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2.
解剖甲醛固定男性尸体1具,年龄30岁左右。发现其在右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大隐静脉较细,直径约3.2mm;其外侧大隐静脉较粗,直径约4.3mm,并有隐神经与之相伴(图1)。2支大隐静脉经在内踝前方间距约22.0mm,在距内踝上12.3mm处相交叉,交叉后粗、细两支大隐静脉分开上行至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图2)。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行右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时,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会点变异,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 ,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 ,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 ,于耻骨结节下外方 3~ 4厘米处 ,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 ,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 ,特报告如下 :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 ,粗支管径约 4.0 mm,细支管径约 3.0 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 3.0 mm,细支管径约 1 .5 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 ;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 ,大隐静…  相似文献   

5.
隐股点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剖了164例大隐静脉,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对隐股点(Sapheno-femoral junction)处大隐静脉的管径,隐股点的体表投影,大隐静脉属支注入隐股点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提出了用耻骨结节及髂耻连线中、内1/3分界点的两点确定隐股点定位法,并对临床应用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的观测,为临床血管疾病的外科及介入诊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中观测主要静脉瓣膜的数量及形状、静脉特别点外径、静脉特别点的体表位置。结果大隐静脉股段瓣膜均为双瓣型,隐股点处外径(真径)为(5.18±1.25)mm,隐股点至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92±0.71)cm;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多为双瓣型,瓣膜附着缘静脉外径(压扁径)为(1.06±0.17)cm,其位置较恒定,距股深静脉入口下缘(1.16±0.66)cm,到隐股点距离为(6.16±1.69)cm;股深静脉注入点下缘至隐股点下缘的距离为(5.00±1.57)cm,至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7.84±1.89)cm。结论以上观测结果为临床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发惠  郑和平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2005,28(2):209-211,i006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 ,6岁。因运动后气促 2年伴关节肿痛入院。患儿于 2年前开始出现运动后气促明显 ,要蹲下方能缓解 ,随之出现杵状指趾 ,并出现双下肢胫腓骨疼痛 ,双膝关节痛 ,在当地予中药等治疗后疼痛缓解。近 2年来患儿症状无改善 ,门诊拟“肺性骨关节病 ,胸腔积液”收入院。查体 :右肺叩诊音浊 ,呼吸音减弱 ,心律齐 ,左肺呼吸音清。四肢末端见明显杵状指趾 ,双膝、踝关节肿大变形。实验室检查 :血WBC7 94× 10 9/L ,RBC 3 36× 10 12 /L ,Hb 6 4 g/L ,Plt 5 5 1× 10 9/L ,ESR 14 0mm/ 1h ,IgA 4 91g/L (0 33~ 2 0 0g/L) ,IgG33 2 0g/…  相似文献   

9.
小儿颈外静脉穿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儿科静脉穿刺抽血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例 (6 0侧 )甲醛固定的小儿尸体上解剖并观测了颈外静脉的深度、外径、长度及毗邻关系 ,并与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了对比。结果 :双侧颈外静脉上段的平均深度为 3.6 1± 0 .46 m m,左侧外径为 3.34± 0 .78m m,右侧外径为 3.86± 0 .6 4mm,左侧长度为 35 .6 7± 3.30 mm,右侧长度为 41.6 2± 4.19mm。结论 :小儿浅静脉穿刺抽血应当首选颈外静脉上段 ,次选大隐静脉 ,肘正中静脉基本上不适用于穿刺。  相似文献   

10.
踝前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曳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 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2)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排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3)排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4)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30岁。因“双下肢静脉曲张、左足底团块10余年”就诊。10多年前发现双下肢静脉曲张,渐加重,于1999年行双侧小隐静脉主干剥脱术,术后静脉曲张有所好转,但很快又复发。同时发现左足跖中央出现一皮色丘疹,质地中等,渐增大,表面渐呈脑回状。5年前趾蹼渐出现类似皮疹。左第2趾渐呈柞状。皮疹无瘙痒、压痛、无破溃、糜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趾静脉的走行规律及!趾静脉不同断面的最大直径,指导临床趾微型组织瓣手术。方法:利用巨微解剖、血管铸型、断层解剖新鲜尸体足36个及临床手术30例对趾静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分析。结果:趾趾背静脉各平面最大直径末节近1/3为(0.42±0.02)mm,趾间关节为(0.54±0.12)mm,近节远1/3为(0.64±0.18)mm,近节近1/3为(0.85±0.19mm),跖趾关节为(1.04±0.30)mm。趾趾背静脉大于等于(0.42±0.02)mm。结论:趾趾背静脉是趾组织瓣移植手术最重要的血管趾趾背任何平面都有可供吻合的静脉。  相似文献   

13.
先证者 男 ,72岁 ,因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部红肿疼痛 ,皮肤溃破流出白色粉笔沫样物 7天就医。患者多囊肾伴高血压病史3 0余年 ,5年来右拇跖趾关节多次红肿疼痛发作 ,经休息及抗感染治疗好转。查体 :轻度贫血貌 ,血压 170 /10 0 mm Hg,心界轻度向左下扩大 ,A2 >P2 。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部皮肤溃破 ,有白色结晶样物暴露。血常规 RBC 3 .8× 10 9/L ,HGB 93 g/L ,余正常。肾功能检查 :血尿素氮 2 0 .4mmol/L ,血肌酐 3 17μmol/L,血尿酸 (uric acid,UA) 890 μmol/L。尿常规 :蛋白 +红细胞 +。ECG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 ,2个月 ,因右胸壁肿物逐渐增大 5 0天就诊。查体 :右前胸乳头内侧见一暗红色包块 ,扁平状 ,界清 ,2cm×2cm× 1cm ,与乳头及周围组织无粘连。细针穿刺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外周血象 :WBC 9 6× 10 9/L ,Hb 10 1g/L ,Plt333× 10 9/L。骨髓穿刺示髓细胞增生活跃 ,三系比例正常。行肿物切除并活检。病理检查 带皮肤组织 1块 ,大小 2cm× 2cm× 1cm ,切面灰红 ,质软 ,无包膜。镜检 :瘤细胞弥漫性生长 ,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细胞核不规则 ,部分呈肾形、杆状 ,有分叶倾向 ,胞质嗜酸 ,部分可见细颗粒状结构。间质中小血管扩张、出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获得桥血管的学习曲线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7月—2020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冠脉组70例接受CABG的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55例、女15例, 年龄49~82岁。70例患者CABG术中腔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操作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按照患者接受手术的先后次序, 将患者每10名分为一组, 共分7组, 依次为S1~S7组;观察并比较7组患者基线资料, 以及获取大隐静脉长度(L)、获取大隐静脉时间(T)、大隐静脉损伤数量和L/T比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找出学习曲线拐点, 根据学习曲线拐点将70例患者分为拐点前组与拐点后组, 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指标。结果 S1组~S7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大隐静脉损伤数量以及L/T比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5、3.85、5.12, P值均<0.001), 其中S7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最短、大隐静脉损伤数量最少、L/T比值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剥脱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9月—2015 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外院转诊的7例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9~61岁;股静脉破裂1例,股静脉切断结扎4例,股动脉切断结扎1例,股动、静脉切断结扎1例。7例患者中,股静脉破裂修补1例,屈髋屈膝位吻合血管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2例,人工血管移植桥接修复1例。结果 本组7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示术侧股动、静脉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 3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时,应熟练掌握解剖基础;术中误扎股动、静脉后,应根据缺损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修复重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血管蠕变函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正常大隐静脉血管和冠状动脉硬化致死的新鲜尸体大隐静脉血管的蠕变性能,得出了蠕变曲线和归一化蠕变函数及曲线。1概述国内外学者对血管的力学性质做了一些研究,但动物血管居多,鉴于此作者对正常国人新鲜尸体大隐静脉血管和冠状动脉硬化致死的新鲜大隐静脉进行...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0岁,因右乳肿物8年入院,患者于8年前发现右乳头下生一黄豆大肿物,不痛,偶有乳头溢液,近年逐渐生长至鸡蛋大。检查:右乳头下肿物5cm×6cm,表皮无红肿、热痛及橘皮样外观,挤压乳头有少量血性液体。实验室检查:WBC7.8×10~9·L~(-1),N0.45,L0.51,M0.04,RBC4.8×10~9·L~(-1)。尿常规检查正常。X线检查:心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68例患者的97条大隐静脉病变血管,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结果本组68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手术,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或有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3~15d,平均(5.5±2.6)d,无伤口感染,术后57条患肢(58.76%)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2~4d后消失。78条患肢(80.41%)有局部感觉异常,82条患肢(84.53%)沿大隐静脉或分支走向可触及硬结感,经随诊复查,2~8w症状逐渐消退。1条患肢(1.03%)出现皮肤损伤。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成功率和近中期效果确切,可作为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