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相似文献   

2.
凡风湿痹不愈,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风湿痹病情转剧,由脉及心,损害心脏,症见心悸不宁,胸闷烦躁,咳嗽喘满,呼吸困难,甚则水肿、晕厥,危及生命者,称为心痹.心痹,宋·严用和有"风心痛"(<济生方>)之名,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系病.病势发展缓慢,部分患者,起初可无明显风湿痹或心痹症候,常不易发觉,临床应特别加以重视.渐至病情逐日增剧,治疗较难,危害极大.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大力推动下,已逐步获得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痹病”的临床辨证与辨病。方法通过对100例胸痹心痛病患者辨病与辨证的分析。结果①疾病分类:冠心病64例;高心病23例;肺心病7例;风心病4例;其它2例。②辨证分型:痰阻心脉38例,心血瘀阻21例;寒滞心脉8例;心气方虚15例;心肾阴虚10例,心肾阳虚8例。结论①“辨病施治”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②《内经》关于“心痹病”的理论目前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与现代多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痹、胸痹之名皆出于《内经》,其病位同于人体上焦、病症有近似之处、病机也彼此牵连,但据《内经》之本意,三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而笔者发现,有为数不少的教科书或医者却每每将其概念混淆,或将心痹等同于胸痹、或将胸痹等同于心痛、或将三者合而为一。鉴此,为了从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使其得以明晰,特提出来辨析。  相似文献   

5.
心瘅又名心热病.在<(汉书.艺文志>之前已有心瘅之病名,因其<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其五脏瘅中当有心瘅,可惜已佚.<外台秘要>卷四:"心瘅,烦心,心中热."  相似文献   

6.
心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嗣后历代医家据其证候特点又加以详细的论述和描记,至于与本病颇有相似之处的"胸痹"、.心痛"、"心病"、"真心痛"、"厥心痛"等亦应与本病互参为宜.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之的理论入手,具体阐述心痹的病理,症候.  相似文献   

7.
中医古籍并无"抑郁症"之病名,因此,现代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甚不统一。抑郁症之病,抑郁乃其主要临床症状,但多数研究者却将以抑郁为病因的疾病归于抑郁症之中。"癫证"、"百合病""、脏躁""、奔豚""、失眠"、"健忘"、"郁证(情志抑郁类)"等中医病证,尽管在其发病过程中出现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而其所以出现之病机并未证明与抑郁症发作病机相同。中国古代疾病中,与抑郁症主证最相似的疾病之描述,乃公元前541年医和为晋平公诊断之惑疾,其病机为肾不藏精,心肾不交。  相似文献   

8.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9.
目前 ,人们论冠心病、心绞痛 ,多以“胸痹”而论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王怀义医师却认为胸痹较心痹所涉病的范围更广泛、更复杂 ,因胸痹可以包括心痹 ,而心痹却不能包括胸痹。究其临床证候表现 ,胸痹有“喘息 ,咳唾 ,胸脊痛 ,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心中痞”“胸痛 ,胁下逆抢心”等 ;心痹有“暴上气而喘”“病心痛”“胸中痛 ,胁支满”“心痛引背”等。王师主张临床上要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要注意抓住主证 ,胸部憋闷 ,心胸疼痛 ,膺背肩胛间痛 ,左臂内侧沿心经循行部位串痛等。再结合舌诊、脉诊、全面分析 ,深入辨认 ,根据虚实、寒热兼夹转化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归纳 ,把这复杂的病证 ,主要归为虚实两大证候。为了继承王师多年学术思想 ,现将王师辩证论治心痹特点介绍如下 :心痹以实证为多 ,即使虚证亦常有虚而招邪之情 ,故在治疗上王师不主张多用补法。例如 :治虚证方中用四君子汤加人参 ,但却用干姜、桂枝配甘草以温助心胸阳气 ,参术配干姜以理中焦 ,培土生金 ,鼓舞正气 ,以助驱邪。又重用瓜萎、薤白以温阳开痹使胸中大气得转调畅胸阳。还佐用红花、丹参、麦冬、当归、元胡等养血活血之品 ,以利通脉。再用药之妙 ,在于细辛一味...  相似文献   

10.
欧阳秋芳 《医学综述》2011,17(5):772-773
心肾综合征(CRS)临床常见,该病归属于中医"水气病"、"心悸"、"喘促"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少阴阳虚导致的心肾失交,辨证分型多样。目前用5/6肾切除或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联合缩窄升主动脉再灌注,服寒凉药或甲状腺切除联用阿霉素注射等方法制作CRS动物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在治疗上,如果以"心肾相交、心肾同治"为理论指导,以温阳活血、调理脾胃为治法,对于研究CR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吉中强教授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杂病,对冠心病尤其是心衰的研究较深,认为心气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水饮、痰浊、瘀血为标,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配合理气、补肾、化痰、利水药,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张培影教授辨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经验。[方法]通过中医经典理论文献参考、临床观察,对UA病机、治则、辨证原则进行归纳,并以两则案例具体分析张培影教授辨治冠心病UA的特点。[结果]张培影教授提出了气虚痰滞是冠心病UA发病的前提和基础;痰滞瘀阻、心脉挛急是UA的病机关键;祛瘀和脉、健脾化痰是基本治疗原则;UA分为心血瘀阻证、痰滞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阳虚痰瘀证4型。[结论]张培影教授针对UA痰滞瘀阻、心脉挛急的病机特点,设立了祛瘀和脉、健脾化痰的治疗原则,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阳(气)虚、痰湿、血瘀、热毒等方面。从虚痰瘀毒论治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不同证候阶段所表现的阳(气)虚、痰湿、瘀血、热毒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从而找出虚—痰—瘀—毒的辨证及治疗规律。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痰浊痹阻;当顽固性心力衰竭形成后,则以瘀阻心脉为主要表现,且易形成痰瘀互结。虚、痰、瘀、毒四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气虚血瘀、痰湿壅盛、热毒入络是形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益气温阳、祛痰利湿、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介入后再狭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学界,成为当前医学界难题之一。张静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PCI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病位在心,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因此,治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祛痰、行气,并要注重防治结合,防在治先,顾护脾胃,调理情志。临床实践证实,此法在PCI术后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其副作用严重限制了此方法对冠心病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和早期风险预测,而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广泛性和难治性以及中医辨证的主观性又会影响中医药辨治冠心病的疗效。代谢组学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把精准医学的理念渗透到传统中医诊疗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有关代谢组学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冠心病诊断主要与磷脂代谢、能量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代谢物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等关系密切,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糖脂代谢、能量代谢等。  相似文献   

16.
介绍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位在心,与肺、肝、胆关系密切,心之气营亏虚,肝胆失疏或胆虚气怯,痰气内停,或痰气蕴热化火扰动心神或胆腑,均可导致心悸。针对病机,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病怔忡宜温胆"思想,创制宁心定悸汤以补益气营,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宁心定悸,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呈增长趋势,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王成祥教授经过多年的临证探索,将本病分为稳定期,急性加重初期与进展期。虚证以气阴两虚多见,痰饮壅肺、瘀阻肺络是COPD的基本病机,痰饮化热是急性加重的病机演变,痰热蕴肺是急性加重期病情的重要转折点。治疗上根据不同的分期,从辛散表邪、温药和饮、痰气并治、解表清里、清热化痰、益气养阴等多个方面为着眼点,全程重视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搜邪通络,为临床治疗COPD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证候之一,痰浊与瘀血是冠心病发病最主要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相互胶结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从痰瘀同治,并根据其发病标本虚实,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不同情况,按气虚、气滞、气阴两虚、阳虚、寒邪、热邪、毒邪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该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本证及其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医认为,痰浊、瘀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导致心脉不通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与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痰瘀同治”的重要性,在临床应用中,又应据证立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胸痹""痰饮""心水"等范畴,程丑夫教授认为部分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气、血、水三者互结,情志失调是重要原因,血瘀为中心病理环节,水饮内停为必然结果,辨证为气滞血瘀水停证,以调气活血利水为治法,创柴葶丹参饮以治之,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