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冷凝集标本对血细胞分析红细胞各参数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手心揉搓并颠倒混匀2min(方法1),37℃水浴30min(方法2),血浆置换3次(方法3),显微镜手工计数(方法4)处理冷凝集标本,比较各种纠正方法对红细胞各参数结果的影响。结果以方法4检测结果为参比,方法2处理后各参数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法2处理后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血红蛋白(Hb)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方法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与方法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推荐采用37℃水浴30min后保温立即检测,大部分冷凝集标本通过该法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极少数较为严重的冷凝集标本,可采用血浆置换3次处理后再检测,但血浆置换易导致血小板的严重丢失,因此,PLT值采用水浴法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现象的处理方案,以获取简单易行、纠正效果理想的方案.方法 将15例确定为冷凝集的标本,分别采用37℃水浴1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血浆置换1次和血浆置换3次等不同方案处理后,在SYSMEX XE-2100上检测.以及时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结果作为"真实值"进行参照,其余各方案与之比对.结果 冷凝集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RBC和HCT显著减低,MCH和MCHC异常增高,HG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相应报警消失,各参数结果恢复正常,涂片未见红细胞凝集.37℃水浴30 min方案各参数检测结果与"真实值"对比均恢复正常(P>0.05);血浆置换3次方案,WBC,RBC,HGB和MCHC恢复正常(P>0.05),但PLT明显降低(P<0.05);37℃水浴10 min和血浆置换1次方案,红细胞凝集现象可基本纠正,少数标本涂片仍可见红细胞轻度凝集;而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检测,纠正效果明显下降,且部分标本涂片可见红细胞显著凝集.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获取正确结果的最佳处理方案为重新采血立即检测.其次,推荐采用37℃水浴30 min后保温立即检测,同时制备血涂片观察凝集纠正效果.若纠正不完全,可采用血浆置换3次方案处理后再检测,但血浆置换易丢失血小板,因此,血小板计数采用水浴后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方法将16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7 oC热水浴、血浆置换以及双重加温法对其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涂片染色分析及检测,对其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进行评估。结果冷凝集细胞标本上机检测时出现相关报警,红细胞(RBC)计数明显降低,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HCT)明显降低;经37 oC热水浴处理后结果不明显,加用后两种方法处理后,方可纠正。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冷凝集现象,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确保检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及对两种不同方法(生理盐水置换血浆法、37℃水浴法)处理冷凝集素标本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在BC-3000PI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未作任何处理的39例不同效价冷凝集素标本,然后用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冷凝集素标本后在同一仪器上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9例冷凝集标本中,高效价标本和低效价标本血红蛋白(Hb)浓度及血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效价标本的WBC、RBC不同程度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呈不同程度增加,且与冷凝集效价高低呈正相关,血小板数(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种方法分别处理后,39例冷凝集素标本WBC、Hb、RBC、PLT、HCT等参数相关性良好,对高效价冷凝集标本而言采用生理盐水置换法处理要优于37℃水浴法。结论 低效价冷凝集素标本用37℃水浴或生理盐水置换血浆处理后均能得出满意的临床结果;但对高效价冷凝集素标本的处理,生理盐水置换血浆法优于37℃水浴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以期获得最佳处理方案。方法筛选27例强冷凝集血常规检测标本,对其分别采用37℃水浴法、血浆置换法和样本1∶7预稀释法等3种方法依次处理,然后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常规检测并进行手工涂片染色。结果强冷凝集标本处理前上机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检测结果中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HCT)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异常增高(P0.01);37℃水浴法加热30min后立即检测结果中MCH和MCHC结果稍高(P0.05),其余项目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法所得红细胞相关检测指标结果恢复正常,但血小板结果明显降低(P0.01);1∶7预稀释法所获检测结果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涂片染色镜下发现,经37℃水浴法处理后的标本仍可见红细胞轻度凝集,而经其余两种方法处理后涂片未见红细胞凝集。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冷凝集标本的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处理强冷凝集标本应用1∶7预稀释法效果优于37℃水浴法和血浆置换法,此法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保证了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用于识别和纠正冷凝集干扰血细胞分析结果的价值。方法以MCHC380g/L作为识别冷凝集干扰的基础指标,将疑似冷凝集标本用标本温育法、标本温育稀释法、标本温育稀释与试剂加温组合法进行纠正处理,比较纠正前后MCHC检测结果的变化。当MCHC降至380g/L以内时视为冷凝集干扰被有效纠正。结果 6份冷凝集标本,纠正前MCHC为638~1 446g/L,经不同方法有效纠正后,MCHC降至328~358g/L,均恢复到380g/L以内。结论 MCHC异常升高(MCHC380g/L)是识别冷凝集干扰的基础指标,MCHC380g/L则是冷凝集干扰被有效纠正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蒋浩琴  徐黎明  吕元 《检验医学》2012,27(11):951-954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中红细胞碎片、冷凝集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处理。方法通过仪器提示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异常红细胞参数的结果,仪器直方图,标记信号,结合血片镜检,去除干扰。结果冷凝集引起红细胞假性降低及MCHC假性升高;红细胞碎片引起红细胞假性降低,影响红细胞MCHC和MCV值,并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结论能更及时、有效地发现各种因素干扰血液分析仪测定产生的红细胞参数假性增高或降低,并通过对标本的处理纠正检测结果,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13例冷凝集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及37°C孵育30 min后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室温下与37℃孵育30 min后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会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多种血细胞的准确计数,临床检测血常规时应仔细检查血标本是否有冷凝集现象,如存在应在37℃孵育30 min后进行检测,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严重干扰红细胞参数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血常规结果红细胞参数明显异常的患者30例,根据分析其干扰因素分为四组:冷凝集组7例、严重溶血组13例、脂血组8例、高白细胞组2例,分别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进行处理,纠正前后红细胞参数比较采用 t 检验。高白细胞组例数太少,未作比较。结果分析严重干扰红细胞参数的原因并加以适当纠正措施,可以使红细胞参数更加接近真实结果。结论应重视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各组标本采取纠正措施前后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干扰,并提出处理方法。方法将含有高效价冷凝素集的血标本分别用25℃、37℃仪器法及37℃手工法进行测定,并对37℃水浴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含有高效价冷凝素标本在37℃环境中各项目仪器法测试值与37℃环境下手工测试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25℃环境下仪器测试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37℃仪器法测试和手工法测试(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高于37℃仪器法和手工法测试(P<0.05),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则与37℃仪器测试和手工法测试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标本中含有高效价冷凝素在25℃、37℃时对血细胞分析仪测量的血细胞参数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怀疑含有高效价冷凝素标本标本必须置37℃水浴消除冷凝集后进行重新测定才能报告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和确定冷凝集标本直接进行血常规检测后的提示性参数,避免发出错误的检验报告。方法冷凝集标本直接运用Sysmex XE-2100进行血常规检测,同时对每份冷凝集标本制作生理盐水涂片,进行显微镜下确认。结果血常规参数中MCH、MCHC显著升高(MCH33 pg,MCHC380 g/L)且RBC显著降低的标本,其生理盐水涂片在显微镜下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凝集。结论血常规参数中MCH、MCHC显著升高且RBC显著降低,可以作为冷凝集标本的提示性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多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方法将4例有冷凝剂现象的血常规标本,分别于37℃水浴前、后在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记录检测结果并分析细胞分布图及仪器报警信息。结果冷凝集现象可导致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结果假性减低,RBC、Hct与血红蛋白浓度(Hb)的关系严重不符,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假性增高,同时造成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减低,但Hb结果无明显变化,并出现直方图、散点图异常,仪器报警提示RBC凝集及双峰RBC分布。标本经37℃水浴20min后,冷凝集现象消除,上机检测时血常规各项参数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直方图及散点图恢复正常,无仪器报警提示。结论冷凝集现象可导致血常规多项参数检测结果严重失真,因此,在检测血常规标本时应及时发现冷凝集标本,对其进行37℃水浴20min后可以解除标本凝集,从而使血常规各参数的检测结果得以校正,为临床提供正确有效的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标本静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静脉血标本静置时间对雅培Cell-Dyn 3700型血细胞分析仪(以下简称CD3700)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将静脉血标本分别于采集后30 min内、静置4 h混匀后1~2 min内、静置4 h混匀后30 min用CD3700检测(测试时按常规法混匀标本)WBC、RBC、PLT、MCV、HCT、NEU、LYM、MONO等8项血液参数并以采血后30 min内测定的结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标本静置4 h混匀后30 min测定,结果无显著性;而血标本静置4 h混匀后1~2 min内测定,其中5项参数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结论:对静置3~4 h以上的静脉血标本,正常混匀后等30 min再进行测试,就可以纠正引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7℃水浴前后检测对血液分析仪参数的变化。结果 37℃水浴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b、PLT影响不大,对RBC、HCT、MCV、MCH、MCHC影响较大,应引起注意避免对检测结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排除冷凝集素干扰血细胞分析的方法。方法临床收集疑似冷凝集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2例,使用mry-539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若红细胞计数(RBC)检测结果显著降低,则采用温度纠正法进行处理,即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30 min,肉眼观察血液无凝块后上机检测,同时镜检观察RBC是否凝集。若有RBC凝集,则采用置换血浆法继续进行处理,即用生理盐水(NS)连续置换血浆3~5次后,使用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再次镜检观察RBC是否凝集。若无RBC凝集,则手工计数RBC以验证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与手工计数RBC结果比较,1例血标本经温度纠正法处理后,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准确,成功排除冷凝集干扰[RBC(×10~(12)/L):4.36比2.06];另外1例血标本经温度纠正法处理后RBC仍凝聚,采用置换血浆法处理后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准确,成功排除冷凝集干扰[RBC(×10~(12)/L):4.73比1.46]。结论排除冷凝集素干扰血细胞分析的方法因血标本的不同而异,可尝试多种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以期获得更接近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冷凝集血液标本的处理方法是37℃水浴,待肉眼可见的凝集消失后,迅速用仪器检测。我们遇到1例冷凝集标本,用上述方法仍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但血液分析仪的RBC-O参数可提供较满意的结果。1实验与结果  相似文献   

17.
骆婷婷 《检验医学》2013,(10):955-956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临床检验广泛应用的仪器。日常工作对冷凝集标本是37℃水浴处理后进行检测,但此方法不能消除所有冷凝集素对标本的干扰。现将发现的1例红细胞冷凝集的干扰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一种收集呼出气冷凝液(EBC)的简易装置,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EBC的收集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制冷设备,冷凝管及集液器,单向阀.设定制冷温度为-20℃,测量11例正常健康者和1O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不同时间收集EBC的量.结果:11例正常健康者与10例COPD患者在制冷温度-20℃,15min左右收集EBC的量分别为(1.7±0.57)mL及(1.6±0.64)mL,随着收集时间的延长,两组受试者收集EBC的量均增加.收集EBC的量与年龄及肺功能参数FEV1%pred及FEV1/FVC无关.结论:自行设计的EBC收集装置价廉、便捷、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细胞仪器分析时冷疑集现象影响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的影响已多有报道,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标本加温的方法,我们实践发现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单纯的标本加温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报告,故建立了血液标本与检测试剂双重加温,15分钟后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标本的方法,彻底消除冷凝集素使红细胞(RBC)凝集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纯低温所致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和消除方法。方法对8例室温低于15℃时血液分析结果异常酣标本进行25℃加温处理,对比加温前后检测结果并作冷凝集素效价测定。结果8例血液冷凝集素效价均在1:16~1:64;当室温小于15℃时,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发生;25℃水浴10min可消除;加温处理前后红细胞计数(RBe)、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结果差异对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因单纯低温所致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对血液细胞分析的影响,25℃水浴10min可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