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静忠  王慧明 《口腔医学》2005,25(4):230-231
目的 研究引起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 对5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和50例正常(牙合)人作病因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法分析,提取有效病因。结果 共有慢性扁桃体炎、遗传因素、咬上唇3项病因进入方程。结论 按贡献大小,长期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咬上唇和遗传因素是导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薛凡  高小翠  兰泽栋 《口腔医学》2021,41(9):847-850
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均为复杂疾病,遗传因素病因在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Ⅱ类错牙合和Ⅲ类错牙合遗传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主要采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随着基因组学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成为易感基因定位的一种高效能的分子遗传学手段,从全基因组层面审视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的相关基因成为可能。本文就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遗传病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第三磨牙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对620名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研究。结果:第三磨牙缺失率为14.84%;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大于安氏Ⅱ类和安氏Ⅰ类(X~2=16.34,P<0.01);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为71.75%,明显高于其缺失率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X~2=9.78,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下颌第三磨牙发育率为74.12%,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相近。结论:第三磨牙是导致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应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  相似文献   

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指上下第一磨牙呈近中关系,其对患者的颌面部生长发育、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等有一定影响。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程度会随着患儿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渐加重,矫治难度进一步增加。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方法多样。文章就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病因、危害、诊断及矫治方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牙合组10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组8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牙合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①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牙合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牙合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应用MRC训练器改正各类不良习惯以及治疗早期安氏I、II、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57例早期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18例,女139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安氏Ⅰ类86例、安氏Ⅱ类126例和安氏Ⅲ类45例。根据患者年龄和错(牙合)畸形类型,选择性使用MRC矫治器系列中的Infant、T4K、i2和i3系列。患者戴用MRC软质矫治器约4~6个月,根据不良习惯改正情况和错(牙合)改善情况,换用硬质矫治器至治疗结束。用SPSS 22.0软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部分患者的不良习惯均得到改正,因不良习惯引起的错(牙合)畸形也有明显改善。对3类安氏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3.52%,82.54%和55.56%,其中对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比较,P=0.002<0.01,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比较P=0.001<0.01)。结论 MRC肌功能训练器在各类不良习惯的破除和早期错(牙合)畸形的干预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 2 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直丝弓技术矫正前牙反牙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前牙反牙合导致上颌骨发育欠佳,下颌骨过度向前发育,造成面中1/3凹陷,颏部前突。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一般会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加重,故有人认为这类患者应是正颌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本文作者采用直丝弓技术对27例安氏Ⅲ类轻度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了矫治,通过典型病例介绍,分析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治疗前后模型,认为对轻度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只要诊断明确,设计合理,通过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矫治,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病例资料作者使用直丝弓矫正器矫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探讨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与错牙合类型有关。方法 选择恒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6 5 0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6 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2 2 3例,安氏Ⅲ类错牙合15 9例。以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机械耳点最上缘为原点,以FH平面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测量3种错牙合畸形的解剖耳点与机械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无显著性差别。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有4种表现形式。两点的不重叠率高达79 .9%。结论 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常不重叠的现象是由外耳道的解剖结构所决定的,与错牙合畸形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PAR指数评价不同安氏分类牙(牙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牙(牙合)方面了解不同错(牙合)分类(牙合)的特征及正畸治疗效果,为今后进行更准确有效的预后判断提供临床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24例治疗前后模型进行PAR指数各项指标测量评分,样本根据不同安氏分类分组,分别对治疗前牙(牙合)关系及治疗后(牙合)变化量进行评估.结果所有224例病例中,极大改善患者163例,占总病例数的72.76%,其中安氏Ⅲ类错(牙合)极大改善率为89.66%.治疗前安氏Ⅰ类错(牙合)加权PAR分值低于Ⅱ类、Ⅱ类错(牙合),而治疗后安氏Ⅲ类错(牙合)加权PAR分值改变量最大.结论安氏Ⅰ类、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改善程度相同.PAR指数的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恒牙早期安氏I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之间舌骨位置的变化,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测量恒牙早期2 种错(牙合)畸形在正中(牙合)位所拍摄的头颅侧位片的16 项指标,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种错(牙合)之间的4 个项目即At-APH、S-APH、A-APH、N-APH的测量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舌骨水平位置较安氏I类错(牙合)前移.  相似文献   

16.
陶海彪  阮文华 《口腔医学》2014,34(10):768-771
目的 探讨奶瓶喂养儿童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方法 选择在6个月内奶瓶喂养的儿童60例,按照乳磨牙的关系分为正常牙合组(30例)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组(30例)。使用模拟婴儿测量其母亲做奶瓶喂养时儿童和奶瓶的位置;使用奶瓶喂养吮吸压力传感检测系统测量每位受试儿童的吮吸负压值。测量结果采用SPSS 16.0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儿童之间的头颅角度、躯干角度、奶瓶角度以及奶瓶与头颅相对角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5)。病例组儿童的吮吸负压平均值为(15.3 ± 3.3)kPa,正常组儿童的吮吸负压为(20.1 ± 2.7)kPa,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口腔吮吸力显著性低于正常牙合儿童,两者的喂养姿势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吮吸力低下可能是奶瓶喂养儿童发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因之一,而其与喂养姿势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恒牙早期安氏Ⅰ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之间舌骨位置的变化,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测量恒牙早期2 种错[牙合]畸形在正中[牙合]位所拍摄的头颅侧位片的16 项指标,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种错[牙合]之间的4 个项目即At-APH、S-APH、A-APH、N-APH的测量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舌骨水平位置较安氏I类错[牙合]前移.  相似文献   

18.
前牙反牙合是乳替牙期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儿童口腔医生常常需要面对的临床问题。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有骨性和非骨性之分,其鉴别诊断对前牙反牙合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乳牙期常用的前牙反牙合治疗技术包括乳尖牙调牙合、咬翘法、下颌联冠斜面导板、上颌牙合垫舌簧矫治器及不良习惯去除。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是替牙期最为常用的前牙反牙合矫治技术。随着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不断进行,前牙反牙合可能会出现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用功能分析法对 2 3例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同时拍摄的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 ,根据下颌及下切牙变化量 ,辅助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采用不同的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 ,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片重叠分析 :SN -L1L1’后下交角明显减小(P <0 .0 5 ) ,DGn’与DGn长度差与正常参考值相比差异明显 (P <0 .0 5 )。结论 :功能分析法有助于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联冠式斜面导板 ,上颌舌簧牙合垫矫治器 ,上颌“2× 4”固定矫治器 ,FR -3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各种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平面与前牙覆牙合的相关性,通过控制牙合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牙合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牙合组、反深覆牙合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牙合与前后牙合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中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牙合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牙合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 不同前牙覆牙合的牙合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