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技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其穿刺定位的方法有多种,我院自2001年5月~2006年12月在126例颅内血肿病例中,采用CT导引下四坐标定位方法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中,外伤性颅内血肿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10~81岁,平均36·8岁;其中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脑内血肿5例,慢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8例,慢性、亚急性硬膜下积液13例。自发性脑内血肿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5~83岁,平均56·4岁。1·2定位方法先在CT片上选取血肿最大径线层面,…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T1 WI表现特点。方法  160例超急性期脑内血肿行 0 .0 4TWDLMW -4 0 0MR机扫描 ,选用PS3DT1 WI(TR =12 5ms,TE =2 5ms)。结果 基底节出血 14 0例 ,脑叶出血 5例 ,小脑出血 13例 ,脑干出血 2例。 160例在PS3DT1 WI上均呈明显短T1 信号 ,并可见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周围的水肿。结论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在超低场MRI诊断优于中高场MRI。  相似文献   

3.
肺撕裂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螺旋CT表现.方法 29例肺撕裂伤患者,均于伤后1~4 h急诊行CT检查,16例分别于伤后1~3 d,4 d~3周,3周后CT复查.结果 29例肺撕裂伤共38个病灶,右肺单发12例,多发3例,左肺单发10例,多发1例,双肺多发3例.急诊首次CT表现:(1)单发气囊腔3个,液气囊腔10个;(2)多发液气囊腔7个;(3)大片肺出血或大片湿肺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气囊12个;(4)单纯肺血肿3个;(5)血肿内泡状积气3个.所有病灶周围均见斑片状、云絮状或晕形磨玻璃样影.16例复查CT表现:(1)1~3 d复查,气囊腔内出现液平;液气囊腔内液体增多;肺出血范围缩小,形成边界清晰肺血肿.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逐渐吸收.(2)4 d~3周复查,16例中有8例变为血肿形态,边界清楚;3例液气囊腔缩小,液平消失,呈厚壁囊腔;5例病灶形态变化不大.所有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缩小、消失.(3)3周后复查,气囊、液气囊缩小,消失;大片肺出血内多发气囊及液气囊完全消失;肺血肿缩小,边界清晰;小血肿吸收消散,残留条索状影;有3例肺血肿半年后复查仍未吸收,表现为肺内肿块.结论 螺旋CT是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最佳方法.气囊腔,气液囊腔,肺血肿及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是诊断肺撕裂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2 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 ,男 8例 ,女 12例。年龄 9~ 5 4岁 ,平均 3 5岁。全部有MRISE序列平扫 ,10例有TOF法静脉MRA ,3例有MRIGd -DTPA增强 ;13例有平扫CT对照。急性期 ( <1周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3例 ;亚急性期 ( 1~ 2周 ) 13例 ;慢性期 ( >2周 ) 4例。结果  2 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 ,MRISE序列扫描确诊 19例 ,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 ,后经MRA确定。 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 ,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 ,T2 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 信号 ,表现典型 ;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 ,最后血栓吸收 ,静脉窦再通。MRA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 MRI和MRA是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 ,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内顺磁性和逆磁件物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的表现、成像原理以及SWI对于两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制作逆磁性和顺磁性物质模型并行SWI.回顾性分析28例脑内钙化灶和21例腩内出血灶的cT和MR影像资料,分析钙化和出血的SWI相位图表现,并与CT和常规MRI进行对比.结果 体外模型实验中在相位图上逆磁性物质在X-Y轴平面中间层面中心以高信号为主,最外层为低信号,Z轴前后两极层面呈高信号改变;顺磁件物质中间层面中心以低信号为主,最外层为高信号,Z轴前后两极层面呈低信号改变.4例脑内球形或类球形钙化灶(均为脉络丛钙化)和9例球形或类球形出血灶(2例外伤、1例高血压基底节血肿、4例转移瘤和2例海绵状血管瘤)的SWI相位图表现分别与逆磁性物质和顺磁性物质模型表现一致,4例基底节钙化灶为高低混杂信号,7例幕底节外不规则形钙化灶(均见于肿瘤内钙化)表现复杂,以高信号为主,其他基底节外球形或类球形钙化(14例松果体钙化、4例脉络丛钙化、2例脑囊虫钙化和1例肿瘤内钙化)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9例腩内叶性血肿(2例高血压基底节血肿、4例不明原因血肿及3例海绵状血管瘤)SWI相位图表现为多环样高低混杂信号,3例脑内血肿表现复杂,以低信号为主.10例腩内钙化灶在T1 WI和T2 WI上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SWI相位图有助于鉴别脑内逆磁性物质和顺磁性物质,且对脑内钙化灶的显示要优于普通T1 WI和T2W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事件(MELAS)脑内卒中样病灶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1H磁共振波谱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7例MELAS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所行12次磁共振检查共计评价超急性期卒中样病变12个、急性期病灶12个、亚急性10个和慢性病灶6个.MELAS脑内卒中样病灶最初表现为局限大脑皮层的水肿信号灶,可累及皮层下区,多发于颞、枕、顶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病变在超急性期(3 d内)表现为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呈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灶;急性期(4~7 d)、亚急性期(2~4周)至慢性期(>4周)病变逐步扩大,边界变模糊,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H磁共振波谱分析,脑卒中样病变在早期以高耸的双乳酸峰为特点,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等脑代谢物成分不同程度降低;随后,乳酸峰逐步降低,NAA等代谢物浓度可部分恢复.结论 MELAS卒中样病灶主要累及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细胞毒性水肿出现早但持续时间短,~1H磁共振波谱以典型的双乳酸峰为特征并伴有NAA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 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分为3种:(1)脑内多发大小不等、球状、结节状病灶,T1WI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灶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均一高信号,共4例;(2)肿瘤内可有出血而致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影,共3例;(3)在前两种表现基础上合并脑膜转移,共1例. 结论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瘤体易出血和富含黑色素颗粒这两个特征,决定其MRI表现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在超低场MR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CT、高场强MR表现 ,文献已有报道[1~ 3 ] ,而超低场MR表现 ,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作者收集了经急诊MR检查 ,诊断为超急性期脑内血肿 ,并经临床证实的 2 4例患者的超低场MR信号表现 ,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2 3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2例 ,年龄 48~ 78岁 ,平均5 9 .6岁。发病距检查时间 1~ 2 3h ,平均 13.5h ,以发病时间分为 3组 ,①组 (0~ 3h) 3例 ,②组 (3~ 6h) 2例 ,③组 (6~ 2 4h)19例。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 ,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2 4例均经临床…  相似文献   

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3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DWI表现,所有病变均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胶质瘤21例、转移瘤26例、化脓性脑脓肿13例、脑囊虫18例、亚急性脑血肿15例。以对侧正常脑实质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各组病变其环内、环壁及灶周水肿在扩散加权像、指数扩散系数像上的信号强度比率;分别测量各组病变环内、环壁、灶周水肿、对侧正常脑组织及脑脊液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DWI上,化脓性脑脓肿及亚急性脑血肿的环内为显著高信号,其ADC值降低,分别为(0·56±0·20)×10-3mm2/s、(0·69±0·16)×10-3mm2/s;胶质瘤、转移瘤及脑囊虫的环内为明显低信号,其ADC值增加,分别为(2·76±0·41)×10-3mm2/s、(2·31±0·39)×10-3mm2/s、(2·10±0·32)×10-3mm2/s,前2组与后3组病变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病变环壁及灶周水肿的扩散加权信号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灶在指数扩散系数像上的信号强度比率要比扩散加权像减低。结论MRDWI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应将T2WI、DWI、指数扩散系数像及ADC图一起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曾剑平  龙立峰 《人民军医》1999,42(11):630-630
1995~1998年,我们运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辅以脱水疗法,治疗创伤性颅内血肿38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30例,女8例;年龄16~65岁。伤后入院时间20min~8个月,平均7d。颅内血肿均在入院后2h经头颅CT证实。受伤原因:车祸伤25例,坠落伤9例,击伤4例。急性颅内血肿26例,亚急性10例,慢性2例。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12例,混合血肿3例。血肿部位:额叶18例,颞叶13例,枕叶2例,多发血肿5例。血肿量<15ml者13例,15~45ml者20例,>45ml者5例。1.2 治疗方法 均给予我院中药验方活血化瘀汤:北芪12g,红花6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的常规扫描序列和三维相位对比法MR静脉造影(3D-PC法MRV)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34例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1~71岁,中位年龄38岁.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序列,3D-PC法MRV扫描;急性期(1~5天)脑静脉窦血栓7例;亚急性期(6~21天)18例,慢性期(>21天)9例.结果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信号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T1 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或高信号;慢性期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以高信号或流空信号.3D-PC法MRV主要表现为脑静脉窦的闭塞或充盈缺损.同时14例患者合并有脑实质异常,出血9例,缺血水肿5例.结论 常规MR序列与3D-PC法MRV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具特征性,可做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颌面骨骨折随时间变化的影像特征,为临床判断病人受伤程度、受伤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CT检查,且受伤时间及受伤原因明确的500例颌面骨骨折病人,男369例,女131例。平均年龄(40.24±18.71)岁。按CT扫描距受伤时间间隔分为6组:超早期(3 d)、早期(4~7 d)、中早期(8~14 d)、中期(15~21 d)、中晚期(22 d~2个月)、晚期(2个月)。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受伤时间组的骨折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统计额骨骨折共42例,均为高能量暴力骨折,均伴多发伤。骨折线1周内清晰、锐利,2~3周后骨折边缘部分吸收圆钝、硬化,2个月以上仍常见骨折线。伤后1~2周内均存在明显的软组织肿胀和鼻旁窦窦腔积液。骨折涉及额窦和/或其他含气窦壁时,伤后3 d内邻近软组织和/或颅内可见积气。12例(28.6%)伴颅内血肿,5例(10%)出现硬膜下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多在1周内,硬膜外血肿吸收在3周以上。观察期间除伴随的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硬膜下积液征象,其他征象的动态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眶内壁骨折40例,早期骨折线锐利,均伴有筛窦积液,2~3周后骨折处出现平滑的凹陷征象,筛窦积液吸收。观察期间,除内直肌增粗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征象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鼻骨骨折50例,早期骨折线锐利,伴邻近软组织肿胀,1周后肿胀逐渐消失,3周后常可见光滑的骨折边缘。鼻骨骨折伴随的软组织肿胀及骨折边缘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以上组观察可见长期存在的鼻骨骨折线。结论认识颌面骨骨折动态变化的规律,有助于临床判断骨折程度和骨折时间。  相似文献   

14.
鲁曼丽  刘雅杰  周晓薇 《武警医学》2000,11(10):617-617
小儿颅内血肿是儿科、神经外科常见病,因与青壮年的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因而在颅脑损伤后引起的颅内血肿,除具有一般颅内血肿的表现外,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将1992~1996年我院收治的45例小儿颅内血肿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年龄87岁。本组急性颅内血肿33例占73%,亚急性颅内血肿9例,占20%;后颅凹血肿3例,占7%。受伤原因有交通事故25例,摔伤12例,坠落3例,产伤3例,其它2例。12 临床表现 因小儿年龄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相应不同。低年龄组表现意识障碍明显如昏迷、频繁呕…  相似文献   

15.
fMRI在评价脑出血后血肿灶周组织病理变化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CH)后血肿灶周组织病理变化的功能性磁共振 (fMRI)动态表现。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建立犬脑出血模型 12只 ,分别于造模后 0 .5、3、6、12、2 4、48、72h及 7、15d进行磁共振T2 WI、DWI和PWI序列的动态扫描。结果 T2 WI显示血肿灶周 3h开始出现高信号 ,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 ,48~ 72h为脑水肿高峰期。DWI显示血肿灶周 3~ 72h高、低信号并存。血肿灶周高信号区 ,其ADC值升高 ,反应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肿灶周低信号区 ,其ADC值下降 ,反应脑组织缺血和细胞毒性脑水肿。PWI显示血肿灶周区 0 .5~ 6h低灌注 ,12h血供逐渐恢复并接近对侧呈稍低灌注 ,部分出现高灌注现象。结论 功能性磁共振动态扫描在研究脑出血后血肿灶周组织缺血性脑损害和出血性脑水肿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 ,评价这些表现对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预期诊断意义。方法 搜集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31例 ,对其首次CT检查及复查的CT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按时间顺序抽取脑外伤后复查无脑内血肿病人 5 0例作为对照。统计处理2组观察结果。结果  31例迟发性脑内血肿首次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 :(1)限局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灰白质分界不清 18例。 (2 )限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 4例。 (3)局部脑轻度占位效应 16例。 (4 )硬膜下血肿 9例。统计学显示与无迟发性脑内血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4 5× 10 -10 ,2 7 98,19 5 7,10 5 4,P值均 <0 0 1)。同时盲法测试结果显示 ,作者与盲法观察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1 0 3,0 34 ,2 81,P值均 >0 0 5 )。结论 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 ,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 ,灰白质分界不清 ;局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占位效应 ,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 ,应及时做CT复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综合征(Leigh综合征)的脑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MRI表现。结果 15例患儿脑内病变均表现为双侧大致对称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呈斑块状分布。病变累及部位包括脑干(14例)、基底节(10例)及丘脑(8例,背侧丘脑内侧近第三脑室),累及单一部位(4例)或多个部位(11例)。基底节受累好发顺序依次为壳核(9例)、苍白球(8例)和尾状核(5例)。脑干受累好发顺序依次为大脑脚(13例)、延髓(10例)、中脑背侧(9例)、导水管周围(8例)、桥脑(5例)。T_1WI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T_2FLAIR多数病变信号不均匀(12例),高信号内可见斑片状及点状低信号。15例患儿中11例可见DWI弥散受限,且弥散像信号不均匀,病变内可见点片状无弥散受限区。5例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的患儿中3例可见NAA降低,乳酸增高。结论儿童Leigh综合征的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脑内病变呈基本对称性分布,单独或同时累及脑干、基底节时,尤其是T_2FLAIR和DWI信号不均匀时,病变同时具有弥散受限和不受限区域时,应怀疑Leigh综合征。如~1H-MRS同时显示病变区乳酸增高,则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84年1月至1991年11月共收治亚急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8例,其中1984~1986年行开颅术清除血肿21例,死亡2例(其中1例3岁小儿,术后并发肺炎死亡;另1例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术后再出血,形成脑疝再次手术后死亡)。1987年始对此类血肿改行血肿区钻孔闭式引流术共37例,无一例死亡,现把手术改进后钻单孔闭式引流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例,慢性28例。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57d,最大70岁;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中,50岁以上的占19例。病程最长者2年3个月。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31例,伤因不详者6例。血肿在大脑凸面的占29例,波及额底或颞底  相似文献   

19.
急性期脑内血肿3.0T MR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0T MR设备中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EPI-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价值及与脑梗死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8例急性期脑内血肿患者行EPI-DWI检查,获得ADC图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对比。同期选择发病时间、病变体积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比较急性期脑内血肿与脑梗死的MRI表现。结果:所有急性期脑内血肿在EPI-DWI及ADC图上均为混杂信号,尤其是较大血肿;不同大小血肿周边均可见低信号环。所有急性脑梗死病变均未见周边环状低信号。结论:血肿周边低信号环为急性期脑内血肿的特异性DWI表现,可资与急性脑梗死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DW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出血过程中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演变规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3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在1.5T磁共振仪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DWI在脑出血急性期(<24h)主要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亚急性早期(2~7d)主要表现为中央低边缘高信号的“晕征”;亚急性晚期(2~3周)表现多样;慢性期(>3周)表现为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或低信号。结论DWI在脑出血的不同时期、不同成分的信号表现不同,有助于出血的早期诊断和与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