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原因及特点。方法对2001-10~2006-10全院收治的8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作回顾性总结,通过血糖、头颅CT、MR、MRA、DSA、脑脊液等检查,分析动眼神经麻痹原因及特点,各病因与在各年龄段分布的情况。结果80例动眼神经麻痹中,动脉瘤19例(23.8%),脑血管病16例(20.0%),糖尿病13例(16.3%),炎症性11例(13.8%),肿瘤8例(10.0%),外伤6例(7.5%),其他7例(8.8%)。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以动脉瘤最常见,各病因在各年龄段分布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而无对侧锥体束受累)常见于非特异性感染后、糖尿病、动脉瘤和眶内炎性假瘤等。脑卒中引起的急性动眼神经麻痹多伴有对侧锥体束受累,是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的原因。我院自2005年11月连续收治3例急性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均突  相似文献   

3.
瞳孔正常的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所致的闭塞性血管病,其次为颞动脉炎,海绵窦瘘电金属血栓,垂体腺瘤,淋巴瘤病的脑膜浸润,颞叶钩回疝,由脑动脉瘤所致的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以及Tolosa-Hunt氏综合征.由蝶鞍转移性肿瘤所致分离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罕见的.以往的3例报告描述了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现将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行DSA治疗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后交通动脉瘤易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前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或单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神经麻痹提示术后动眼神经麻痹较易恢复,治疗的时间窗也与术后麻痹的恢复密切相关,而与动脉瘤的大小关系不大。对破裂的动脉瘤开颅夹闭组比血管栓塞组会获得更大完全恢复机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破裂的动脉瘤两治疗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总的来说开颅夹闭手术比血管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完全恢复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或不引起第三颅神经麻痹的患者重点介绍了临床和动脉造影方面的研究资料,还有开颅手术后对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的估计以及神经错位再生(aberrant regeneration)的发生率。作者从1951~1971年的21年间,共收集了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74例,其中59例(34%)有动眼神经麻痹。年龄分布在14岁~18岁。术前有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0.6岁,无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7.5岁。女性139例(80%),男性35例(20%),女性为男性的四倍。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大5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轻型颅脑损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眼外肌运动、眼睑活动、瞳孔大小分析2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恢复,随访时间平均为14.2月(3个月~2年)。结果 15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最常见的外伤原因是交通事故65.4%(13例);眼内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和眼内肌麻痹的恢复率分别是95%(19例),83.3%(17例)和50%(10例)。结论眼球活动受限是影响轻型颅脑损伤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蝶骨骨折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机制参与了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早期手术改善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和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去9年我科28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 动眼神经麻痹后3d内手术(0-3d)的9例病人中有8例,4-6d手术的6例病人中有4例,7~13d手术的4例病人有2例,14~30d手术的3例病人中1例,其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0d后手术效果最差,6例中仅1例完全恢复。结论 为避免神经功能废损,建议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最好在3日内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瘤(PcoAA)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17例PcoAA患者进行弹簧圈栓塞并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其与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病程、动脉瘤大小以及是否有蛛网膜下隙出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7例患者中,2例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10例患者中,8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术前部分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完全恢复率与完全麻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AA性动眼神经麻痹在栓塞术后可治愈或改善,部分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更有可能获得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0.
后交通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有较高的发生率,动眼神经麻痹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后交通动脉瘤瘤体对动眼神经的直接压迫所致,综合分析了患者年龄、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直径、指向、形状、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动眼神经麻痹时间、手术减压对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影响。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大多数能恢复。建议尽早手术,以期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1.
眼运动神经麻痹5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多种疾病可引起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现将我院 1995~ 2 0 0 0年收治的眼运动神经麻痹 5 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2 9,女 2 1例 ) ,年龄 11~ 72岁 ,平均 4 3 6岁 ,5 0例中有动眼神经麻痹者 4 1例 ,外展神经麻痹者 33例 ,滑车神经麻痹者 15例。其中单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各 15例和 8例 ,其余为滑车神经麻痹伴有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或伴有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本组 5 0例中海绵窦综合片5例、眶尖综合征 3例、眶上裂综合征 2例、岩尖综合征 (Gadenigo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动脉瘤21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_1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1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Tolosa-Hunt综合征5例),脑血管病12例(14.3%),肿瘤8例(9.5%),头部外伤3例(3.6%),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Grave's眼病、Adie's瞳孔各1例,原因未明4例。结论 了解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原因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3.
1946年France首次将尸检所发现颅内动脉瘤和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所见联系起来.他指出:动眼神经麻痹是由于动眼神经附近的血管局部膨大的渗血所致.此后许多报告提到动眼神经麻痹与颅内动脉瘤之间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当肿瘤侵犯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交界处.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麻痹必然累及瞳孔,许多人还强调了瞳孔障碍的重要性,认为这可以区分动脉瘤还是糖尿病性的动眼神经麻痹,因后者瞳孔的功能往往是正常的.有的学者指出:动眼神经麻痹而瞳孔正常时,基本上可以排除后交通动脉瘤.1963年Cogan和Mount报告过26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交界处动脉瘤患者有1例动眼神经麻痹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侧动眼神经麻痹30例的病因。方法对30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进行多方检测,确定其病因。结果动脉瘤组居多,占27%。糖尿病组位居第二,占20%。此外还有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肿瘤、感染等其他不明原因者。结论对动眼神经麻痹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后交通动脉瘤与动眼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由于邻近动眼神经,常引起突发性痛性动眼神经麻痹。本文通过32例PCoAA手术病例随访,探讨动眼神经的功能恢复过程与术前病程及治疗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3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侧动眼神经麻痹30例的病因。方法 对30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进行多方检测,确定其病因。结果动脉瘤组居多,占27%。糖尿病组位居第二,占20%。此外还有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肿瘤、感染等其他不明原因者。结论 对动眼神经麻痹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病人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01—2014-10由CTA或DSA明确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13例,10例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3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术后5例(50%)表现为眶周疼痛,7例(70%)ONP完全消失(中位恢复时间58d)。动脉瘤夹闭术后ONP最先恢复的成分是副交感神经纤维(平均恢复时间4.4d),其中9例在术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预后较差。恢复率与出现麻痹症状持续时间无相关性,但麻痹症状的持续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明确诊断后,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早期行开颅夹闭术,可以使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动眼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我院2008-09-2013-09收治68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其病因、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眼球转动受限伴外下斜,其中伴瞳孔损伤27例(39.7%),伴瞳孔轻微散大13例(19.1%),对光反射不灵敏,患者均无中心视力受损表现;糖尿病、动脉瘤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其构成比分别为39.7%、30.9%,51~70岁年龄段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最高,占61.8%;治愈53例(77.9%),好转10例(14.7%),无效3例(4.4%),死亡2例(2.9%),有效率为92.6%。结论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以上睑下垂、眼球转动受限为主,其发病原因多与糖尿病、动脉瘤、脑干病变有关,且多数患者预后不佳,因此,应在做好病因检查、对因治疗的同时,强化患者及时就诊意识,以促进神经损伤的早期逆转,保证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2l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l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l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Tolosa-Hunt综合征5例),脑血管病12例(14.3%),肿瘤8例(9.5%),头部外伤3例(3.6%),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Grave’s眼病、Adie’s瞳孔各l例,原因未明4例。结论了解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原因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单发的颅神经病主要侵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常伴有眼球疼痛,有时呈周期性发作。在少数尸解病例中可观察到病灶性局部缺血,可认为是引起脱髓鞘神经损害的原因。精尿病并发双侧多发的颅神经麻痹以往曾有少数报导,但均缺乏病理材料,本文报告1例表现为双侧动眼神经麻痹的多发性神经病并经病理资料证实。患者,女性,72岁,患有Ⅱ型糖尿病,主诉突然出现复视和眼球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