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关爱艾滋病患者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面对急剧增加的艾滋病患者,没有人对艾滋病具有免疫力,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歧视只能将本已不幸的生命逼向绝路,而关爱则能使绝望的心灵感受到阳光,我们要“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我们给艾滋病患者多一份关爱,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困难就会减少一分,我们也就多了一分战胜艾滋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近来,随着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和社会上。据媒体报道,有的艾滋病病人在医院就诊竟遭遇到种种的“横眉冷对”,一名患者甚至在手术时被晾在了手术台上。在这里,某些医护人员丧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行为确实应该受到谴责。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对弱势群体关爱不够的种种问题。不够的种种问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出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本来就比一般人的生存艰难,再加上常常受到的种种冷漠与歧视,因而特别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关爱。人们期望着白衣天使能够成为关爱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程护理关爱模式对艾滋病与结核病双重感染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196例艾滋病与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8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98例采用全程护理关爱模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艾滋病与肺结核健康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护理关爱模式可提高艾滋病与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相关知识掌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医科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他们对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消除社会歧视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建议通过将关注点从“病人”转换到“病毒”、建立反歧视文化机制、艾滋病去道德化、媒体担负宣传责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建立拼图课堂等途径降低他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并进一步承担起减少社会歧视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不同方式服药依从性教育的效果,为开展艾滋病患者依从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条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12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依从性教育A组、B组共三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A组在与对照组一致的依从性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同伴教育;B组在与对照组一致的依从性教育的基础上,家属对患者进行依从性教育及关爱。随访1年,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对照组、A组、B组依从性达到95%以上的百分比分别是82.5%、85%、100%,三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和A组。结论采用医务人员、家庭成员联合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方式成效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关爱.方法:将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接诊的艾滋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均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患者的心理情况,总结心理特征,同时针对性予以心理关爱、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特征变化.结果:艾滋病患者心理特征主要有怀疑心理、恐惧焦虑心理、羞耻悔恨心理、悲观失望心理及逆反心理等,护理完成后这些心理特征百分比明显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常有怀疑、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羞耻悔恨及逆反等心理情绪特征,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关爱,可以改善这些不良情绪特征,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在妇科门诊手术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2月对3600例人工流产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20例,进行流产后关爱服务管理,对照组2880例,进行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避孕知识和流产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重复流产率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的干预后的孕知识和流产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重复流产率及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产患者进行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保健知识的认识水平,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肝硬化出院病人健康教育有效性。方法:自行设计肝硬化患者"自我关爱卡",将10年1-12月出院肝硬化病人42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11年1-12月份出院病人61例作为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同时发放"自我关爱卡"并讲解其内容。结果: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率分别为55.55%和89.34%,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自我关爱卡"通过其特殊的设计风格与详尽的信息内容以及与病人间的沟通联系,提高了病人自我关爱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增加护理人员关爱护理行为.方法 采用关爱行为评价量表,干预前,2009年8-12月对外科和骨科病房的80名护理人员和78名住院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干预后,于2010年12月-2011年4月对外科和骨科病房的68名护理人员和93名住院手术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护理人员和患者对护理人员关爱行为的评价.结果 护理人员关爱行为的评价总得分、保证、知识和技能、尊重维度得分差异在干预前后没有统计学意义,联系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人员关爱行为评价总体得分、保证、知识和技能、尊重、联系维度得分干预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责任制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联系;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应用服务剧本,能促进护理人员的关爱护理行为,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关爱护理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和普及预防知识是控制其蔓延的最好手段.在校大学生是艾滋病教育的主要目标人群,2004年,我们对承德市四所高校新生进行了艾滋病课堂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价,旨在为我国高校建立针对大学生的艾滋病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年志愿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开展学校同伴教育活动培训骨干。方法2006年12月,对龙岩市某高等学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325人,其中有5人没听说过艾滋病,320人获取艾滋病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知道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占90%以上。对在校生性行为反对的占58.77%,对AIDS感染者的关爱态度不够理想。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但需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道德、关爱、伦理教育为重点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闫建军 《吉林医学》2015,(7):1452-1453
目的:探讨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艾滋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81例吸毒人员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实行健康教育干预的98例人员作为研究组,另83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一组纳入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人员进行观察,对比两组对吸毒有关知识、艾滋病知识、吸毒与艾滋病关系的掌握情况。结果:研究组吸毒有关知识得分、艾滋病知识得分及吸毒与艾滋病关系得分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从而自觉规避危险行为,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医学院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及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2006年9月在济南某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中进行了艾滋病KAP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医科大学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与医学学生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适应。他们对于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又有部分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采取回避态度。说明在医学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迫切的,而且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Post Abortion Care,PAC)在门诊人流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0例门诊人流术患者分为PAC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模式介绍术后注意事项;研究组为患者由PAC专家为患者开展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半年后,对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避孕知识知晓率、坚持和正确采用有效避孕措施和半年内重复流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避孕知识知晓率、术后3个月坚持和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率、术后半年重复流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在门诊人流术患者中开展,能够提高她们的避孕意识,有助于立即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是维护女性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重复流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暗娼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效果评价及伦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旨在探索高级场所对暗娼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效果及伦理对策.方法:运用健康教育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知识、行为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干预前调查140人,干预后调查87人.数据用SPSS10.0软包进行X2检验.结果:在暗娼中开展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前后目标人群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安全套使用知识的正确认知率、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值.结论:保证人力资源的配备;坚持尊重的原则;体现人性关怀;同伴教育是提高干预效果的做法及伦理对策.对暗娼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病、艾滋病蔓延的有效方法,运用这一"理性工具"来降低艾滋病在社会蔓延的危险性,同时也保护了暗娼她们自己,体现了医学伦理的人道主义;也增加了不同人群的信任与团结,是构建伦理共同体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咨询工作中,对艾滋病患者多一些关爱,即做好心理护理,是预防HIV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2年灵山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点1184例求询者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了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尊重和关爱。结果解除求询者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HIV感染者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结论让艾滋病人及家属对艾滋病有一般的了解,对生活的一般接触能否传染艾滋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消除恐惧的心理,减少感染危险的个人行为,免受艾滋病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爱护理在非计划妊娠流产后的女性患者心理及临床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择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妇科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非计划妊娠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关爱护理,统计、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心理及后期避孕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避孕知识了解率(92.0%)、避孕方法正确率(86.0%)、再次意外妊娠率(2.0%)及临床总满意度(98.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62.0%、58.0%、14.0%、7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计划妊娠女性患者流产后进行关爱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避孕知识的了解,降低再次意外妊娠率,因此应该予以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对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态度,评价开展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HIV/AIDS患者的态度、疫情报告和职业暴露处理措施等.结果 关于HIV/AIDS传播途径的认识,性行为可传播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知晓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正确率提高1.06%~20.65%,降低的有1个问题;对于HIV/AIDS预防措施的认识,问卷里设计了洁身自爱、不性乱等4个问题,正确率提高8.7%~38.05%,对HIV/AIDS一般情况设计了听说过艾滋病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回答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没有提高的有1个问题,正确率提高2.17%~36.96%.结论 对农村卫生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有较好的效果,但仍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可能由于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有关,说明仅开展1次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继续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9.
李广鲲 《河北医学》2008,14(12):1498-1499
随着艾滋病的蔓延以及亚洲地区感染率增加,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利用在学校的宝贵时间,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根据国家《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规定,到2002年在校中学生100%都应对性病艾滋病有所了解的要求,我们于2006年12月分别对在校中学生共1000名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对比,对调查结果及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以及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的发生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问卷星公众号上创建问卷,由各校学生会发布,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分析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可能原因。调查结束后在问卷星上直接提取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15份,其中未患艾滋病的健康组600名,患艾滋病的患病组15名。大学、高中时期健康组接受艾滋病教育比率均高于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学生中共有29.92%的人对艾滋病传播、预防不甚了解;虽然有过艾滋病的教育,但是依然有2.60%学生性安全知识淡薄,发生不洁性行为;健康组31.83%认为性安全知识缺乏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15例艾滋病患者都存在对艾滋病危害及安全知识认识不足。结论性安全知识缺乏及对艾滋病危害缺乏认识,没有敬畏之心,放纵自己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开展艾滋病安全及警示教育,将艾滋病安全和防护知识常态化,加强学生自身素养,规范社会网络,是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