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自制静态和动态手支具对烧伤后手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在烧伤后不同治疗阶段,为32例患者的52只手制作不同类型支具,针对不同个体单独或联合使用,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包括粗动作及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夹及手臂旋前、旋后、取物、放置等)进行定量评定,比较使用支具治疗前后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按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治疗前患手功能Ⅳ级7只、Ⅲ级15只、Ⅱ级23只、Ⅰ级7只.治疗3个月后重新评定.手功能Ⅵ级9只、Ⅴ级28只、Ⅳ级9只、Ⅲ级6只.28例患者46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等功能恢复较好,可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活动.结论 该自制手支具对预防和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520-1522
[目的]探讨顺行简易髓内针联合可塑支具治疗第2、5掌骨颈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6月采用顺行简易髓内针联合可塑支具治疗第2、5掌骨颈不稳定骨折48例,将骨折端闭合复位后,用1枚2 mm不锈钢克氏针末端预弯20°自制髓内针,顺行打入固定骨折端,术后可塑支具外固定2周,62012年6月采用顺行简易髓内针联合可塑支具治疗第2、5掌骨颈不稳定骨折48例,将骨折端闭合复位后,用1枚2 mm不锈钢克氏针末端预弯20°自制髓内针,顺行打入固定骨折端,术后可塑支具外固定2周,68周取出克氏针,行手部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158周取出克氏针,行手部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1530 min,本组患者经过630 min,本组患者经过612个月随访,骨性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随访,骨性愈合时间在812周,手部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发生;有5例出现皮下针尾刺激症状,克氏针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顺行简易髓内针联合可塑支具微创治疗第2、5掌骨颈不稳定骨折,其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费用低,功能恢复快,效果可靠,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多出现肢体瘫痪,由于肢体长期缺乏功能锻炼导致肌肉萎缩,形成痉挛畸形手,鉴此,我科在康复护理中,除指导其进行早期治疗和康复锻炼外,于2006年5月自行设计制作防畸形手支具,可保持手的伸展位置,避免手畸形的发生,效果满意,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支具治疗(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下肢支具3.1 下肢支具的特殊性3 .1.1 下肢支具的适配与对线  (1)支具的足底部应与地面平行 ;(2 )人体的生理关节轴与支具的机械关节轴 (铰链轴 )一致 ;(3)装配好的支具各铰链轴应保持平行 ;(4)支具曲线与身体的外轮廓线相吻合。3 .1.2 在穿着行走支具的情况下 ,病人能够舒适的坐下。如穿带膝踝足支具时 ,屈膝 90° ,不压迫窝。3 .1.3 对下肢有水肿的病人 ,不宜使用紧贴皮肤穿着的支具。可采用金属支架支具。3 .2 常用下肢支具3.2 .1 固定式踝足支具结构原理 :此种支具是有高强度聚丙烯制成 ,支具后侧坚实 ,足踝关节固定于功能…  相似文献   

5.
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不仅造成病人的下肢瘫痪,也使上肢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虽经脊柱外科早期处理,但大多数病人仍将残留上肢尤其是手部的功能障碍。手的运动功能复杂,包括抓握、夹捏、钩拉和对掌等,其中拇指约占全手功能的36%。作用于拇指的肌肉,有4块外在肌和4块内在肌,接受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等上肢3大神经的支配。正常拇指功能的发挥,需要前臂(19块)和手部(19块)肌肉的协调和关节稳定性的配合。这在颈髓损伤四肢瘫痪(tetraplegia)仅残留或恢复1~3块前臂功能肌肉的病例,很难达到。在中枢神经再生修复尚不…  相似文献   

6.
外固定是治疗骨科相关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传统的石膏和夹板外固定在为肢体提供良好支撑的同时,也会随之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AIRCAST气囊支具的临床应用为骨折、关节扭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动力化的功能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腕管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管综合征是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手部症状和功能障碍,其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对轻度或中度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目前认为疗效较明确的有支具固定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对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选用手术治疗,肌肉萎缩是手术治疗绝对指征,腕管松解减压术是最常用手术,包括传统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和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两种手术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别。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腕管综合征是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手部症状和功能障碍,其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对轻度或中度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目前认为疗效较明确的有支具固定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对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选用手术治疗,肌肉萎缩是手术治疗绝对指征,腕管松解减压术是最常用手术,包括传统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和内镜下腕管松解减压术,两种手术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别。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制膝关节辅助支具在儿童肢体延长术后关节僵硬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0例(12个肢体)行骨骼矫形延长手术患儿,术后佩戴自制膝关节辅助支具保护,并施以正确的维护,以及功能锻炼、疼痛处理、针道及延长肢体等护理措施.结果 外固定器固定时间150~188 d,肢体延长3~6 cm,拆除外固定架后,无1例发生膝关节僵硬,膝关节伸直达0°,屈曲范围0°~90°,随访2~8个月,优良率达98.0%.结论 膝关节辅助支具能有效防止膝关节挛缩、膝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有助于提高矫形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膝关节辅助支具在儿童肢体延长术后关节僵硬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例(12个肢体)行骨骼矫形延长手术患儿,术后佩戴自制膝关节辅助支具保护,并施以正确的维护,以及功能锻炼、疼痛处理、针道及延长肢体等护理措施。结果外固定器固定时间150~188d,肢体延长3~6cm,拆除外固定架后,无1例发生膝关节僵硬,膝关节伸直达0°,屈曲范围0°~90°,随访2~8个月,优良率达98.0%。结论膝关节辅助支具能有效防止膝关节挛缩、膝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有助于提高矫形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4 小儿矫形支具4.1 调节固定式小儿足部矫形支具结构原理 :可调节固定式万向节将踝小腿托与前足托连接 ,在小腿、踝部、前足分别有扣带固定。小腿踝托将支持踝关节、距下关节于中立位 ,并允许一定可滑动调整活动。通过调节万向节 ,可三维控制前足托于不同位置 ,从而依据临床需要固定足踝于不同的足内翻、外翻位 ,前足内收、外展位和跖屈、背伸位 (图1)。图 1 调节固定式小儿足部矫形支具适应证 :(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2 )先天性足外翻 (垂直距骨症 ) ,(3)脊柱裂足部畸形 ,(4)脑性瘫足部畸形 ,(5 )其它原因造成的小儿足部畸形。使用方法 …  相似文献   

12.
马洪荣  刘英 《护理学杂志》2001,16(6):381-381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外科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常采用全麻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其治疗过程复杂 ,病人需住院 2~ 3次 ,费用高。 1 998年 1 2月我院自行研制的新型调节式外固定支具 (简称支具 ,专利号 :ZL982 2 1 871 .0 ) ,克服了以上缺点 ,病人就诊后不需住院、手术 ,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1 材料与制作采用 4mm厚高分子聚乙烯材料 ;取患儿腰围(45cm)、大腿及小腿周径的最大值 (32、 1 9cm)及最小值 (2 5、 1 5cm)、蛙式位双膝关节顶点的横距(46cm)为制作参数 ,通过烘箱加热、塑形 ,内部用 3mm厚硬质海绵做内衬 ,制成适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手的掌、指骨骨折,因外固定位置不当或伤后功能锻炼不及时、不充分而造成关节囊粘连、侧副韧带挛缩以及屈指肌腱断裂吻合术后或肌腱移植术后的肌腱粘连,均可造成手指屈伸活动受限,影响手的功能。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的临床应用,屈指肌腱伤后的修复疗效可获得很大提高。笔者设计了一种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HETB),并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智能化手部背伸牵引支具在手掌皮肤撕脱伤康复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手掌皮肤撕脱伤修复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术后3周采用智能化手部背伸牵引支具牵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3周采用手部背伸牵引支具牵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支具康复治疗前后进行明尼苏达手灵巧度测试(MMDT)、普渡钉板测验(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干预前MMDT、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干预后两组患者MMDT、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后,试验组的MMDT、PPBT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手部背伸支具牵引可促进手掌皮肤撕脱伤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是手部功能支具在人工智能加互联网应用上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扭伤是人体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很多患者扭伤后会出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踝关节支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FAI干预措施之一,但其疗效尚存争议。该文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linical Trial Register(CCTR)3个数据库中与踝关节支具治疗FAI相关的文献,对踝关节支具在改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功能、运动学指标和平衡能力及降低再扭伤发生率等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防治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急诊手部虎口损伤患者42例,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4组: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组治疗后随访16周,观察并记录患者虎口宽度及虎口角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各方案的优越性。结果①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宽度分别增大(24.1±5.8)mm、(9.6±4.6)mm、(15.8±1.9)mm、(4.0±5.4)mm,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角分别增大(23.5±6.1)°、(9.6±4.6)°、(15.7±1.9)°、(3.9±5.4)°,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1例支架针孔感染,经换药后治愈,其他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应用于防治虎口挛缩治疗,能有效增大虎口宽度及虎口角,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桡神经深支卡压综合征系指桡神经深支因机械性压迫或摩擦出现所支配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瘫痪,表现以伸指无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1〕。该病国内报告不多,临床上易误诊。我院骨科从1989年2月至今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并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1临床资料例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部多功能支具联合弹力手套在手部烧烫伤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手部烧烫伤术后住院治疗的4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手部多功能支具联合弹力手套治疗和弹力手套治疗。于术后第3周(治疗前)、康复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记录两组的明尼苏达手灵巧度测试(MMDT)、普渡钉板测验(PPBT)、疼痛程度评分(VAS),并在末次随访时,对手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结果两组均获得8~16周随访。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及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MMDT、PPBT、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MMDT、PPBT、VA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TAM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5%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部多功能支具联合弹力手套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手部烧烫伤术后软组织粘连、瘢痕增生及挛缩的发生,对术后恢复手部功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60-2263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外固定支具应用于下肢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匹配性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对6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分别采用传统石膏外固定,个性化支具外固定。评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个性化支具与骨折部位的贴合度分析。[结果]个性化外固定支具与骨折部位的五组特征尺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寸误差范围在0.02~0.04 mm之间,两者贴合度较好。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无差异,个性化支具组的患者满意度较传统石膏组高。[结论]相对于传统石膏外固定,个性化外固定支具辅助下肢骨折康复治疗,患者匹配性较好,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在矫治膝关节畸形中,矫形支具与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方法、优点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 2012年12月本科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膝关节畸形患者36例36膝,其中男23例,女13例,左20例,右16例;年龄6~56岁,平均28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17例,术中行腘绳肌紧缩后临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于屈膝20°位,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做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小腿延长致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直接做大腿支具跨膝关节固定,后侧用螺纹牵伸杆连接,可逐渐矫正屈膝畸形;膝内翻畸形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8例,行胫骨截骨矫形,同期行外侧副韧带重建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膝关节,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改为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例,采用股骨外固定器结合小腿支具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8~60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所有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满意,截骨端愈合时间60 ~ 150 d,平均120 d;外固定针道感染5例,经局部换药处理好转;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18膝,良10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遵循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矫形支具的方法治疗合并有软组织因素的复杂膝关节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矫形结果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创伤小、固定灵活、制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