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法检测74例NHL患者血清CHE、LDH、β2-MG值,根据血清CHE均值5750 U/L分成低CHE水平组38例与高CHE水平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LDH、β2-MG水平。结果 低CHE水平组与高CHE水平组血清CHE、LDH、β2-MG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4.2±1207.1)U/L、(435.7±364.4)U/L、(4.3±2.9)mg/L;(7898.2±1550.5)U/L、(247.4±134.8)U/L、(2.7±1.2)mg/L](t=10.510,P=0.000;t=2.969,P=0.005;t=3.043,P=0.004);两组年龄、病理类型、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68;χ2=0.751,P=0.386;t=1.626,P=0.111;t=1.987,P=0.056);两组性别、Ann Arbor分期有明显不同,低CHE水平组以男性(χ2=5.432,P=0.020)、Ann Arbor Ⅲ~Ⅳ期(χ2=9.394,P=0.024)患者为主。低CHE水平组血红蛋白含量[(97.6±25.8)g/L]低于高CHE水平组[(113.4±1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02)。结论 NHL患者CHE低活性与年龄、病理类型、WBC、Plt无关,与男性、Ann ArborⅢ/Ⅳ期、贫血、LDH、β2-MG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白细胞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细胞淤滞及向组织浸润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3例初治AML患者(其中16例为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中IL-1β的含量,比较高白细胞组与非高白细胞组以及浸润组与非浸润组的差别。以4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 AML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88.23±36.3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9.56±15.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L高白细胞组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高于非高白细胞组[(136.67±65.68)pg/ml比(69.85±48.35)pg/ml]。IL-1β与外周血白细胞呈直线相关关系(r=0.74,P<0.01)。浸润组与非浸润组血清中IL-1β水平为:(111.31±57.35)pg/ml比(79.68±43.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L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其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的病情,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组织浸润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白血病患者30例,平均年龄32.6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5例,供者均为HLA相合同胞,动员方案为每天G-CSF 5 μg/kg,共5 d,并于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当天采集供者骨髓300 ml回输;预处理方案采用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MMF)。结果 回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5.13±2.6)×108/kg,骨髓单个核细胞(1.3±0.6)×108/kg,30例患者均成功植活,其中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2.1±3.25)d,血小板>0.5×109/L的时间为(14.0±5.33)d;Ⅰ~Ⅱ度aGVHD发生率为40.0 %(12/30),Ⅲ~Ⅳ度发生率3.3 %(1/30),cGVHD发生率为43.3 %(13/30),严重cGVHD发生率为3.3 %(1/30);2年无病生存率达72.0 %。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并有可能减少重度急、慢性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细胞免疫功能、临床分期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患者及20名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中sIL-2R及VEGF的水平,速率法测定血清中LDH的含量。结果 DLBCL患者血清CD+4、NK细胞数及CD+4/CD+8 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68.62±12.82)%比(73.00±6.12)%,(14.28±7.93)%比(39.49±12.01)%,(1.03±0.84)比(1.45±0.28),均P<0.05]。DLBCL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501.50±157.70)μg/L比(128.30±82.40)μg/L,P<0.001],DLBCL 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Ⅰ~Ⅱ期[(618.38±192.22)μg/L比(432.45±75.48)μg/L,P<0.05],DLBCL有B症状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有A症状患者[(616.50±183.03)μg/L比(441.52±103.48)μg/L,P<0.01]。DLBCL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304.03±163.05)pg/ml比(156.25±47.83)pg/ml,(300.74±300.91)U/L比(177.00±32.14)U/L,均P<0.05]。血清sIL-2R的高表达与CD+4/CD+8 比值低相关(r=0.4635,P<0.05),与血清高表达VEGF、LDH有相关性(r分别为0.447、0.448,均P<0.05)。结论 DLBCL高表达sIL-2R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内肿瘤负荷、疾病进展及侵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治疗缓解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其与患者分型、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0例MDS、80例AML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血清β2-MG进行测定并随访观察。结果 MDS组及AML组血清β2-MG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MDS-RAEB2组β2-MG值明显高于MDS其他各型(P<0.05)。AML各型β2-M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升高多见于M4,M5的患者。52例AML患者缓解后血清β2-MG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初发时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及白细胞升高的AML患者血清β2-MG值明显高于无原始细胞及白细胞数正常的患者。此外,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血清β2-MG值也相对较高。结论 血清β2-MG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DS及AML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血清β2-MG值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动态观察AML患者的血清β2-MG,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对判断病情、疗效、预后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高白细胞血症的疗效。方法 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7例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患者(WBC≥80×109/L)进行白细胞清除,同时应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或阿糖胞苷)及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结果 经白细胞清除术和化疗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06.46±26.49)×109/L,(35.49±6.53)×109/L,t=6.8823,P<0.001]。高黏滞血症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1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2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指标好转,2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出血灶明显吸收,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是一种治疗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血病患者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及其与治疗效果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32例白血病患者(ALL 36例,ANLL 64例,CML 32例)、33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和正常对照52例进行血清AFU活性测定。结果 ALL、ANLL、CML血清AFU活性分别为(170±24)μmol/L、(183±39)μmol/L及(163±3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非恶性血液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治疗后达缓解时血清AFU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01),复发时再度升高。急性白血病血清AFU与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的百分数呈正相关(P<0.01);CML患者血清AFU也与其外周血幼稚细胞数的对数显著相关(P<0.01)。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清AFU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量,其动态变化可作为白血病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价的一种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黏附的影响。方法 提取30例B-ALL患者(试验组)及30例非血液肿瘤患者(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BMMSC)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CCL2的质量浓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CL2基因mRNA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黏附;流式细胞术进行白血病细胞计数。结果 试验组的CCL2蛋白质量浓度[(780.12±129.6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0.49±25.21)pg/ml](t=4.96,P=0.00);BMMSC体外培养上清液的CCL2蛋白质量浓度[(572.38±35.39)pg/ml]明显高于BMMNC[(193.85±15.45)pg/ml](t=5.37,P=0.00)。在体外,CCL2不能单独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但在BMMSC+BMMNC共培养体系中,CCL2能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且随质量浓度增加,其增殖作用增强。CCL2在体外能增强白血病细胞与BMMSC 黏附,且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824,P=0.02)。结论 B-ALL患者骨髓中CCL2水平增高,主要是由BMMSC分泌,白血病细胞能促进BMMSC 分泌CCL2,CCL2在BMMSC 环境下能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与BMMSC黏附,这些作用与CCL2 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蛋白质谱表达与淋巴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该蛋白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SELDI技术WCX2芯片检测62例DLBCL患者蛋白质谱,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和癌抗原125(CA125)。分析DLBCL患者11×103~12×103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间LDH、β2-MG、CA125的水平,同时作相关性分析及生存期分析。结果 11×103~12×103蛋白阳性组LDH、β2-MG、CA125水平分别为(523.30±435.96)U/L、(3.23±1.24)mg/L、(81.07±61.39)U/L,明显比阴性组高(P<0.05)。该蛋白峰值与LDH、β2-MG、CA125呈正相关(P<0.01)。该蛋白阳性组中位生存期11个月,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P<0.01)。LDH正常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增高组(P<0.01),而β2-MG、CA125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1×103~12×103蛋白有望与LDH联合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认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细胞形态学和染色体核型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5例CMML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铁染色,1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10.0×109/L 27例(87.3 %),血红蛋白(Hb)浓度减低33例(94.3 %),血小板(Plt)<100×109/L 23例(65.7 %)。成熟单核细胞绝对值在(1.18~44.2)×109/L范围内。易见幼稚粒细胞者33例(94.3 %),可见幼稚单核细胞者9例(25.7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28例(80 %)。分类中粒系+单核系≥0.70者20例(57.1 %),可见幼稚单核细胞24例(68.6 %)。表现为一系或两系以上病态造血26例(74.3 %)。18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5例(14.3 %)。结论 该组CMML的患者,血象以WBC增高、Hb和Plt同时减低明显增多为特点。易见幼稚粒细胞,单核细胞绝对值明显增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单核细胞增多(MDS-CMML)的患者明显比具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特征(MPD-CMML)的患者多见。CMML的患者染色体有核型异常,但无特异性,Ph染色体阴性。  相似文献   

12.
患儿 男,3岁,2010年11月20日无诱因咳嗽,咳痰,痰少,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达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5×10。/L、单粒细胞(M)0.13×109/L、血红蛋白(Hb)137g/L、血小板(Pit)3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0.95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0.912;免疫分型:B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3.5%,考虑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质谱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蛋白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wcx-2芯片检测36例T-NHL患者和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蛋白质质谱,用生物化学法测定T-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分析T-NHL患者与DLBCL患者间质谱检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同时分析差异蛋白质丰度与疾病分期、LDH及β2-M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DLBCL患者比较,在T-NHL患者血清中共检测出9个差异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42.67、1451.43、1472.49、1512.03、3194.22、3267.41、3933.86、4593.12、9182.24。这些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T-NHL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93.12和9182.24蛋白质质谱在T-NHL中高表达,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中,LDH表达水平分别为(290.82±29.95)U/L、(283.94±100.94)U/L,明显高于阴性组的(169.22±55.42)U/L、(169.50±59.25)U/L(t=-3.199,P=0.004;t=-2.378,P=0.026),两组蛋白质的峰值与LDH的水平呈正相关(r=0.265,r=0.178,均P<0.01);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与阴性组间β2-MG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蛋白质在T-NHL患者血清中低表达,LDH、β2-MG水平在这些蛋白质质谱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对分子质量为4593.12和9182.24的蛋白质可能是鉴别T-NHL的特异血清学标志,它们可和LDH联合用于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对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影响。方法 22例CML-C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组:对照组10例,用IFNα-2b 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用3~18个月,Ara-C 30 mg/d缓慢静脉滴注,10 d为1个疗程,间歇2周,WBC≥20×109/L时,用羟基脲控制;WBC<20×109/L时停用。治疗组12例,在IFN使用当天增加吲哚美辛25 mg 3次/d,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以血液学完全缓解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WBC开始下降时间、WBC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外周血幼稚细胞达正常所需时间、达血液学完全缓解所需时间和注射IFN前3d最高体温。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WBC开始下降时间分别为(4.2±2.7)d和(5.0±2.5)d(t=0.714,P>0.05),WBC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10.0±4.5)d和(12.0±4.5)d(t=1.036,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幼稚细胞达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14.2±4.8)d和(19.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P<0.02);治疗组和对照组达血液学完全缓解所需时间分别为(45.8±5.6)d和(53.9±10.5)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14,P<0.05)。两组注射IFN后发热程度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2.041,P<0.005)。结论 吲哚美辛与IFNα-2b联合LD-Ara-C治疗CML-CP,不仅能缓解IFN流感样不良反应而且有协同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G-CSF 每天10 μg/kg动员5 d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及20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中的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外周血及10例健康者动员前骨髓进行比较。结果 动员前后骨髓DC2由14.37×106/L增至29.68×106/L(t=2.433,P=0.022),而骨髓DC1分别为13.77×106/L和18.88×106/L(t=0.625,P=0.541);DC2/DC1比例在动员后为1.83±0.81,较动员前的1.12±0.32明显升高(t=2.685,P=0.013)。正常供者以G-CSF动员前、后移植物中外周血 DC2数量分别为14.92×106/L和26.76×106/L(t=2.390,P=0.029),DC2/DC1比例分别为1.00±0.37和2.02±1.43(t=2.158,P=0.044),但外周血DC1分别为14.21×106/L和18.02×106/L(t=0.625,P=0.541)。结论 移植前以 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供者,可选择性提高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中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两组均采用DA或TA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结束48 h后应用rhIL-11 3 m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输注血小板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均值[(21.72±8.64)×109/L]高于对照组[(14.67±5.18)×109/L](P<0.05),血小板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0.43±2.38)d比(12.13±2.17)d]及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1.50±1.08)个比(2.33±1.05)个](P<0.05)。结论 rhIL-11对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例老年AML完全缓解(CR)患者予连续2个周期巩固化疗。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后仅输注血小板悬液;第2个周期(治疗周期)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50×109/L时每日给予rhTPO 1.0 μg/kg,皮下注射,连用14 d,或血小板计数≥80×109/L后停药。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周期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23.1±4.5)d,≤20×109/L的持续时间为(6.8±2.6)d,与对照周期的(25.8±5.7)d、(11.7±3.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血小板最低值治疗周期为(13.2±4.4)×109/L与对照周期的(12.2±3.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7);治疗周期血小板最高值为(239.3±48.7)×109/L,显著高于对照周期的(163.5±32.4)×109/L(P<0.005);治疗周期血小板输注量为(22.8±6.8)U,明显少于对照周期的(30.0±6.3)U(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2)。治疗周期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5%),均为一过性,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在老年AML巩固化疗中应用rhTPO,可以明显加速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探讨其对AL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56例AL患者[包括初治组63例、完全缓解(CR)组46例、复发组47例]的LDH值,常规反带方法分析AL染色体核型,并根据核型分成预后好、预后中等及预后差3组,分析LDH值与上述分组、患者白细胞数及白血病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初治组和复发组的AL患者血清LDH值[其中位数(P50)分别为399和265 U/L]明显高于CR组(P50 153 U/L)(P<0.05)。LDH的增高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s=0.604)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rs=0.538)密切相关(均P<0.01)。LDH与不同白血病亚型有关(L2、M4明显增高)(P<0.01)。难治复发的AL患者初治时LDH值(P50 538 U/L)高于非难治复发组(P50 294 U/L)。具有不良预后染色体核型的AL患者初治时LDH(P50 778 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50 306 U/L)和预后中等组(P50 405 U/L)(P<0.01)。结论 LDH在AL发病时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期、亚型及恶性度有相关性,AL缓解期LDH可下降,LDH可作为AL诊治过程中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 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年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初发 CN-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 NPM1突变型与野生型 CN-AML 患者之间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190例 CN-AML 患者中44例(23.16%)出现 NPM1基因突变。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60.0×109/L 比75.7×109/L,P<0.05),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高(63.87%比75.82%,P<0.05),初次化疗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高[56.91%(45/79)比70.09%(22/31),P<0.05]。结论NPM1基因突变与 CN-AML 高肿瘤负荷以及高诱导化疗缓解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1岁。2000年1月出现发热、肝脾肿大,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1.8×109/L,幼稚细胞76%;骨髓涂片示原始加幼稚单核细胞92%,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经1疗程DA方案化疗缓解。之后依次给予DA,HD-Ara-C,MAE,IDA等方案巩固,2000年8月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