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一种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的方法,以期区分直肠粘膜脱垂与直肠全层套叠,指导直肠内脱垂的治疗。材料与方法:82例直肠内脱垂和36例对照者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结果:在82例患者中,50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而盆底腹膜正常者为直肠粘膜脱垂,其中26例伴异常会阴下降;32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盆底腹膜随直肠前壁降入套叠鞘部、并构成直肠壁内疝疝囊者为直肠全层套叠,6例疝囊上口敞开者术中证实有内容物疝入,20例伴异常会阴下降。结论: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是区分粘膜脱垂与全层套叠、诊断直肠内脱垂伴发的直肠壁内疝等盆底疝等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直肠内脱垂底形态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一种在手术前能区别直肠内脱垂中粘膜脱垂和全层套叠的影像学方法。材料和方法:66例直肠内脱垂和36例对照才均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等指标并结合手术中所见的盆腔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便秘患行排粪造影检查。结果 直肠前凸3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3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例,会阴下降35例,直肠粘膜脱垂2例,直肠内套叠2例,直肠外脱垂1例.内脏下垂9例,肠疝1例,骶直分离9例,未见异常2例。结论 排粪造影检查对功能性出口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钡灌肠和内窥镜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功能性肛门直肠梗阻的病因及X线表现。方法:156例女性患者接受了检查。采用浓度为180%。200%硫酸钡行常规排粪性造影,透视下动态观察并连续摄片。结果:156例患者中,直肠前突96例。会阴下降107例。直肠内套叠5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5例,盆底疝7例,内括约肌失弛缓症3例。正常3例,直肠前突常合并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及盆底痉挛综合症。本组病例中,46例直肠前突、29例直肠内套叠、2例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经临床手术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排粪性造影较传统的肛直肠部检查更敏感可靠。它能直接显示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及发病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直肠内脱垂病人直肠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行排粪造影评估直肠内脱垂的直肠形态学改变.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法及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病人组与对照组直肠全层内套叠分别为23/31例、2/10例,Fisher's精确检验P=0.007,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病人组与对照组直肠前壁折叠厚度分别为(13.51±9.42)mm及(3.68±2.34)mm,后壁折叠厚度(5.36±3.92)mm及(2.82±0.99)mm,套叠鞘部直径(37.19±11.79)mm及(25.32±9.25)mm、套入部内口径(14.91±4.74)mm及(19.73±6.36)mm、套叠鞘部直径与套入部内口径之比2.82±1.64及1.28±0.12、静息时直肠最大直径(48.97±9.55)mm及(39.84±8.45)mm,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粪造影可正确区分直肠全层内套叠或直肠黏膜内脱垂,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基于排粪造影而行治疗干预必须谨慎.  相似文献   

6.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 (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的诊断方法、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方法 本组65例均经肛门指诊、排粪造影和结肠传输试验检查 ,术前获得诊断 :直肠前膨出 40例 ,直肠粘膜内脱垂或内套叠 42例 ,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2 3例 ,耻骨直肠肌肥厚 2 1例 ,盆底痉挛综合征 9例 ,盆底下降 9例 ,骶直分离 1 3例 ;根据检查结果分别采用 :直肠前膨出修补术、直肠粘膜固定术、直肠粘膜部分切除加固定术、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耻骨直肠肌部分全切、耻骨直肠肌部分全切加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结果 治愈 5 9例 (90 .8% ) ,好转 4例 (6.1 % ) ,无效 2例 (3 .1 % )。结论 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必须进行肛门指诊、排粪造影和结肠传输试验三项基本检查 ,根据这三项检查一般都能明确诊断。手术疗效确切 ,但术式选择应根据三项具体检查结果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排便造影技术在盆底疾病检查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8例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患者进行仰卧位盆腔CT扫描及坐位螺旋CT排便造影检查,男12例,女36例,年龄32~83岁,患者直肠内注入200ml凡士林,在静坐、缩肛及排便3种状态下对盆腔进行冠状位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并测量数据。结果:48例患者中发现直肠前突31例、直肠内套叠3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14例、直肠外脱垂1例、盆底痉挛综合征9例、会阴下降34例、内脏下垂4例、肠疝3例,子宫后倾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结论:螺旋CT排便造影能准确显示直肠、肛管、盆底肌肉等盆底结构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是一种简单、无创、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诊断与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中的应用。方法对186例排便障碍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与治疗。结果 7例X线无异常,179例有异常X线表现。其中直肠前突113例,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92例,会阴下降64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1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7例,内脏下垂7例,乙状结肠疝3例。其中多种异常表现并存69例。结论排粪造影对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内套叠8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自1987年5月至1993年8月共诊治直肠内套叠137例,其中85例采用注射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就本病的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一、年龄和性别男28例,女57例,男女之比1:2年龄21~72岁,其中21~35岁20例;36~50岁56例;50岁以上9例。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全感;肛部坠胀;里息后重;肛周及骶部疼痛;少数病人需手指伸入直肠协助排便及大便带血。三、主要检查结果排粪造影:32例为轻度直肠内套叠,主要为直肠粘膜脱垂于远端肠腔,以直肠前壁为甚。53例为重度直肠内套叠,此类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近端直肠壁逐…  相似文献   

1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所致便秘与前、中、后盆腔病变密切相关。后盆腔病变包括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肠疝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前盆腔与中盆腔病变引发的便秘不仅表现为排便障碍,也包括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相关症状。盆底超声能够动态观察前、中、后盆腔的变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FPFD的诊断中。现就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直肠排粪造影在便秘原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6例临床怀疑由于肛肠疾病引起的便秘患者(女51例,男5例,年龄33~72岁,平均41岁)均在经肛门——直肠灌注对比剂为160%(W/V)的硫酸钡250mL后接受了直肠排粪造影。结果在56例便秘患者中,直肠前突见于4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3例,直肠内套叠3例,乙状结肠疝2例,直肠息肉1例,以及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1例。结论直肠排粪造粪造影在便秘的病因学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直肠脱垂合并小肠疝的排粪造影及静态MRI征象,总结其影像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收集10例直肠脱垂并小肠疝的临床资料,以及其排粪造影及静态MRI检查图像,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10例排粪造影力排相均为直肠外脱垂,脱垂长度1~13.3 cm,平均(6.2±3.7)cm,小肠疝低于耻尾线0.8~14.9 cm,平均(8.8±5.2)cm。其中8例行静态MRI检查,均见直肠管腔增宽、壁增厚,部分见直肠黏膜脱垂进入肛管、甚至脱出于肛门外。测量肛提肌裂隙前后径明显增大,横径略增大;双侧髂尾角增大,左侧平均(62.5±6.70)°,右侧平均(67.1±8.0)°。结论:排粪造影对直肠脱垂合并小肠疝有较高的影像诊断价值,可动态观察、客观评估直肠脱垂分型、程度及合并小肠疝的程度,结合静态MRI可更全面地评估盆底软组织及骨性结构,特别是直肠情况,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MR排粪造影研究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肛、直肠形态及功能性病变,同时对前、中盆腔联合性病变进行全面评价.方法 107例临床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女性患者,年龄20~84岁,平均55岁,进行MR排粪造影检查,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大便,分别测量静息、提肛及力排时盆底相关数据.结果 10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中,70例直肠前膨出(65.4%),为女性出口型便秘常见梗阻因素;85例(79.4%)患者为2种及2种以上的联合性病变,并发前、中盆腔病变,包括60例膀胱脱垂(56.1%)、59例子宫或阴道穹窿脱垂(55.1%)、54例会阴体下降(50.5%)、28例盆底疝(26.2%).结论 MR排粪造影不仅能准确评价出口梗阻型便秘女性患者的肛、直肠形态及功能性病变,同时能对前、中盆腔联合性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排粪X线造影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对12例便秘为主型、10例便秘和腹泻交替型、1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排粪X线造影。结果排粪造影阳性的例数为13例(36.11%),排便过程中的异常有多种,包括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内脏下垂、会阴下降和盆底痉挛综合征等。说明排粪X线造影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内套叠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内套叠又称直肠内脱垂、隐性直肠脱垂或不完全性直肠脱垂,是出口梗阻型排便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单发、多发及多重套叠3种类型,还可依据其发生部位,可分直肠近段、远段套叠和直肠套入肛管3种情况犤1犦。我们选取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期间124例进行排粪造影检查的病例,对其中58例诊断为直肠内套叠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直肠内套叠的特征性影像改变,以及排粪造影对直肠内套叠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5例,女53例,年龄为23岁~80岁,平均46.0岁,病程0.5a~10a,临床表现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及排便梗…  相似文献   

16.
对53例临床初步诊断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检查前均行结肠运输试验除外结肠型便秘。结果:直肠前突35例,直肠粘膜内套叠44例,会阴下降24例,盆底肌肉痉挛综合症14例,仅1例未见异常。粪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98.1%,由此表明,应用排粪造影检查诊断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X线测量在功能性便秘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出现临床症状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直肠病变程度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图像采集和后处理,分别测量肛直角(ARA)、肛上距(DUAC)、直肠前突深度、乙耻距(DSPC)、骶直距(DSR)。结果 X线良好的显示了全部直肠功能性病变,本组35例患者中,直肠前突26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18例,直肠内套叠3例,耻骨直肠肌肥厚2例,乙状结肠冗长1例。结论排粪造影X线测量在功能性便秘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病因及其直肠排粪造影表现,探讨动态直肠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价值。方法 1174例便秘患者行直肠排粪造影检查,透视下动态观察并摄片;其中阳性1055例(男性170例,女性885例)。结果出口梗阻型便秘男性患者的主要病因为盆底痉挛综合征,而女性患者的主要病因为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常多种病因共存。结论动态直肠排粪造影能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直接原因,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腹腔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四重造影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临床肛肠外科严格筛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共25例(男8例,女17例),男性为三重造影(膀胱、盆腔、直肠),女性再加做阴道造影为四重造影,除直肠造影用钡剂外,其余脏器用含碘溶液(优维显、泛影葡胺等).结果 在25例中见直肠前突9例,直肠黏膜脱垂8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例,子宫后倾3例,盆底疝5例,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3例.结论 腹腔四重造影对于临床症状隐匿、物理检查难以发现的盆底疝及子宫后倾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动态X线和磁共振排粪造影在直肠前突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16例纳入研究,年龄25~68岁,平均51岁,均为经产妇;全部完成RPH术前和术后的动态X线和MRI排粪造影检查.在两种检查图像上分别分析直肠前突的程度和并发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排粪造影显示术前重度直肠前突10例(58%)和中度直肠前突6例(42%),术后仅见中度直肠前突2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和痔疮的显示术后(3例次)明显少于术前(33例次)(x2=14.933,P<0.001).MR排粪造影显示术前重度直肠前突7例(43%)和中度直肠前突9例(57%),术后仅显示中度直肠前突1例;结直肠并发症显示(13例次)明显少于X线排粪造影(42例次)(x2=15.291,P<0.001),但显示了更多的结直肠外合并症.结论:X线和MRI排粪造影评价直肠前突各有优缺点,综合评价更完整,并对RPH治疗后评估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