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征,为诊治预防和过敏原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斑贴和血清IgE过敏原检测系统回顾性分析SCD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和分布差异。结果 60例患者斑贴试验硫酸镍、咪唑烷基脲、重铬酸钾、松香、溴硝丙醇、对苯类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36例IgE检测发现总IgE明显增高,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矮豚草、青霉\孢霉阳性率明显增高,食物性过敏原中仅牛、羊肉两项阳性率较对照明显增高(P0.05)。结论斑贴试验在SCD患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血清IgE检测是对斑贴试验有益的补充,能进一步指导患者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应性斑贴试验(atopy patch test,APT)结果与特应性皮炎发病及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79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常见食物过敏原斑贴试验,并与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表型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5种食物过敏原中,牛奶APT阳性率最高(24.3%),小麦阳性率最低(16.0%),各种食物APT阳性率均高于相应的皮肤点刺试验(SPT)及sIgE阳性率。各种食物过敏原APT、SPT和sIgE 3种诊断试验结果一致性比较差(Kappa值均0.75)。儿童(≤14岁)患者各种食物过敏原APT阳性率均高于青少年成人(14岁),但是仅有牛奶(P0.01)和大豆(P0.05)AP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鸡蛋白、牛奶和大豆APT阳性率与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度评分呈一致的升高趋势,但是只有鸡蛋白阳性率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麦和海虾APT阳性率与病情严重度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中,食物过敏原特应性斑贴试验可作为辅助诊断食物过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4例湿疹、56例慢性荨麻疹、2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有四种物质相同,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4.29%)明显低于湿疹组(79.92%),慢性荨麻疹(76.79%)与湿疹二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具有相同性;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变应原,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以内源性为主;接触性过敏原可以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是引起面部湿疹、手湿疹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见的接触性过敏原。方法对来自我科门诊的5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瑞敏欧洲标准系列斑贴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中,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49.80%,阳性率列前5位的过敏原依次为硫酸镍(21.20%)、卡松CG(14.40%)、氯化钴(7.40%)、重铬酸钾(5.80%)、甲醛(4.80%),男女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病种间斑贴试验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镍是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最常见的接触性过敏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南京地区的斑贴变应原种类。方法参照曲泰斯及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提供的标准,并以前期文献分析数据为依据,制备40种斑贴变应原。纳入443例接触性皮炎(湿疹)患者,先后给予曲泰斯和自制斑试变应原检测,观察两组斑试变应原在患者中阳性率差异,以评估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自制斑试变应原总体阳性率低于曲泰斯(73% & 81.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斑试变应原相比,12种自制斑贴试剂单个变应原检测阳性率低于曲泰斯;除常规检测的24种斑贴变应原外,另外检测到16种阳性率较高斑贴变应原,也是南京地区常见的接触过敏原。结论:除曲泰斯标准变应原系列提及的24种变应原外,另16种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可同时纳入南京地区筛选抗原系列。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瑞敏系列(R)和TURE TEST系列(T)斑贴试剂检测结果及一致性。方法分别用这两个系列斑贴试剂检测196例慢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患者,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瑞敏系列和TURE TEST系列斑贴试剂对各变应原检测阳性率不完全相同,它们检测常见变应原种类均与国内已有报道类似;两个系列中相同的16种变应原的检测反应强度一致性较好,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个系列斑贴试剂的一致性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7.
816例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常见过敏原的可能致病情况.方法 用标准变应原液在前臂屈侧皮肤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分别用0.1%组胺和0.9%氯化钠液作阳性和阴性对照,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尘螨(屋尘螨+粉尘螨)的阳性率最高,达50.0%~78.6%,其次为动物毛,达7.1%~21.4%,霉菌的阳性率也较高,达7.1%~14.3%,并且这3种变应原在3种疾病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特异性皮炎的阳性率最高.食物组过敏原中虾的阳性率(6.6%~14.3%)最高,但在3种疾病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枪鱼在慢性荨麻疹中的阳性率(9.5%)较高,鸡蛋、牛奶、芹菜在特异性皮炎中的阳性率(7.1%~14.3%)较高,这4种变应原在3种疾病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组过敏原是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的常见过敏原,尘螨为首要过敏原,以特异性皮炎的阳性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CO_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43例皮肤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给予单纯手术治疗,B组(14例)手术后联合硅胶瘢痕贴外用,C组(16例)手术后每月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一次及外用硅胶瘢痕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并进行分析统计,评价疗效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64.29%、87.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治疗前VSS评分分别为(9.85±2.51)、(8.86±3.68)、(10.00±3.54),治疗后评分为(6.92±3.86)、(4.21±3.62)、(4.19±3.3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SS评分下降差值分别为(2.92±2.02)、(4.64±1.45)、(5.81±1.64),三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组间比较: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皮肤浸渍是常见不良反应。结论增生性瘢痕手术后及时联合CO_2点阵激光和硅胶瘢痕贴外用,可有效改善瘢痕的特性,减少瘢痕的增生,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本地区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的结果及临床意义,并比较成人组与儿童组阳性结果的异同.对东营市人民医院门诊确诊的8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斑贴试验总阳性率60.71%,成人组阳性率为64.81%,儿童组阳性率5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种变应原中总阳性率排前5名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成人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儿童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硫酸镍、甲醛、芳香混合物.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是东营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常见变应原,斑贴试验对寻找变应原及日常防护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13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A组为试验组,采用红蓝光照射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B组为对照1组,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C组为对照2组,采用胶原贴敷料外敷治疗。结果 3组患者治疗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89.6%、70.5%和64.2%,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红蓝光照射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
13.
南京地区接触性皮炎常见致敏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1988年~1990年南京地区38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以芬兰斑试器(Finn-chamber)用欧洲标准抗原(ESA)进行斑贴试验。结果201例(52.1%)对ESA中1种或1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常见致敏原是硫酸镍(16.1%)、芳香类混合物(12.2%)、Carba混合物(6.7%)、对苯二胺(6.5%)、松香(60%)、甲醛(4.9%)、氯化钴(4.9%)、苯唑卡因(4.7%)、秘鲁香油(4.4%)、黑橡胶混合物(3.6%)、重铬酸钾(2.3%)。  相似文献   

14.
手部皮炎患者110例接触性变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部皮炎患者接触性变应原分布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斑贴诊断试剂盒对110例手部皮炎患者进行皮肤斑贴试验。结果110例受试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67.3%,男女患者之间阳性率无差异。其中1种变应原阳性51例,占46.4%,2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23例,占20.9%。阳性结果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依次为:橡胶添加剂、白降汞、对苯二胺。女性患者对对苯二胺阳性率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本组手部皮炎患者接触性变应原阳性率较高的是橡胶添加剂、白降汞、对苯二胺,男女患者对对苯二胺的阳性率存在差异。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手部皮炎患者接触性变应原。  相似文献   

15.
16.
In 13 patients with contact allergy to sesame oil,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to elucidate the nature of the allergens. Sesamol, sesamin and sesamolin were identified in crude and purified (pharmaceutical) sesame oil. Patch tests showed 8 of the 13 patients to be positive to sesamol and 12 to sesamolin and sesamin. Patch tests with the pure substances on thin-layer sheets were inconclusive as to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substances. Group allergy to several substances related to sesamol could not be clearly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7.
慢性荨麻疹370例体外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与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关系及体外抽血检测过敏性疾病的意义。方法用体外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法对患者血清中特应性变应原进行定量检测,系统分析3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检测资料。结果吸入组由高到底依次为粉尘螨、室内尘、猫毛、狗毛、蟑螂、树花粉、律草、豚草、霉菌、蒿草,食物组依次为淡水鱼、螃蟹、花生、海鱼、鸡蛋白、牛奶、黄豆、海虾、牛肉、羊肉,检测阳性率为82.16%(304/370)。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外过敏源检测安全可靠,结果准确,能够指导特异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用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在我国斑贴试验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 181例门诊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46例 ,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2 6例 ,可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10 9例。结果 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阳性 45例 ;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阳性 6例 ;斑贴试验的灵敏度为 97.8% ,特异度 76.9% ,准确性 90 .3 % ,阳性预测值 88.2 % ,阴性预测值 95 .2 %。除瘙痒外 ,未见不良反应。可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结果与以往报告类似。结论 该试剂在我国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MAST检测系统对荨麻疹的致敏原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荨麻疹病因诊断中寻找过敏原既安全又高效的方法。方法:我们用可同时测定35种特异性抗原的MAST检测系统,对50例荨麻疹患者血清进行体外测试,并用相应本地抗原进行皮内试验作对照。吸入及食物组共12种相应抗原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MAST测试与皮内试验两种检测方法间存在正相关性(r=0.63,P<0.01)。结论:MAST检测系统适合本地临床应用,并能弥补度试的不足,是荨麻疹病因诊断中一项简便、安全、高效的特异性过敏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湿疹皮炎类患者接触性变应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瑞典进口“瑞敏牌”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患者做斑贴试验,同时进行可疑因素评估:试验前医、患对可疑因素进行预估,并与试验后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 5 7例患者中,阳性9 6例,阳性率为6 1.1 5%,可疑因素评估显示患者预估符合率为1 0.0 0%,医生预估符合率为9.03%。结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应做斑贴试验,以排除接触过敏的可能。医、患双方对可疑因素预估符合率都较低,说明接触性变应原致病临床表现复杂,仅凭印象判断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