剂。上方服3剂后,口干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继眼,服完6剂,患者来诉,口子病去七八,并且原有多汗症亦明显好…  相似文献   

3.
1情燥救肺汤的组成与作用本方为明朝医家喻嘉言所创制,记载于《医门法律》一书中。由桑叶、石膏、麦冬、杏仁等9味药物组成。可清燥润肺,对温燥伤肺、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等证候都有显著疗效。2病例分析2.1上呼吸道感染(风温咳嗽)张某,男,29岁。因感冒引起咳嗽已1年,咳吐白沫不爽,胸闷气短,口干、便调。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诊断:燥热咳嗽。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宜清热润燥。处方:桑白皮、15g、桑叶12g、杏仁12g、抄参15g、安冬12g、石斛15g、生石膏30g(先煎)、阿胶珠10g(烊化)。黑芝麻10g()、黛蛤散15g(布…  相似文献   

4.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振华 《中国医刊》2000,35(10):47-48
干燥综合征 (Sj gren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反复发生的腮腺肿大及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不一 ,尤其多见于女性。  原发性SS诊断标准之一就是持续 3个月以上的口、眼干燥症状。临床上常见口干无津、眼干少泪、鼻干唇裂、皮肤干燥皲裂脱屑、大便干燥、妇女阴道干涩等一派津液枯涸、脏腑孔窍失却濡润的燥象。据南京鼓楼医院观察 4 0例SS舌象所见 :大部分为较典型的阴虚舌象 ,如舌红龟裂或光滑如镜 ,舌面干燥 ,舌体瘦小等…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教师。1998年7月12日因腹泻1月余就诊。患者因“先天性心脏病”在外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住院康复,期间出现腹泻,每天6~10次,西医治疗无效而请中医诊治,先后应用健脾祛湿法、补中益气法、温阳健脾法等均未效。证见:腹泻每日6~8次,食谷不化,无臭味,腹软微胀,口唇干燥,饮食欠佳,食不知味,神疲倦怠,语言乏力,少眠多梦,面色萎黄,舌光红少津,无苔,脉细数无力。辨证为脾胃气阴两虚,治法拟用养阴益气健脾,方用益胃饮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重用淮山。处方:淮山60g,太子参20g,石斛15g,沙参15g,玉竹15g,莲子20g,茯苓20g,…  相似文献   

6.
方药组成: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升麻15g,茵陈15g,板蓝根30g,薏苡仁30g,丹参30g,赤芍药15g,虎杖15g,郁金香12g。黄疸重加茵陈30g,大黄12g;湿偏盛,舌白厚腻,加藿香12g,白蔻仁10g;热毒重症重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品,可用赤芍药60~90g,大黄20g,黄连、黄苓各10g。每日1剂,煎汤服。  相似文献   

7.
李培生教授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生教授,全国知名《伤寒论》专家。笔者有幸亲聆教诲,收益匪浅。兹举随师验案两则,以飨同道。1 干燥综合征万某,女,56岁,1997年4月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八月前食辛辣之物后出现口干、舌燥、眼涩等,后逐步加重为吞咽干食困难。某大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多方医治无效,今求治于李老。刻下症:口干乏津,吞咽干食困难,舌面碎裂,涩痛难忍,口腔多处溃疡,鼻燥,时有干咳,食道、阴道有烧灼感,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且少,舌质红,苔黄,脉沉细。ESR35mm/h,RF抗核抗体阳性。李老谓:患者素喜辛辣,且因食辛辣之品后起病,体内阳热之气亢盛,…  相似文献   

8.
廖某某,男,52岁,退休工人。1990年6月15日就诊。3日前无明显诱因耻骨毛际以上、会阴处、火腿内侧、膝又节以上人量1出,汗出湿透整个裤档,羞丁见人,但欢食、精神、语言、二便均可,无其他不适。近1月来,汗出加重,沾衣、烦躁、失眠,苔黄腻,脉渭数,西医考虑为植物种经功能紊乱,小医诊为肝经湿热下注,迫津外泄,试拟清热列涅,住安神之剂,方用龙胆泻肝肠比我治疗:水通109,渭石18g,提了12g,柴胡15g,当归12g,车前革15g,龙胆草12g,黄芩12g,黄柏10g,酸枣仁10g.远志10g。2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2剂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如《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人类适应自然界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气候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因时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1 暑邪为病耗气伤津 《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性升散耗气伤津且多兼湿,故暑天治病要注意祛暑化湿。 张某某,女性,63岁,于99年8月5日就诊,主因头晕半月余伴倦怠乏力,纳呆气短,汗出口渴,精神不振,二便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此间曾服扩冠、降压之药物未效。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查体:T:36.7℃,BP:140/90 mmHg,心率86次/分,律齐有力,双肺无阳性特征,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正值暑热天气、暑邪伤人故汗出较多、伤津耗气、而口干、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拟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太子参12 g,石斛9 g,麦冬9 g,竹叶3 g,荷梗10 g,知母6 g,黄芪15 g,玄参6 g,生地12 g,西瓜翠衣30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付,共服3剂。服药后觉周身清爽,诸症减轻,偶有乏力汗出,嘱继服2剂,诸症痊愈。  相似文献   

10.
便秘3年     
患者 ,女 ,38岁 ,1987年 12月 5日诊。便秘 3年 ,腹胀 ,大便 6~ 7日 1行 ,粪块坚硬 ,便时肛疼甚剧。常服果导片、麻仁丸、番泻叶 ,外用开塞露 ,效差。察其舌偏红欠润 ,苔薄黄少津 ,脉弦涩。拟诊为脾阴不足、肠燥津乏 ,用大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 30 g,生甘草、炙甘草各 5g,生决明子 30 g,肉苁蓉 30 g。服 3剂 ,仍未能便 ,腹胀难忍。乃加炒莱菔子 50 g,服 1剂大便即通 ,腹胀大减 ;连服 3剂 ,大便每日 1次 ,服胀除。为巩固疗效 ,去莱菔子 ,续服 12剂 ,随访 3个月未复发。1年后患者复来 ,言近来奔波劳累 ,眠食惧差 ,便秘复发 ,自服前方剂不效…  相似文献   

11.
盗汗二年     
张×,女,5岁,1985年9月15日初诊。患儿盗汗2年。夜间低热,入睡则全身汗出,醒来即止。扪之汗冷而粘。有时汗出过多,内衣裤皆浸湿。望诊: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经X光透视,肺部正常。西医认为营养不良,锌元素缺乏,但久治无效。又曾间断服用过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汤等合潜阳镇摄药物20余剂亦乏效,家长已失去治疗信心。闻道“江尔逊高徒班”开设疑难病专科门诊,特来一试。据患儿症状、舌脉,直断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之证,拟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方法,予张锡纯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生鸡内金6g,大力子6g(炒捣),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  相似文献   

12.
自1991~1996年我们对病情符合流行性出血热(EHF)诊断标准[1]的103倒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古象进行观察,将结果报告如下:1各期舌象1.1发热期舌象:舌质较红或深红,纹理粗糙,去体肿胀;青苔略黄成黄,苔面干燥。病情越重,百质越红,舌质越粗糙,舌体越肿胀,舌苔越黄,苔面越干燥。1.2低血压休克期舌象:舌质白,纹理粗糙,舌体瘦薄;百苔灰,苔面干燥。病情越重,舌质越白,舌体越瘦小,青苔越灰,苔面越干燥。1.3少尿期舌象:舌质较紫或紫,有瘀点,百体大而厚;舌苔较灰或黑,苔厚而滑。病情越重,舌质越紫,瘀点越多,苔体越…  相似文献   

13.
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病变38例,收到较为明显疗效,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24~45岁。病程最短为1周,最长达15个月。辨证分型与声带检查所见风热恋肺型3例:音哑,声带充血肿胀,舌赤、苔簿黄,脉浮;湿热阻滞型13例:音哑,乏力,肢重,胸闷。声带充血肿胀明显或息肉形成,苔腻、脉濡。血热瘀滞型18例:音哑、声带充血瘀紫,增厚,小结或坚实型息肉。舌赤少苔、舌下脉络可见瘀点,脉涩细。气阴两虚型4例:声带干燥少津、可见痴皮附着或闭合无力。舌赤而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2治疗方法风热恋…  相似文献   

14.
l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女,48岁,1995年3月15日初诊。复发性口腔溃疡12年。面色不华,口唇干燥,口角、口腔粘膜、舌边、舌下,分布多处溃疡面,似斑点状大小,呈圆形,边缘清,色淡黄内陷,热水饭菜进之触及则灼痛不止。平时脘腹冷痛,得温则减。舌质红苔白,脉细弱。辨证为为中阳受损,耗伤脾阴,虚火上干。治以温中补虚、健脾益阴。方用小建中汤:白芍12g,桂枝6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饴糖30g,5剂。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感染后继发性格林——巴利综合症较罕见。国内至今尚无专题报道,我院从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3至39岁其中15岁以下者7例。12例除z例来自大别山区三线工厂外,其余均来自市郊及三县农村钩体病疫区,全部有疫水疫畜接触史,发病月份5-10月,多在六、七月份急性起病.8例急性起病,4例为亚急性起病.一周前除3例有发热史、9例均为平素健康者。12例早期均无明显钩体病急性感染症状。2症状与体征2.1颅神经障碍:以双侧面神经麻痹为多见者5例;舌咽、迷走神经麻…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拟二附汤,原为虚寒性月经失调而设,而在临证时曾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1二附汤方药组成(口服方):黄芪15g、当归12g、熟地12g、白芍12g、党参15g、白术9g、制附子9g、肉桂4.sg、童便制香附9g、陈皮6g、炙甘草3g,加水适量,煎煮3次,取混合液500ml,早晚各温服250ml。典型病例1,患者,女,26岁,解放军某部军人家属,初诊1983年3月16日。婚后3年未孕,经各方面检查,夫妇双方生殖功能均正常。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白带少,畏寒怕冷,头晕耳鸣,四肢乏力,纳差,性欲淡漠,小便频,大便溏,舌…  相似文献   

17.
方药:黄芪509、党参209、枳壳159、当归20g、牛膝30g、寸云30g、泽泻15g、甘草15g。随症加减:气虚甚者视病情可将党参改为人参10~15g,枳壳不用;口干,少苔兼有阴虚之象可酌加寸冬、元参、生地;肾虚重者可加熟地、枸杞、首乌。病例:男,56岁,干部,便秘30余年,加重半年。3O余年来经常便秘,6~7目排便1次。便干呈球形,每服泻药方能缓解,近半年来上症加重,每逢排便前似感冒,喷嚏大作,临厕努挣方能解便,便后视物昏花,多汗、乏力、有如大病之后。平素身倦乏力,多汗、易感冒、腰膝酸软。查:身体略肥胖,面色黑黄,无光泽,舌…  相似文献   

18.
“生脉散”一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之功效,是治疗暑热伤气,气津两伤的常用方剂。本人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将此方用来治疗几例不同疾病,疗效颇佳。兹举例说明如下。例1:肺气肿,男,56岁。初诊日期1997年3月10日。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近10天来,喘促短气,劳后加重;胸闷心慌,自汗畏风,咳声低弱,痰稀薄,舌偏红,苔少,脉细弱。胸片提示;肺气肿。辨证:久咳伤肺,气阴并虚。治法:益气养肺,止咳定喘。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3g,沙参12g,川贝3g,百合3…  相似文献   

19.
名方验案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肝炎1例患者,女,32岁,工人,1986年7月24日诊。诉2年前汤加味。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曾住院治疗2个月余未获痊愈,稍有好药物组成:炙黄芪20g,党参15g,焦白术12g,当归转即出院,而后肝功能一直未恢复正常。近年来感全身乏9g,陈皮10g,升麻6g,柴胡8g,茯苓20g,炒苡仁30g,山力,心慌气短,头晕,动则加剧,双腿发软,眠差梦多,药20g,大枣7枚,白蔻6g,广木香6g,白芍15g。服上方面色萎黄,右胁隐痛,口干不渴,腹胀纳呆,大便稀溏。5剂后,乏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症好转,纳食有增,但腹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肝功能检查:麝浊胀未减。守原…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扁平疣12例,疣体全部脱落11例,部分脱落1例。所治患者疾患均在上肢及手背部、局部发痒,但不发热,舌红,舌苦费,舌尖有红点,脉多沿数。辩证为肝火妄动,气血失和,复感风热湿邪,郁结肌肤而成。治以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祛风。用土茯苓20g、公英10g、双花15g、板益根15g、防风10g、旱莲草10g、黄柏10g、苦参10g、赤芍10g、甘草5g,每日1剂,水效2次分服,药渣再前取汁擦洗患处,12剂为1疗程。针灸以双手拇指大骨空穴为主,亦可配用合谷、外关、曲地、手三里穴,多用泻法,留针40分钟,7次为显疗程。一般针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