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建立改良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方法在经典供体Y型双髂静脉再通双侧肝移植物和受体门静脉和胆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大鼠体质量、右侧移植物增加右下叶、适度的胆管长度、修剪Y型血管、"三角形法"吻合的方法,改进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记录双供体肝移植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及无肝期;观察受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受体术后7、30 d的存活情况。结果大鼠双供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为(114±7)min,冷缺血时间为(36±3)min,热缺血时间为(9.7±1.6)min,无肝期为(19.9±2.2)min。受体大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5/16),包括2例腹腔积液、1例出血、1例胆漏、1例呼吸梗阻。受体大鼠术后7、30 d生存率分别为81%(13/16)、56%(9/16)。结论改良后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技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中国Ⅲ类和Ⅰ类心脏死亡供体在肝移植应用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中国Ⅰ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D组)和Ⅲ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CD组)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DBD组和DBCD组分别有12例和21例受体,两组术前供、受体年龄、原发病、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供肝冷缺血时间、受体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无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D组和DBCD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20个月,两组肝移植受体和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均为100%,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DBCD)肝移植能取得与中国Ⅰ类心脏死亡供体(DBD)肝移植一样的近期效果,详细的供体评估、规范的供体器官获取流程、缩短冷供肝缺血时间、保护供肝胆管周围微血管网、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长期随访是提高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受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中的意义。方法将200只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术前30 min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溶液0.1 mg/kg、头孢唑啉钠0.3 g/kg及氢化可的松5 mg/kg,对照组术前30 min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溶液0.1 mg/kg、头孢唑啉钠0.3 g/kg及与激素等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操作步骤2组相同,比较2组间供体手术时间、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7 d内的大鼠存活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供体手术时间、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及无肝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的成活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96%(48/50)比80%(40/50),P0.05;92%(46/50)比72%(36/50),P0.05;90%(45/50)比54%(27/50),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有助于提高肝移植模型大鼠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超"UCSF标准"肝细胞癌(HCC)肝移植术前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治疗的83例超"UCSF标准"的成年HCC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取TACE治疗分为TACE治疗组(63例)与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急性排异、胆道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TACE治疗组在肝移植术前平均进行了(2.0±1.3)次TACE疗程,末次治疗至肝移植的平均时间为(15.7±8.4)d。TACE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肝动脉栓塞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表明,TACE治疗后获得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的HCC病人行肝移植1、3、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TACE治疗后无反应组(P0.05)。TACE治疗后肿瘤降期至"UCSF标准"的HCC病人行肝移植1、3、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降期治疗后未达到"UCSF标准"的病人(P0.05)。结论:肝移植术前TACE治疗可延长病人无瘤生存及总生存时间。肝移植术前TACE降期治疗安全,仅1例发生肝动脉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在肝移植受者中实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否接受ERAS方案治疗将受者分为ERAS组(163例)和对照组(302例),ERAS组病情重于对照组。观察并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输血量;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术后再插管率;记录肝移植受者术后90、180 d及1年的生存率,分析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ERAS组受者的无肝期为45(39,5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0(32,48)min(P0.05)。ERAS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0(7,13)U,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10,28)U(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35(84,212)h、24(18,33)d,均短于对照组的154(103,253)h、34(20,50)d(均为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为26(25,27) 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6(23,27) d(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再插管率为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ERAS组受者术后90、180 d以及1年的生存率均为9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81.1%、78.1%、75.7%(均为P0.05)。ERAS和手术时间是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ERAS管理模式可提高受者生存率,同时可缩短受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插管率,对肝移植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心源性死亡(DCD)供肝不同的热缺血时间与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体肝移植模型,按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分为0 min(WI0),10 min(WI10)、15 min(WI15)3组,每组36对大鼠.术后动态观察大鼠胆道病理改变及其并发症、肝功能指标,最后统计总体生存率.结果 供肝热缺血小于10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轻且为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较快;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5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重且为不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延迟;3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比8.33%比16.67%,P<0.05).WI0组和WI10组的大鼠术后4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3%比77.78%,P>0.05),而与WI15组比较4周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比58.33%,77.78%比58.33%,P<0.05).结论 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超过15 min时,移植术后胆道损伤明显,可导致不可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成人间活体肝移植(A-ALDLT)供体术中的麻醉管理及术中病理生理的变化,探讨如何提高A-ALDLT的供体麻醉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华西医院47例A-ALDLT供体术中基本生命体征、麻醉处理、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47例供体术前一般状况较好,ASA分级均为Ⅰ级.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有创动脉测压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用血液回收机采集出血洗涤后回输.47例供体术中出血量平均(603.13±317.00) ml,输入自体血(381.25±171.15) ml,仅4例供体输入异体血.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平稳,插管后、切肝前、后及关腹前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切肝前控制中心静脉压(CVP),切肝前、后CVP明显低于插管后及关腹前(P<0.05).切肝后至术后第1 d,HGB及Alb明显下降(P<0.05),ALT、AST及TBIL明显升高(P<0.05); PT于切肝后升高(P<0.05), APTT于术后第1 d开始明显升高(P<0.05).47例供体均于术后第1 d在肝移植ICU拔气管导管,苏醒好.术后有3例(6.38%)发生并发症,分别为漏胆、门静脉血栓形成及大量胸腔积液生成,给予相应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 供体肝叶切除术中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降低麻醉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保证肝脏充分的氧供,维持平稳的麻醉,采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包括降低CVP减少出血和血液回收避免异体血的输入,是保证供体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模型,分析术后24 h内大鼠死亡的原因,并探索改进方法。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OLT模型300只,记录OLT手术各阶段所用的时间及大鼠术后的生存时间。按生存时间将大鼠进行分组:术中死亡组、〈6 h组、6-24 h组及〉24 h组。比较4组大鼠OLT中各手术阶段的时间,并分析术后大鼠生存时间短于24 h的原因,以探索改进策略。结果300只大鼠OLT模型中,于术中死亡37只,占12.33%;术后6 h内死亡51只,占17.00%;术后6-24 h内死亡76只,占25.33%;术后24 h时仍存活136只,占45.34%。〈6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术中失血过多、术后出血及血管栓塞,分别占27.45%(14/51)、27.45%(14/51)及15.69%(8/51);6-24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血管狭窄、术后出血及肺水肿,分别占27.63%(21/76)、21.05%(16/76)及19.74%(15/76)。4组大鼠的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均不同或不全相同(P〈0.05),术中死亡组的冷缺血时间长于其余3组(P〈0.05),且〉24 h组的冷缺血时间短于〈6组和6-24组(P〈0.05);术中死亡组的无肝期长于其余3组(P〈0.05)。结论导致OLT早期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无肝期及冷缺血时间过长、术中及术后出血、血管栓塞、血管狭窄及肺水肿均是关键因素,对于引起上述原因操作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大鼠OLT的建模成功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ERCP联合EST与LC术不同序贯次序在高龄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行LC及ERCP+EST的高龄患者共114例,经计算机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7例。A组予LC术前行ERCP+EST术,B组予LC术后行ERCP+EST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3.2统计软件包处理,年龄、BMI、结石大小等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性别构成比,术后并发症等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手术间隔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取石成功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5%(6/57),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3%(15/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728, P= 0.030),尤其是B组胆道感染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LC术前行ERCP+EST术可明显降低手术间隔时间,降低患者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术后胆道感染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应用钛环血管吻合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钛环血管吻合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80只,分为钛环钉法(TS)组和三袖套法(TC)组,行OLT各20次.结果 TS组与TC组比较,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及1周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TS组修肝准备时间较TC组短,分别为(19.55±3.9)min和(23.35±5.9)min,两组比较,P<0.05.吻合血管的阻塞率TS组低于TC组(5%和35%),P<0.05.结论 应用钛环钉行大鼠OLT操作简便,在肉眼或额镜下可操作,是建立大鼠OLT的可行方法,并为临床肝移植应用钛环钉吻合供肝各血管来缩短无肝期和减少血管并发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养状态和肥胖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泌尿外科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及手术资料。分析营养因素与术后90 d内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1年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症组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方面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均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前6个月体重下降情况较无并发症组更严重(P<0.05),术前体质指数(BMI)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低白蛋白、BMI以及手术时间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白蛋白和BMI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患者术前营养状态,积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中输注极化液(GIK)在原位肝移植术(OLT)围术期防治高乳酸血症和改善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接受经典OLT的男性患者30例,年龄16~6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极化液组(GIK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后GIK组以3 ml·kg^-1·h^-1速率输注GIK溶液,同时NS组以等速泵注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两组术中均泵注50 ml包含50 U胰岛素的生理盐水,根据血糖维持在7.0~11.0mmol/L,调整泵注速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无肝期前1 h(T1),无肝期1 h(T2),门静脉开放后1 h(T3)、12 h(T4)、24 h(T5)行血气分析,记录HR、MAP、乳酸(Lac)、血糖(Glu)。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24 h ALT和AST等指标。结果 T0-T5时两组HR、MAP、Glu、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IK组T2-T5时Lac明显低于NS组(P<0.05),术后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 GIK组ALT和AST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术中输注极化液可以预防肝移植术围术期高乳酸血症,缩短ICU滞留时间,改善术后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119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56例,胃镜联合腹腔镜)、腹腔镜组(n=63例)。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恶性潜能分级、核分裂像、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 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腹腔镜组低(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6%)比腹腔镜组(15.9%)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性潜能分级及核分裂像结果、术后2年生存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腹腔镜及双镜联合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当,但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快速定位、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在嵌顿疝引起的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行手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6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研究组行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急腹症缓解情况与手术指标,分析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手术要点。 结果2组术后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等急腹症均明显缓解,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频率降低(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均可有效缓解嵌顿疝引起的急腹症,但前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弃用静脉转流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不作静脉转流的效果,分析不转流对术后胃肠道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总结自1999年来我所45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弃用静脉转流的经验。结果:45例术中无肝期时间平均为54.5min,术后与不转流相关的胃肠道和肾功能明显损害的并发症有4例:3例术后近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经血透后恢复,1例死亡;另1例于术后1.5月发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结论:若无肝期控制在1h内,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不作转流,并不显著增加胃肠道和肾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且有缩短手术时间和节省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