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3例单纯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根据病人的GCS评分、受伤类型、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预后评分、及外伤1周内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和迟发性颅内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功能及D—dimer值。结果D—dimer值在不同GCS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组与无梗死组相比胛缩短(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相比Pr明显延长(P〈0.01)、APTr延长(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稳定。D—dimer是早期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 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CRP) 的动态变化,研究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CAL)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按要求完成完整复查的43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的检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体检的30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 组,分析两组儿童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别;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将43 例KD 患儿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 组)12 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 组)31例,分析其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KD 组患儿的血浆Fib 水平、D-二聚体及CRP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 CAL 组患儿的血浆Fib、D-二聚体及CRP 水平均高于NCAL 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与CRP 呈正相关(r=1.231,0.876,P〈0.05).结论 Fib 及D-二聚体与KD 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Fib 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反映了KD 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HbAlc≤6%的单纯糖尿病组46例和HbAlc>6%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43例,对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HbAlc>6%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HbAlc≤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6.
苏敏 《现代保健》2010,(18):75-76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9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3-109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9.
进展型脑梗死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与进展型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进展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非进展型脑梗死组。并入选4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和非进展型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CRP含量明显高于非进展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含量显著增高,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腹泻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患急性腹泻的患儿为观察组,按照脱水程度分为三组,A组50例为无脱水或仅有轻度脱水腹泻患儿;B组35例为中度脱水腹泻患儿;C组15例为重度脱水或低血容量休克腹泻患儿,选年龄及性别相匹配20例正常体检儿童,入院后及腹泻停止3 d后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各组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组、C组D-乳酸水平均显著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组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患儿治疗后血浆D-乳酸水平下降幅度不大,与治疗前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治疗后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停止后3 d,仅重度脱水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有所下降.结论 急性腹泻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与患儿脱水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笔者对30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30例对照组的D-二聚体分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血浆D-二聚体增高密切相关。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COPD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前高D-二聚体患者的早期抗凝干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进行FET的不孕患者89例,检测FET前一日D-二聚体水平,选取浓度>0.5 μg/mL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干预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未行抗凝干预治疗。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及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的差别。结果:2组间D-二聚体浓度、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T前对高D-二聚体的患者予低分子肝素或小剂量阿司匹林行早期抗凝干预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2聚体水平,讨论其在疾病的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6月间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00例,将其分为3组:1恶性肿瘤临床未转移组。2恶性肿瘤转移组。3治疗缓解组。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FDP﹑D-2聚体﹑FIB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血浆FIB﹑D-2聚体﹑FDP的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血浆FIB﹑D-2聚体﹑FDP的含量升高显著,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组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和恶性肿瘤转移组比较FIB﹑D-2聚体﹑FDP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血浆D-2聚体﹑FDP的阳性率明均明显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的高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组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和恶性肿瘤转移组比较,D-2聚体﹑FDP的阳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FIB﹑FDP﹑D-2聚体的水平常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并与病情的进展程度和预后有关。对于发现早期DIC,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为二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0例入院检查治疗患者,其中ACS患者60例,对照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即刻抽静脉血行常规检查以及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检测,统计学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NT-proBNP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在ACS发生时明显升高(P〈0.01),两者间明显正相关(r=0.686,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5例RA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RA相关实验室指标RF、ESR、CRP。结果: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F,ESR,CRP有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RA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并对心衰患者组按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心腔内径等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2)不同疾病构成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心衰病程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24,P=0.346);(5)不同左心房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90,P=0.141)。结论(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肺腺癌患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52例肺腺癌初治患者。按肺癌的国际TNM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43例,局部晚期组59例,晚期组(远处转移组)5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各组D-二聚体的水平情况,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患者组、局部晚期组、晚期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恶性程度越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DIC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