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颖  王曙松  李洁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925-926
“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千百年来,后世历代医家对“四关”所指众说纷纭。知“四关”本义,不仅能避免断章取义解读经典,而且能为现代临床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故笔者对此问题试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四关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菊 《河北中医》2002,24(1):38-38
提起四关穴 ,针灸界同仁一定会想到四关穴———合谷、太冲 ,但笔者并不以为然。“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 ,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 ,应出十二原 ,明知其原 ,睹其应 ,而知五脏之害也……”再接下文指明各原穴名称 :“……阳中之少阴 ,肺也 ,其原出于太渊 ,太渊二 ,……膏之原 ,出于鸠尾 ,鸠尾一。”[1 ] 四关与原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 ,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 ,乃十二经之根本 ,由于原…  相似文献   

3.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李寿乐笔者多年来临床反复验证运用四关穴治疗危急重症,对各种心律失常、急腹症、急性乳腺炎、喉头炎等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四关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也,...  相似文献   

4.
四关首见于《内经》一书,《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对文中所提四关,隋唐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中曰:“四关,四支(肢)也。”指出四关即四肢。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卷八中注:“  相似文献   

5.
“四关”一名,源于《内经》,历代医家注述不一,分歧较大,我们试就其理论依据及历代医家注述等诸方面,对此探讨如下: 一、四关考略“四关”之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明·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指出了四关是肘膝的部  相似文献   

6.
“四关”穴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关”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略作讨论。一、“四关”穴的由来“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隋·杨上善注:“腘上牌枢为关也。”明·马玄台注:“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故凡井荥俞经合之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也。”张介宾也说:“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清·张志聪却认为:“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  相似文献   

7.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灵枢》,历代医家对于四关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四关部位说和四关穴位说两部分。就临床针刺而言,穴位说可视为部位说另一种形式的解读,但现代针灸学界所熟知的“合谷太冲”组合,或过于简化失去了四关本义。笔者认为,“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为四关本质特征,窦氏所提“开四关”为其治疗理念,十二经脉之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穴”符合四关本质特征及治疗理念,更贴近四关内涵。  相似文献   

8.
“足针”,亦是针灸疗法之一.这一疗法,是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及《始终篇》“病在头者取之足”的启示下,结合近代文献刺涌泉治疗高血压、灸足心治失眠、灸足跟(女膝穴)治骨槽风等临床治验报导,逐步摸索出来的.兹将使用足针疗法的点滴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9.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是关于"四关"穴的最早记载,但这里的"四关"穴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没有具体指何穴.在以后的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四关"穴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杨雅媛  林咸明 《新中医》2014,46(1):224-226
<正>"四关"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意指十二经脉的本部,故其本意并不等同于太冲、合谷二穴。对于开四关法,意译应为结合脏腑辨证选择相应穴位开通十二经脉要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祛邪、强健  相似文献   

11.
开四关为杨继洲注解窦汉卿的《标幽赋》时所提炼出的一种针法,为历代针灸医家所常用。它具有主治广,疗效高,见效快,取穴方便的特点,故颇受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开四关的由来“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183;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里的“四关”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没有具体指何穴。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首次提出“开四关”之名,原义是指治疗寒热痹痛性病证时当针刺肘膝以下的腧穴。张介宾曰:“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张志聪认为:“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这里的四关主要指肘、膝、腋、髋等大关节,亦没有明确穴位。直至明初徐凤才将“四关”注释为“太冲、合谷是也”。杨继洲承之,所注《标幽赋》与徐氏同,明确指出“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后人袭之,所谓开四关即作用相应手法于合谷、太冲两穴。2开四关的理论基础2.1从经络理论来看,合谷、太冲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是大肠经及肝经之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灵枢&#183;九针十二原》指出:“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察三百六十五节气...  相似文献   

12.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俞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默默嗜卧……咽肿唾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  相似文献   

13.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14.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四关穴中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原穴。针刺“四关穴”能通达经脉原气、调整内脏功能,两穴配合使用,相互协调,有疏风和络、调和脾胃、柔肝熄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之功效。多年来,笔者在临床运用之,疗效满意,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1 胃痛王某,女,38岁。1996年6月9日初诊。胃脘胀痛10余年。止作无常,嗳气泛酸,纳呆,舌苔薄,脉细弦。曾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胃炎。证属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健运。治拟补泻兼施。补合谷、足三里,泻太冲、内关,艾灸中脘。…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的迎随法,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灵枢·小针解》篇对这两句经文曾作过明确的解释说:“迎而夺之者,写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说明迎法就是泻法,随法就是补法,只不过在《小针解》中把“逆”改称作“迎”罢了。实际上称“逆”或“迎”称“追”或“随”,都是一个意思。如《方言》说:“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又说:“追,随也。”皆可证。就是在《九针十二原》同一篇经文中也是“逆”和“迎”,“追”和“随”互言不分的,如经文在“逆而夺之,  相似文献   

16.
大陵穴异议     
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传世文献上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此后,大陵一名便做为正式名称而沿用至今。然而实际上,大陵一名却是错误的,其本名应当是太陵。《九针十二原》在记述五脏原穴时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心也,其原出大陵,……肝也,其原出于太冲,……脾也,其原出于太白,……肾也,其原出于太溪。五脏中肺肝脾肾的原穴均以“太”为名,唯独心的原穴以“大”名,显然不合体例,《难经·六十六难》引用这段经文时,“大陵”写做“太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六十六难》时也写做“太陵”可见,太陵”一名才是手厥阴经原穴的本来名称,而大陵乃是后人传抄误写所致。《难经校释》(南京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  相似文献   

17.
足针疗法,是用针刺、艾灸(或药物外敷)足部的一定区位,通过穴位、经络(包括神经)的传导,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功能、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在足部针刺、艾灸(或药物外敷) 进行治病的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里就有很多记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相似文献   

18.
原穴与脏腑同源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重合,居于脉气旺盛之处。《灵枢经校释》谓原穴“处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真气之所过”的部位,足以看出原穴之重要。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均表明十二原穴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作用,与脏腑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1十二原穴的历史沿革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指为五脏之原、膏之原、盲之原,都在阴经。即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以上诸穴左右各一,再加膏之…  相似文献   

19.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月央,脖月央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这段话明确无误地指出所谓“十二原”指的是:太渊二、大陵二、太冲二、太白二、太溪二、鸠尾一、脖月央一。此十二原,以五藏为主,主治五藏病,其数十二。后世经由《难经·六十六难》发挥,成…  相似文献   

20.
初论鸠尾穴     
鸠尾穴(又名尾翳、(骨曷)骬)始见于《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指明其是十二原穴中的膏之原。因为它指出五脏各有原穴二,另膏之原出于鸠尾,盲之原出于脖胦,此各一也,共计十二原穴。而在《灵枢经本输》篇中,却提到六腑阳经皆有原穴。其中阴经以输代原;阳经的输穴之后有原穴。这两个十二原穴的提法有一定的差异,前者侧重于治五脏之疾,经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后者阐述气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