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输血前患者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取医院输血治疗患者3542例,治疗前对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指标,分析其检测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3542例输血患者中704例血HBsAg阳性,52例抗HCV阳性、3例抗HIV阳性,200例梅毒抗体阳性;男性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3542例输血患者中不同年龄段均存在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对于血HBsAg、抗HCV多发生在21~40岁年龄段;抗HIV多发生在41~60岁年龄段;梅毒抗体发生在41~60岁年龄段。959例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染病例分布科室较多,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消化内科、普外科及肿瘤科,分别占33.98%、20.96%及17.00%。结论:输血前加强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指标检测,能降低血液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临床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治疗组为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以及仅使用不同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六组于治疗前后记录荨麻疹症状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 治疗4周后,雷公藤多苷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仅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对照组(P<0.001),有效率治疗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DLQI评分在用药2周与4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抗组胺药(尤其是咪唑斯汀)能够更快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由于氨苯砜单疗所致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多菌型麻风用任何一种抗麻风药单疗均是不适当的。为了防止耐药的发生和有效地治疗病人,根据治疗结核病的经验,有必要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有效抗麻风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我院于83年7月起陆续对80例多菌型麻风用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_(663))和氨苯砜(DDS)进行联合化疗,现将一年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的7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重症药疹中66例(90.41%)可确定致敏药物,其中抗癫痫药24例(32.88%)、抗痛风药18例(24.66%)、抗菌药12例(16.44%)和解热镇痛药7例(9.59%),占所有致敏药物的83.57%;单一致敏药物中,卡马西平(12.33%)和别嘌醇(24.66%)导致的重症药疹最为多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9例(39.73%);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的总有效率为93.15%。结论: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癫痫药、抗痛风药、抗菌药和解热镇痛药,重症多形红斑型最常见,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外用抗人白介素8单克隆抗体(抗IL-8单抗)乳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受试者每日外用抗IL-8单抗乳膏或乳膏基质2次,疗程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周各随访1次,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4个中心共入选湿疹患者229例,纳入疗效分析209例,其中使用抗IL-8单抗乳膏治疗组104例,基质对照组105例。治疗后第1、2、3周,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总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0.0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27.88%、2.86%;有效率分别为56.73%、15.24%。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和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主要表现为皮损局部红斑、瘙痒加重或灼热、疼痛等,无系统不良反应。结论抗IL-8单抗乳膏治疗湿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3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13例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9例使用依那西普治疗。英夫利西单抗组第0、2、6周各用药1次,此后每隔8周用药,于每次用药前检测患者ANA、抗dsDNA抗体及ENA的情况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依那西普组每周用药2次,每3~6个月检测患者ANA、抗dsDNA抗体及ENA的情况和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75、疾病活动评分(DAS)28评估临床疗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水平,免疫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水平。结果32例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32例抗TNF?α治疗的患者中有7例(21.9%)出现自身抗体,其中英夫利西单抗组中4例治疗(8.3±5.1)个月后出现自身抗体,3例ANA阳性,3例ENA阳性;依那西普组中3例治疗(9.0±3.0)个月后出现自身抗体,3例ANA阳性,1例ENA阳性。结论部分银屑病患者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后可出现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在天疱疮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2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天疱疮抗体Ig G水平。结果 62例天疱疮患者中抗Dsg1抗体或抗Dsg3抗体任一阳性共50例,阳性率80.65%,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相比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抗Dsg抗体具有和IIF一样的临床诊断价值。34例寻常型天疱疮(PV)中抗Dsg3抗体阳性或抗Dsg1和抗Dsg3抗体均阳的28例,阳性率82.35%;24例落叶型天疱疮(PF)中抗Dsg1抗体阳性的为20例,阳性率83.33%。可见抗Dsg3抗体是PV的鉴别诊断指标,抗Dsg1抗体是PF的鉴别诊断指标。此外,通过对治疗前后抗Dsg1抗和Dsg3抗体的滴度水平的检测发现,抗Dsg1和抗Dsg3抗体还可作为天疱疮治疗监测的指标。结论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小,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另外,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还可作为监测天疱疮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关于麻风菌影响患者基因组的报告。在体内和体外已进行的抗麻风药物疗效研究并不能排除麻风菌作为一种附加断裂剂的作用。为评价未治麻风患者的淋巴细胞培养中麻风菌对其染色体的影响,对各型麻风中SCEs和染色体畸变的发生频率进行研究。少菌型和多菌型两组各10例。少菌型组女性4例,男性6例(12~55岁)多菌型组女性1例,男性9例(32~65岁)患者未经抗麻风治疗,无其它疾病。以10例年龄和性别配对的正常人作对照,在研究前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3月~2007年3月,我们采用内服中药加地氯雷他定治疗7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共确诊慢性荨麻疹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男50例,女28例,风寒证30例,风热证48例;对照组78例,男48例,女30例。所有患者2周内未服用任何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抗胆碱能制剂、β-受体激动剂、镇静剂等。中医辨证分型,风寒证:皮疹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季发病,苔薄白或薄白而腻,脉迟或濡缓;风热证: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治疗方法:治疗组内服中药:荆芥、防风…  相似文献   

10.
20例青斑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斑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青斑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青斑血管炎患者以女性发病居多(男:女为5:15),其高发年龄为14~20岁,夏季发病或病情加重,在14例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9例.治疗方案中将抑制免疫反应、抗炎、抑制白细胞趋化、抗凝、促纤溶等药物联合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将上述药物进行组合,从多个环节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药物的维持和不良反应的检测对疾病治疗也很重要.结论 青斑血管炎可在多环节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但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氦氖激光联合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药物治疗急性阴囊湿疹的疗效。方法:129例急性阴囊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采用抗组胺口服药及外用药物,同时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51例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药物,20天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痊愈率和痊愈平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急性阴囊湿疹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2.
报告4 例新生儿红斑狼疮.4 例患儿均有皮损,局限或全身分布,以头面、躯干及四肢末端为主,患儿及其母亲抗核抗体(ANA)、抗SSA抗体和(或)抗SSB 抗体阳性.心电图检查其中3 例未见心脏传导阻滞,1 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未经治疗.4 例患儿皮损对症治疗数周后均自然消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Rowell综合征的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例Rowell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Rowell综合征患者均为女性,日晒后出现皮损2例,有用药史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发1例,无明确诱因1例.由面部首发皮损蔓延至全身4例,双手背首发皮损蔓延至全身1例,局限于面部及双手足部1例.6例患者均出现指趾端冻疮样皮损.5例伴发热.6例患者ANA均为核颗粒型阳性,抗Sm抗体阳性4例,抗U1RNP抗体阳性5例,抗SSA抗体阳性4例,抗SSA和抗SSB抗体同时阳性1例,抗dsDNA阳性2例.组织病理表现均有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表皮部分坏死,可见较多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入院后确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6例患者使用泼尼松剂量为0.6~1.0 mg· kg-1-·d-1,1例患者用过丙种球蛋白200 mg/d治疗,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均加用羟氯喹0.2 g每天2次.随访1年,5例患者未再出现多形红斑或冻疮样皮损,1例失访.结论 Rowell综合征以女性多发,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减量应较红斑狼疮缓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中抗BP180抗体的表达水平和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抗体指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以探讨抗BP180抗体水平在BP患者的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通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进行诊断,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BP180抗体的水平,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判断各指标间的关系及意义。结果23例患者血清经ELISA检测抗BP180抗体阳性18例;治疗后的抗BP180抗体指数(67.94±54.73)较治疗前(74.22±59.06)下降,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值为3.66±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抗BP180抗体指数均与病情评分有相关性(治疗前r=0.417,P<0.05;治疗后r=0.818,P<0.01)。20例正常对照组阳性1例,阴性19例。ELISA检测BP血清抗BP180抗体的灵敏度为78.26%,特异性为95%。结论BP患者血清中抗BP180抗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BP的常规辅助诊断,并用于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单用DDS治疗麻风,加之部分地区对用药管理和治愈标准把握不严,复发病例较多。为了减少复发,进行抗复发治疗的不少。我县自1960年以来,共治愈221例,为防止复发,一直用DDS进行抗复发治疗。1980年以来,对治愈后坚持抗复发治疗的185例,作了7次检查,无一例复发。其中院外治愈的6例,住院治愈的179例,治疗期中用药规则,剂量为150mg/日,治疗期为2~10年以上。治愈标准为:皮损消失,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用WHO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MB)病人长期随访后的复发。 35例MB病人用WHO/MDT方案治疗2年。疗前,35例病人中14例从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15例曾经不同疗期的氨苯砜(DDS)单疗,5例在DDS单疗后又经不同疗期的利福平(RFP)合并DDS治疗,1例接受过6个月的RFP+DDS+氯苯吩嗪(CLO)治疗。35例病人  相似文献   

17.
收集住院患者中1985年6月~90年8月间用MDT满两年、有可比病理资料的91例多菌型麻风,其中男70人,女21人;平均年龄42.04岁;BB 3人,BL 36人,LL 52人。28例未接受过治疗;53例用过抗麻药物1.5~10年,平均3.92年;10例复发者已用抗麻药物1.5~10年,平均3.45年。  相似文献   

18.
3例多菌型患者,经正规抗麻风治疗数年,全部症状及体征均已消退、细菌阴转(1例阴转5年,1例3年,1例半年)后,并未停药就又发生了临床症状活跃,但实验室及病理切片反复查麻风菌均为阴性。这较少见,可能是麻风治愈后所出现的麻风反应。例1为Ⅰ型反应,例2、3为Ⅱ型反应,按抗麻风反应治疗,症状均得以缓解终至消失。例1,女54岁,界线类麻风。1978年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围手术期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盐酸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的效果,给临床指导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88例妇产科围手术期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单纯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抗支原体感染治疗,观察组的44例患者联合应用盐酸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进行抗支原体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糜烂创面恢复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宫颈管外口黏膜充血消失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腹泻、恶心、头昏等不良反应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联合应用盐酸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明显,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113例药疹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皮肤科113例药疹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2例(81.4%)可明确为一种药物致敏,抗生素类药物35例(31.0%),解热镇痛类18例(16.1%),中成药17例(15.0%),抗癫痫类15例(13.1%).轻中症药疹70例,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型25例、发疹型23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8例,给予抗组胺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痊愈.重症药疹43例,包括红皮病型药疹11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1例、中毒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1例,均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部分联合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环孢素A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及血液透析治疗,38例治愈,5例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