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四关为杨继洲注解窦汉卿的《标幽赋》时所提炼出的一种针法,为历代针灸医家所常用。它具有主治广,疗效高,见效快,取穴方便的特点,故颇受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开四关的由来“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里的“四关”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没有具体指何穴。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首次提出“开四关”之名,原义是指治疗寒热痹痛性病证时当针刺肘膝以下的腧穴。张介宾曰:“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张志聪认为:“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这里的四关主要指肘、膝、腋、髋等大关节,亦没有明确穴位。直至明初徐凤才将“四关”注释为“太冲、合谷是也”。杨继洲承之,所注《标幽赋》与徐氏同,明确指出“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后人袭之,所谓开四关即作用相应手法于合谷、太冲两穴。2开四关的理论基础2.1从经络理论来看,合谷、太冲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是大肠经及肝经之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察三百六十五节气...  相似文献   

2.
“四关”穴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关”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略作讨论。一、“四关”穴的由来“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隋·杨上善注:“腘上牌枢为关也。”明·马玄台注:“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故凡井荥俞经合之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也。”张介宾也说:“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清·张志聪却认为:“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  相似文献   

3.
四关首见于《内经》一书,《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对文中所提四关,隋唐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中曰:“四关,四支(肢)也。”指出四关即四肢。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卷八中注:“  相似文献   

4.
“四关”为祖国医学中常用的名词术语,与针灸的关系颇为密切,对于四关的理解,有的人单纯认为是指部位;有的人单纯认为是指穴位,这都不够全面。事实上,从针灸医学的角度上来看,四关应包含有两重涵义,它既可以是指部位,也可以是指穴位,现就个人肤浅认识,小议于下:  相似文献   

5.
陆颖  王曙松  李洁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925-926
“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千百年来,后世历代医家对“四关”所指众说纷纭。知“四关”本义,不仅能避免断章取义解读经典,而且能为现代临床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故笔者对此问题试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四关穴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关穴 ,即指双侧的合谷和太冲 ,指四个紧要的地方 ,就象四个关口 ,故称四关穴 ,《杂病穴法歌》云 :“鼻寒、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若” ,《席弘赋》云 :“手连肩背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标幽赋》云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可见四关穴对治疗肝经反映在四肢头面部诸病均有较好疗效 ,尤其在治疗痹证中用好四关穴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四关穴之所以用于治疗痹证 ,笔者认为主要因其具有鼓舞营卫之气运行的作用。首先从二穴所属经络脏俯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位…  相似文献   

8.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四关本义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关”一词始干《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云:“十二原出于四关”。意为十二原穴出于四关以下。古今一些医家将该篇中的四关定论为四肢肘、膝关节。仅把“关”理解为关节。究竟此论合乎经文原意与否?试从“关”意结合经文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四关穴治疗头痛4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德萍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47-447
四关穴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穴位,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开泻热闭,清心醒神 ,为广大针灸工作者所喜用."四关",最早是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到了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曰:"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由头部痛觉纤维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产生而发作.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外感风邪、肝阳上亢、气血虚弱或痰浊中阻所引起.本人多年来运用四关穴治疗头痛43例均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关元穴是足三阴、任脉之会,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太平圣惠方》说:“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丹溪心法》载:“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可知,关元有补阴壮阳之功。临床以之配伍其它穴位,可治疗遗精、阳萎、不射精、不育等男性疾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李寿乐笔者多年来临床反复验证运用四关穴治疗危急重症,对各种心律失常、急腹症、急性乳腺炎、喉头炎等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四关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也,...  相似文献   

13.
腧穴主治规律的全息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建军  丁晓亭 《中国针灸》2001,21(12):36-44
腧穴的治病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其中远治作用是指在病痛远隔部位的穴位对其远距离的治疗作用 ,一般是肘膝以下穴位及一些微针系统穴区对身体其他部位疾患的调治为主 ,其主治往往令人费解。譬如 :在肘后歌中有“肩背之疾中渚下”句 ,虽然传统经络学说的“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可解释 ,即中渚穴所属的手少阳三焦经经过肩部 ,但同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关冲、液门、阳池却并无治疗肩背痛作用。其合理的解释在哪儿呢 ?笔者在学习微针系统及全息论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生物全息论是 1980年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所谓生…  相似文献   

14.
“四关”一名,源于《内经》,历代医家注述不一,分歧较大,我们试就其理论依据及历代医家注述等诸方面,对此探讨如下: 一、四关考略“四关”之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明·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指出了四关是肘膝的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四关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菊 《河北中医》2002,24(1):38-38
提起四关穴 ,针灸界同仁一定会想到四关穴———合谷、太冲 ,但笔者并不以为然。“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 ,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 ,应出十二原 ,明知其原 ,睹其应 ,而知五脏之害也……”再接下文指明各原穴名称 :“……阳中之少阴 ,肺也 ,其原出于太渊 ,太渊二 ,……膏之原 ,出于鸠尾 ,鸠尾一。”[1 ] 四关与原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 ,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 ,乃十二经之根本 ,由于原…  相似文献   

17.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是关于"四关"穴的最早记载,但这里的"四关"穴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没有具体指何穴.在以后的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四关"穴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四关与临床     
合谷二穴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太冲二穴乃足噘阴肝经之原穴。前者在手,后者在足,四穴皆居虎口,故称“四关”穴。兹将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一、台谷(一名虎口)1、穴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近端交接处,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因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名合谷。  相似文献   

19.
杨雅媛  林咸明 《新中医》2014,46(1):224-226
<正>"四关"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意指十二经脉的本部,故其本意并不等同于太冲、合谷二穴。对于开四关法,意译应为结合脏腑辨证选择相应穴位开通十二经脉要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祛邪、强健  相似文献   

20.
腹针临床应用举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腹针是继耳针、头针、手针等微针系列中又一新的微针疗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布穴,调节脏腑失衡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处方以“天地针”(中脘、关元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左右四穴)为主穴,配以腹部的相关穴位。其法治疗范围广、见效快、痛苦小,病人易于接受。笔者应用腹针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十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