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其分为重症组(11例)及危重症组(7例),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结果 重症组11例,8例X线表现为双侧肺野中内带分布的、边缘模糊的小斑片和结节状阴影,3例X线表现为局灶性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其中1例胸部CT表现为右下肺大片实变影.危重症组7例,4例X线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阴影伴部分实变,其中1例出现胸颈部皮下气肿,1例胸部CT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沿支气管走行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双下肺结节状实变病灶和胸腔积液;其他3例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大范围实变影.结论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包括重症患者肺内的结节样和斑片状阴影,危重患者肺内弥漫的支气管周围分布的磨玻璃密度灶和多灶性实变.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后转归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病灶的吸收时间、体内PM的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影像学表现与转归:①患者体内PM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②粟粒病变为主型患者体内PM转阴的时间长于渗出病变、肿块病变为主型者;③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病变吸收时间长于渗出病变、结节病变及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者;④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和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患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肺部结节型患者,再次为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X线平片和CT检查能反映AIDS合并PM感染的病变转归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选择复查时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最初的胸部CT及复查CT表现。结果:5例患者的胸部CT均显示双肺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影,呈"暴风雪样"改变;4例见边缘模糊小结节影;2例见实变影;5例均有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复查CT示磨玻璃影和小结节影消失。结论:长骨骨折患者,骨折后3d内出现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及小结节影,应考虑到肺脂肪栓塞综合征可能,结合临床表现及室验室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 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 :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月我院经临床证实且住院治疗的2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行胸部CT检查者,观察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胸部CT阴性者2例,阳性者24例。24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的特点,多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较清,以肺野外带为著,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空气支气管征。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为甲型H1N1肺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Behcet病的胸部CT表现,评价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有胸部病变的Behcet病的临床病历记录及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的诊断根据Behcet病国际研究小组诊断标准.结果 13例中3例表现为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影,3例为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1例左下叶塌陷伴有右下叶结节影,1例胸膜下孤立结节影,2例双侧少量胸水,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在治疗过程中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粟粒状结节.13例中8例有胸部血管病变,2例为上腔静脉栓塞;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左下肺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双下肺动脉瘤及左侧基底动脉瘤;3例右下肺动脉栓塞,其中2例伴有左肺动脉闭塞,1例伴有左侧基底动脉分支动脉瘤.结论 Behcet病的胸部CT表现多种多样,增强CT可显示胸部血管病变如上腔静脉或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瘤等,有助于对病变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例均为女性.胸片示双肺弥漫网状结节影.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边缘清晰,大小不等.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的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影像检查可提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诊断,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为其胸部HRCT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