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栓病房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及患肢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骨折护理,研究组实施无栓病房管理。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无栓病房管理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实验组应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伤后7d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 分为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泵运动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6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230例和对照组23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肌泵运动措施,对照组患者术后只给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0.43%,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8,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1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P〈0.01)。结论肌泵运动措施简便易掌握,为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在预防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下肢酸胀沉重感、提高舒适度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在手术后第5天拆除弹力绷带后即刻使用弹力袜,而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2组患者在拆除弹力绷带后第30天、第60天及第90天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患肢酸胀沉重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患肢酸胀沉重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医用弹力袜能减轻原发性静脉曲张术后患肢的酸胀沉重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能有效预防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128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加患肢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2周后比较2组患者伤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数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弹力绷带包扎患肢能显著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垫高凹槽垫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垫高患肢,观察组采用下肢垫高凹槽垫,比较两组患者患肢在垫物上放置时间、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情况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患肢在垫物上放置时间、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情况及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下肢垫高凹槽垫可有效促进DVT患者静脉回流,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减轻疼痛,提高舒适度,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8.
程妍 《妇幼护理》2024,4(7):1682-1684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 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 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与下肢疼痛、肿胀情况、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肢疼痛、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肢的疼痛与肿胀, 提高患者对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改良体位垫抬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使患者舒适。方法将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橡皮垫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垫抬高患肢,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抬高患肢后疼痛程度、舒适度、护理配合的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位垫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避免患肢移位,更好地控制抬高角度,增加患者舒适感,操作简单,能更好地节省时间和人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激酶患肢踝部加压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38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分别经足背静脉并患肢踝部加压(治疗组)和经手背静脉(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的方法,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大小腿周径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临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肢注射时无不适反应。结论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治疗时患肢加压处无疼痛,护理操作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活动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4月—12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4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住院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早期康复活动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患肢髌骨上缘15 cm和髌骨下缘10 cm腿围周径、尿激酶用量、溶栓天数、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穿刺处渗血及溶栓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评分。 结果 住院期间试验组患侧肢体髌骨下缘10 cm腿围周径差小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天数少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试验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PT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PT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在出院后3个月的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的得分高于出院后1个月得分,PTS评分低于出院后1个月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出院后1个月得分,PTS评分低于出院后1个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活动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中药结合按摩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结合按摩治疗下肢创伤(手术)合并深静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病人按入院单日为对照组,双日为实验组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结合按摩为中药内服外用按摩组。对照组采用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血栓通为静滴口服组。两组病人均进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病人患肢肿胀、肤色、肤温、疼痛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患肢肿胀、皮温分别经t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疼痛、压痛、肤色分别经秩和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医活血通络法结合手法按摩配合自主的功能锻炼治疗下肢创伤合并深静脉栓塞临床效果好,康复快,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系统性护理措施在骨折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0例住院治疗的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对2组患者的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肿胀、栓塞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肿胀、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系统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重症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145例肿瘤重症病人分为对照组70例和实验组75例,对照组病人采用重症监护室(ICU)常规护理,实验组在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评估、行为训练、物理治疗等早期护理干预。每隔14d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人中有5例发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病人中有13例发现深静脉血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肿瘤重症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杨金娣 《天津护理》2013,(6):485-486
目的:分析采用分级护理的方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Autar评分后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utar评分表对患者的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23).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且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在运动(t=3.175,P<0.05)、饮食(t=2.763,P<0.05)、心理(t=3.734,P<0.05)、药物(t=2.138,P<0.05)等指标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80,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可降低肿瘤患者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实验组在一般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医用弹力袜,并对2组随访观察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进行x^2检验。结果随访1-4年,实验组复发2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3例;对照组复发8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10例,对照组复发率和血栓后综合征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医用弹力袜能有效预防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且能减轻血栓后综合征的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36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价,总体衡量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患者满意度、患者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遵医行为、住院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满意度及遵医行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掌握健康知识,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